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(收缩压≥140mmHg和/或舒张压≥90mmHg)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,长期控制不佳可损害心、脑、肾等重要器官,现代医学常用降压药包括利尿剂、β受体阻滞剂等,但部分患者希望通过中药辅助调理,中医认为高血压多与“肝阳上亢”“肝肾阴虚”“痰湿内阻”等相关,多种中药材通过平肝潜阳、滋补肝肾、活血化瘀等机制发挥降压作用,以下为常用降压药材的详细介绍。
常用降压中药材及作用机制
罗布麻
性味归经:甘、苦,微寒;归肝经。
传统功效:平肝安神,清热利水。
现代药理:含黄酮类、强心苷(如加拿大麻苷)、槲皮素等成分,能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,扩张外周血管,降低外周阻力;同时具有利尿作用,减少血容量,从而降低血压,临床研究显示,罗布麻叶提取物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效果显著,且可改善头晕、心悸等症状。
用法用量:煎服,每日3-10克;或用罗布麻叶泡水代茶饮(每次5-10克)。
注意事项: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服用;过量可能引起恶心、腹泻等反应。
杜仲
性味归经:甘,温;归肝、肾经。
传统功效:补肝肾,强筋骨,安胎。
现代药理:含杜仲胶、绿原酸、桃叶珊瑚苷等,能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(ACE)活性,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,扩张血管;同时可降低胆固醇,改善动脉硬化,保护血管内皮,动物实验表明,杜仲提取物能显著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收缩压和舒张压。
用法用量:煎服,每日6-15克;或杜仲皮、杜仲叶泡水饮。
注意事项:阴虚火旺者慎用;炒制后可降低温燥之性。
决明子
性味归经:甘、苦、咸,微寒;归肝、大肠经。
传统功效:清肝明目,润肠通便。
现代药理:含蒽醌类(如大黄素、大黄酚)、多糖、植物甾醇等,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、扩张血管降低血压;同时具有降脂、通便作用,适合高血压伴高脂血症、便秘者,研究显示,决明子总蒽醌类成分可降低肾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,改善血管重构。
用法用量:煎服,每日10-15克;炒决明子(降低寒性)泡水代茶更常用。
注意事项:脾胃虚寒、便溏者慎用;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引起腹泻。
菊花
性味归经:辛、甘、苦,微寒;归肺、肝经。
传统功效:散风清热,平肝明目,清热解毒。
现代药理:含黄酮类(如木犀草素)、挥发油、绿原酸等,能舒张血管平滑肌,降低外周阻力;同时抑制肾素-血管紧张素系统(RAS),调节水钠代谢,发挥降压作用,其中杭白菊、滁菊以平肝明目见长,适合肝阳上亢型高血压(伴头晕、目赤)。
用法用量:煎服,每日5-10克;或泡茶饮(菊花3-5克+枸杞5克,增强滋补肝肾作用)。
注意事项:气虚胃寒者不宜长期服用;避免与相克药物同用(如川芎)。
夏枯草
性味归经:辛、苦,寒;归肝、胆经。
传统功效:清肝泻火,明目,散结消肿。
现代药理:含夏枯草苷、芦丁、熊果酸等,能抑制血管运动中枢,扩张外周血管;同时具有利尿、抗炎、抗凝血作用,降低血液黏稠度,临床观察,夏枯草汤(配伍钩藤、石决明等)对肝火亢盛型高血压(伴头痛、面红)效果显著。
用法用量:煎服,每日9-15克;或入丸散剂。
注意事项:脾胃虚弱者慎用;长期服用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(含碘量较低,但需注意个体差异)。
钩藤
性味归经:甘,凉;归肝、心包经。
传统功效:息风止痉,清热平肝,通络止痛。
现代药理:含钩藤碱、异钩藤碱等生物碱,能阻滞钙离子内流,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;同时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递质,降低外周阻力,研究显示,钩藤煎剂或钩藤总生物碱对高血压大鼠有快速、持久的降压作用,尤其适合肝阳上亢伴抽搐者。
用法用量:煎服,每日10-15克(后下,因久煎有效成分破坏)。
注意事项:虚寒证者忌用;不宜与藜芦同用(十八反)。
天麻
性味归经:甘,平;归肝经。
传统功效:息风止痉,平抑肝阳,祛风通络。
现代药理:含天麻素、天麻苷元等,能增加脑部血流量,改善脑血管痉挛;同时调节中枢神经递质(如5-羟色胺),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,辅助降压,天麻常与钩藤、石决明配伍(如天麻钩藤饮),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(伴头痛、眩晕)。
