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刺尖,学名Prinsepia utilis Royle,系蔷薇科扁核木属植物,其干燥根或叶入药,是我国西南地区常用的民间草药,别名枪刺果、打油果、阿那斯(彝族语)等,主要分布于云南、四川、贵州等地的海拔1500-3000米山坡灌丛中,因枝条常具锐利枝刺,嫩枝呈青绿色,故得“青刺”之名,作为传统民族药,青刺尖在彝族、傈僳族等民间应用历史悠久,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。
形态特征方面,青刺尖为落叶灌木,高1-3米,老枝灰褐色,有棱,幼枝绿色且密被短柔毛,常具下弯的锐利枝刺;叶互生,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2-5厘米,宽1-2.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宽楔形,边缘具细密锯齿,叶面深绿色有光泽,叶背灰绿色被短柔毛;花单生或2-3朵簇生于叶腋,花瓣5,白色,倒卵形,花期4-6月;核果球形,直径约1厘米,成熟时紫红色,果肉多汁,果期7-9月,具体特征可参考下表:
特征部位 | 形态描述 |
---|---|
茎枝 | 老枝灰褐色有棱,幼枝绿色被短毛,具锐利下弯枝刺 |
叶片 | 互生,卵形/卵状披针形,边缘细锯齿,叶面深绿、叶背灰绿 |
花 | 单生或2-3朵簇生,花瓣5,白色倒卵形,花期4-6月 |
果实 | 核果球形,成熟紫红色,直径约1厘米,果期7-9月 |
性味归经上,青刺尖性平,味苦、涩,归肝、脾、肾经,其性平而不燥,苦能泄降,涩能收敛,兼具活血与敛疮之效,适用于多种虚实夹杂之证。
传统中医认为,青刺尖具有活血化瘀、消肿止痛、祛风除湿、健脾消食等功效,外用可治跌打损伤、痈肿疮毒、皮肤湿疹;内服能缓解风湿痹痛、关节酸痛、胃脘疼痛、消化不良、月经不调等症,如《滇南本草》记载其“接骨续筋,活血止痛”,民间常鲜叶捣敷患处,或根煎水服用于跌打损伤。
现代药理研究证实,青刺尖含黄酮类(如槲皮素、山奈酚)、皂苷、有机酸(没食子酸、咖啡酸)、多糖等活性成分,其提取物具有显著抗炎作用,可抑制炎症因子释放,减轻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;抗氧化能力突出,能清除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,延缓脂质过氧化;还能调节血脂,降低血清TC、TG水平,改善动脉粥样硬化;增强免疫功能,促进巨噬细胞吞噬活性。
临床应用中,青刺尖常单味或配伍使用:治跌打损伤,鲜叶适量捣烂加酒调敷患处,同时用根15-30g煎服;治风湿痹痛,配伍威灵仙、独活各10g,煎汤内服;治消化不良,配焦山楂、麦芽各15g,水煎服;外治湿疹,煎汁外洗或研粉调油涂敷。
使用时需注意:孕妇慎用,活血作用可能引发流产;体质虚弱者不宜长期服用,以免耗伤正气;外敷需观察皮肤反应,过敏者停用;忌与藜芦同用,遵循“十八反”配伍禁忌。
相关问答FAQs:
-
青刺尖可以长期服用吗?
青刺尖虽性平,但长期服用可能耗气伤阴,尤其体质虚弱者建议在医师指导下短期使用,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2周,症状缓解后停药或交替使用其他药物。 -
青刺尖与哪些药材搭配能增强活血化瘀效果?
青刺尖配伍丹参、川芎可增强活血通经之效,适用于月经不调、痛经;配伍红花、当归能加强祛瘀止痛,用于跌打损伤、瘀血肿痛;具体配伍需根据体质和病情,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