空心草,又名水蜡烛、鸭跖草、竹叶菜、蓝花菜等,为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.的干燥地上部分,是我国民间广泛使用的清热解毒类中草药,其名称多源于形态与生长特性:茎中空如管,叶似竹叶而宽,花色蓝紫如蝶,常生于田边、路旁、湿地等处,分布遍及全国,资源丰富,应用历史悠久。
空心草中草药基本信息
项目 | |
---|---|
别名 | 水蜡烛、鸭跖草、竹叶菜、蓝花菜、三角菜、耳环草 |
来源 | 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的干燥地上部分 |
性味归经 | 性寒,味甘、淡;归肺、胃、小肠、膀胱经 |
功效 | 清热解毒,利水消肿,通淋通乳 |
主治 | 感冒发热,咽喉肿痛,牙龈肿痛,水肿尿少,热淋涩痛,疮痈肿毒,乳腺炎 |
用法用量 | 内服:煎汤,15-30g,鲜品30-60g;外用:适量,捣敷或煎水洗 |
禁忌 | 虚寒证慎用;孕妇慎用;不宜与藜芦同用 |
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
现代研究表明,空心草的药效物质基础多样,主要活性成分包括:
- 黄酮类化合物:如鸭跖草黄酮苷、飞燕草素-3-葡萄糖苷等,是其发挥抗菌、抗炎、抗氧化作用的核心成分,能清除自由基,抑制炎症介质释放。
- 有机酸:阿魏酸、咖啡酸等,具有解热镇痛、改善微循环及免疫调节作用。
- 甾体与多糖:β-谷甾醇能调节胆固醇代谢,多糖成分可增强机体免疫力,辅助抗肿瘤。
- 其他:含黏液质、氨基酸及微量元素,如钾、钙、镁等,能补充电解质,促进代谢。
药理实验证实,空心草具有多重生物活性:
- 抗菌抗病毒: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、伤寒杆菌等有显著抑制作用,对流感病毒、疱疹病毒也有抑制效果;
- 利尿消肿:增加尿量与钠、氯排泄,改善肾小球滤过功能,对水肿型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;
- 解热抗炎: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和炎症因子释放,缓解发热、红肿等症状;
- 降血糖:多糖提取物可促进胰岛素分泌,改善胰岛素抵抗,辅助调节血糖。
临床应用
空心草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,主要用于治疗热毒炽盛、水湿内停所致的疾病,具体包括:
- 呼吸系统疾病: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,症见发热、咽喉肿痛、咳嗽等,可单味鲜品捣汁服,或配伍金银花、连翘、薄荷等,如《福建民间草药》记载鸭跖草治“咽喉红肿疼痛”。
- 泌尿系统感染:对膀胱炎、尿道炎等热淋证,症见尿频、尿急、尿痛、尿黄,常配伍车前子、滑石、木通等,增强利尿通淋之效,临床对急性尿路感染有效率较高。
- 水肿性疾病:适用于风水肿、皮水肿,症见眼睑或下肢浮肿、小便不利,可配伍茯苓、泽泻、白术等健脾利水药,标本兼顾。
- 疮疡肿毒:内外兼治,内服清热解毒,外用鲜品捣烂外敷,或煎水清洗,适用于疖肿、乳腺炎、蛇虫咬伤等,能促进炎症消退,缓解疼痛。
- 其他:还可用于牙龈肿痛(配石膏、升麻)、目赤肿痛(煎汤熏洗)及产后缺乳(配王不留行、穿山甲),疗效确切。
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
空心草的用法灵活,需根据病情选择剂型与剂量:
- 内服:干品需提前浸泡20-30分钟,煎煮时间不宜过长(煮沸后10-15分钟),以免破坏黄酮类成分;鲜品可捣汁服(每次30-60ml)或直接嚼服,清热解毒力更强。
- 外用:鲜品洗净捣烂,调敷患处,每日1次;或干品煎取浓汁,清洗创面,每日2-3次。
使用时需注意:
① 辨证用药:仅适用于实热证,虚寒体质者(畏寒肢冷、便溏)禁用,以免加重寒象;
② 特殊人群:孕妇忌用(性寒活血,可能引发流产),儿童、老人及脾胃虚弱者需减量,并配伍健脾药;
③ 配伍禁忌:忌与藜芦同用(遵循“十八反”),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,以防损伤脾胃阳气;
④ 饮食禁忌:服药期间忌食辛辣、油腻、生冷食物,以免影响药效。
现代研究与开发
近年来,空心草的应用从传统 medicine 向现代医药拓展:
- 制剂开发:已上市以空心草为主要原料的颗粒剂、口服液等,如“鸭跖草颗粒”,用于治疗感冒、尿路感染,服用方便,疗效确切;
- 功能食品:利用其清热解毒、抗氧化特性,开发成凉茶、保健茶饮,如“空心草菊花茶”,适合夏季饮用,预防中暑;
- 资源利用:作为药食同源植物,其嫩茎叶可作野菜食用,富含维生素与膳食纤维,兼具营养与保健价值。
相关问答FAQs
问题1:空心草和通草是同一种药吗?有什么区别?
解答:空心草和通草并非同一种药物,二者在来源、性味、功效及临床应用上均有显著区别,从来源看,空心草为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的地上部分,而通草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茎髓,或旌节花科植物喜马山旌节花的茎髓,性味上,空心草性寒、味甘淡,偏于清热解毒、利水通淋;通草性微寒、味甘淡,偏于清热利尿、下乳,功效主治上,空心草常用于感冒发热、咽喉肿痛、疮痈肿毒等实热证,而通草多用于小便不利、产后乳汁不下等,通草断面有银白色髓心,空心草则为圆柱形茎叶,外观上也有明显差异。
问题2:服用空心草时需要注意什么?哪些人不适合用?
解答:服用空心草时需注意以下几点:①辨证用药:空心草性寒,仅适用于实热证(如发热、口渴、尿黄、舌红苔黄),虚寒证(如畏寒、乏力、便溏)患者禁用;②用量控制:内服煎汤一般干品15-30g,鲜品不超过60g,过量易致腹泻、腹痛;③煎煮方法:干品不宜久煎,以免有效成分流失;④配伍禁忌:忌与藜芦同用,孕妇忌用;⑤饮食禁忌:服药期间忌食辛辣、油腻食物,以免影响药效,脾胃虚弱者、儿童、老人及体质过敏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,必要时调整剂量或配伍健脾药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