用法用量:煎服,每日3-10克;或研末吞服(每次1-1.5克)。
注意事项:血虚阴虚者慎用;生天麻可能引起过敏,建议炮制后使用。
黄芪
性味归经:甘,微温;归脾、肺经。
传统功效:补气固表,利尿托毒,排脓,敛疮生肌。
现代药理:含黄芪甲苷、黄酮类、多糖等,能扩张血管(一氧化氮途径),改善微循环;同时抑制肾小管重吸收,促进钠排泄,降低血容量,黄芪常用于气虚血瘀型高血压(伴乏力、自汗),尤其适合高血压合并心功能不全者。
用法用量:煎服,每日10-30克;或黄芪注射液静脉滴注(需遵医嘱)。
注意事项:实证、热证(如肝火亢盛)不宜单独使用;避免过量导致腹胀。
葛根
性味归经:甘、辛,凉;归脾、胃经。
传统功效:解肌退热,生津,透疹,升阳止泻。
现代药理:含葛根素、大豆苷等异黄酮类,能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,降低外周阻力;同时抑制血小板聚集,改善血液流变学,预防动脉硬化,葛根素注射液常用于高血压伴冠心病、脑供血不足患者。
用法用量:煎服,每日10-15克;或葛根粉(每次10-20克)温水冲服。
注意事项:胃虚寒者慎用;不宜与乌头类药物同用(十八反)。
山楂
性味归经:酸、甘,微温;归脾、胃、肝经。
传统功效:消食健胃,行气散瘀,化浊降脂。
现代药理:含山楂酸、黄酮类、枸橼酸等,能抑制胆固醇合成,促进脂质代谢;同时扩张血管,增加冠脉流量,降低血压,山楂尤其适合高血压伴高脂血症、食积者(如山楂荷叶茶:山楂5克+荷叶3克)。
用法用量:煎服,每日10-15克;或生食(每次3-5枚,注意胃酸过多者慎用)。
注意事项:脾胃虚弱者不宜空腹服用;孕妇慎用(活血作用)。
降压药材配伍与使用原则
高血压的中医治疗强调“辨证论治”,不同证型需配伍不同药材:
- 肝阳上亢型(头晕胀痛、面红目赤、急躁易怒):以平肝潜阳为主,常用钩藤、菊花、石决明、天麻配伍。
- 肝肾阴虚型(头晕耳鸣、腰膝酸软、失眠多梦):以滋补肝肾为主,常用杜仲、枸杞、女贞子、桑寄生配伍。
- 痰湿内阻型(头重如裹、胸闷痰多、肢体困倦):以化痰祛湿为主,常用半夏、茯苓、陈皮、天麻配伍。
- 气虚血瘀型(乏力自汗、心悸气短、舌质紫暗):以益气活血为主,常用黄芪、丹参、川芎、葛根配伍。
注意事项:
- 中药降压起效较慢,适合轻中度高血压或西药辅助治疗,不可替代西药(尤其是中重度高血压)。
- 避免自行长期服用单一药材,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,避免不良反应(如罗布麻过量致泻、决明子寒凉伤脾胃)。
- 配合生活方式干预:低盐饮食、规律运动、控制体重、保持情绪稳定,综合控制血压。
降压药材一览表
药材名称 | 性味归经 | 主要功效 | 现代药理作用 | 用法用量 | 注意事项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罗布麻 | 甘、苦,微寒;肝经 | 平肝安神,清热利水 | 扩张血管、利尿、降脂 | 煎服3-10克;泡水 | 脾胃虚寒者慎用 |
杜仲 | 甘,温;肝、肾经 | 补肝肾,强筋骨 | 抑制ACE活性、降胆固醇、改善动脉硬化 | 煎服6-15克;泡水 | 阴虚火旺者慎用 |
决明子 | 甘、苦、咸,微寒;肝、大肠经 | 清肝明目,润肠通便 | 抑制交感神经、扩张血管、通便 | 煎服10-15克;炒制泡水 | 便溏者慎用 |
菊花 | 辛、甘、苦,微寒;肺、肝经 | 散风清热,平肝明目 | 舒张血管、抑制RAS | 煎服5-10克;泡茶 | 气虚胃寒者不宜长期服用 |
夏枯草 | 辛、苦,寒;肝、胆经 | 清肝泻火,明目 | 抑制血管运动中枢、利尿、抗炎 | 煎服9-15克 | 脾胃虚弱者慎用 |
钩藤 | 甘,凉;肝、心包经 | 息风止痉,清热平肝 | 阻滞钙离子内流、抑制交感神经 | 煎服10-15克(后下) | 虚寒证忌用 |
天麻 | 甘,平;肝经 | 息风止痉,平抑肝阳 | 改善脑循环、调节神经递质 | 煎服3-10克 | 血虚阴虚者慎用 |
黄芪 | 甘,微温;脾、肺经 | 补气固表,利尿 | 扩张血管、促进钠排泄 | 煎服10-30克 | 实证热证不宜单独使用 |
葛根 | 甘、辛,凉;脾、胃经 | 解肌退热,生津 | 扩张血管、抑制血小板聚集 | 煎服10-15克 | 胃虚寒者慎用 |
山楂 | 酸、甘,微温;脾、胃、肝经 | 消食健胃,行气散瘀 | 降脂、扩张血管、改善血液流变学 | 煎服10-15克 | 胃酸过多者慎用 |
相关问答FAQs
Q1:中药降压可以替代西药吗?
A1:不可以,中药降压多为辅助调理作用,起效较慢,适合轻中度高血压或作为西药的联合治疗手段,中重度高血压患者(如收缩压≥160mmHg和/或舒张压≥100mmHg)需遵医嘱长期服用西药(如氨氯地平、缬沙坦等),避免因血压控制不佳导致心、脑、肾等靶器官损害,中药与西药联用时,需间隔1-2小时,减少相互作用。
Q2:哪些人群不适合用中药降压?
A2:以下人群需谨慎使用中药降压:①孕妇(部分药材如山楂、红花有活血作用,可能引发流产);②肝肾功能不全者(部分药材需经肝肾代谢,可能加重负担);③低血压患者(部分降压药材可能导致血压进一步降低);④过敏体质者(对花粉或药材成分过敏者,如菊花、钩藤等);⑤正在服用抗凝药(如华法林)的患者(如丹参、红花等活血药材可能增加出血风险),建议用药前咨询中医师,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