牛皮草是民间对多种草本植物的俗称,其中作为中草药使用的主要为萝藦科植物牛皮消(Cynanchum auriculatum)的干燥根或全草,部分地区也指菊科植物旋覆花(Inula japonica)的别名,但传统药用以牛皮消为主,本文以牛皮消为核心,从其植物形态、性味归经、功效主治、化学成分、临床应用及使用禁忌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。
牛皮消为多年生缠绕草本,植物形态上,根呈长圆柱形或纺锤形,表面黄褐色至棕褐色,有纵皱纹及横长的皮孔断面类白色,粉性;茎缠绕,多分枝,被单列毛;叶对生,叶片心形至戟形,先端短渐尖,基部心形,两面被柔毛;伞形聚伞花序腋生,花冠白色或黄白色,裂片反折;蓇葖果单生或双生,披针形,种子卵形,种毛白色,其药用部位以秋季采挖的根为主,洗净切片晒干,生用或蜜炙用,从性味归经来看,牛皮消味甘、微苦,性微温,归肝、肾、脾经,具有补肝肾、强筋骨、益精血、消痈疽的功效,常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、头晕耳鸣、须发早白,以及痈疽疮毒、瘰疬等症。
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
牛皮消的化学成分复杂,主要含C21甾苷类化合物(如告达亭苷、牛皮消苷)、多糖、生物碱、黄酮类及挥发油等,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其具有多重生物活性:C21甾苷类成分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,促进淋巴细胞增殖,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;多糖类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,能清除自由基,延缓衰老;生物碱类成分可通过调节下丘脑-垂体-肾上腺轴,改善疲劳状态,增强体力;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,外用可促进疮疡愈合。
临床应用
- 内服调理:用于肝肾亏虚证,常配伍枸杞子、菟丝子、杜仲等,如经典方剂“牛皮消丸”,可改善腰膝酸软、头晕目眩、失眠多梦等症状;对于气血不足导致的须发早白,可配合何首乌、黑芝麻等养血乌发。
- 外科疮疡:取鲜品捣烂外敷,或研末用麻油调敷,适用于痈疽初起、红肿热痛,能清热解毒、消肿散结,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“治痈发、背疮,捣敷之”。
- 现代辅助治疗:临床观察发现,牛皮消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有一定辅助作用,可改善胰岛素抵抗,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胰岛β细胞修复、增强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有关;其免疫调节作用对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患者有提升效果。
用法用量与使用禁忌
内服煎汤,常用量为10-15g;或入丸散、浸酒,外用适量,鲜品捣敷或干品研末调敷,使用时需注意:因其性温,阴虚火旺者(如五心烦热、潮热盗汗)慎用;实热证(如疮疡红肿热痛、舌红苔黄腻)不宜单用;孕妇忌服,以免动胎气;不宜与藜芦同用,属中药“十八反”禁忌,长期服用建议在医师指导下进行,避免过量导致口干、便秘等不良反应。
现代研究进展
近年来,对牛皮消的研究从传统经验转向现代药理与临床,研究表明,其C21甾苷类成分具有抗肿瘤活性,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、抑制血管生成等机制发挥作用,尤其在肝癌、肺癌细胞实验中显示出潜力;多糖类成分的免疫调节作用成为研究热点,有望开发为免疫增强剂;其抗氧化成分在抗衰老化妆品领域也有应用前景,但需注意,现代研究多停留在细胞或动物实验阶段,临床应用仍需更多循证医学证据支持。
相关问答FAQs
Q1:牛皮草(牛皮消)和普通牛皮有什么区别?是否可以替代食用?
A1:牛皮草(牛皮消)是萝藦科药用植物,与动物皮毛“牛皮”完全不同,二者在来源、成分、功效上无关联,牛皮消作为中草药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,不可自行替代食用,尤其其根茎部分若炮制不当或过量服用,可能引起中毒反应(如恶心、呕吐、腹泻),日常饮食中应避免混淆。
Q2:长期服用牛皮消会有副作用吗?哪些人群不适合使用?
A2:长期服用牛皮消可能引起口干、便秘、燥热等不良反应,尤其阴虚火旺者服用后可能加重症状,不适合使用的人群包括:孕妇(活血动胎)、实热证患者(如疮疡肿痛伴高热)、对萝藦科植物过敏者,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(需在医生评估后谨慎使用),建议用药前咨询中医师,根据体质辨证使用,避免长期自行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