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,主产于河北承德、山西、内蒙古、辽宁等地,以河北承德所产质量最佳,习称“北黄芩”,其性味苦、寒,归肺、胆、脾、大肠、小肠经,是临床常用的清热燥湿药,具有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、止血、安胎等功效,应用历史悠久,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列为中品。
黄芩的功效主治与其性味归经密切相关,在清热燥湿方面,黄芩苦寒燥湿,尤善清中上焦湿热,常用于治疗湿温、暑湿所致胸闷恶心、呕吐泄泻、身热不扬,以及湿热黄疸、湿热泻痢等症,如配黄连、厚朴治湿温痞满,配茵陈、栀子治湿热黄疸,在泻火解毒方面,黄芩善清肺火及上焦实热,可治肺热咳嗽、痰黄黏稠,如清金化痰汤;又能清热解毒,用于痈肿疮毒、咽喉肿痛,如配金银花、连翘治疮痈肿毒,黄芩有清热止血之效,可治血热妄行之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崩漏,常与生地、丹皮等同用;其清热安胎之功,则常用于胎热不安、胎动下漏,配白术、砂仁安胎。
从化学成分来看,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,包括黄芩苷、黄芩素、汉黄芩苷、汉黄芩素等,还含有挥发油、多糖、氨基酸、微量元素等,黄芩苷是黄芩的主要有效成分,具有抗菌、抗炎、抗氧化、解热、保肝利胆等多种药理作用,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黄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溶血性链球菌、肺炎球菌、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,对流感病毒、皮肤真菌也有一定抑制效果;其抗炎作用通过抑制炎症介质释放、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实现;保肝利胆作用则体现在促进胆汁分泌、减轻肝损伤、降低转氨酶等方面。
在临床应用中,黄芩的炮制方法不同,功效侧重也有差异,生黄芩以清热泻火、解毒为主,多用于肺热咳嗽、痈肿疮毒;酒黄芩能引药上行,长于清上焦热,多用于目赤肿痛、肺热咳嗽;黄芩炭则偏于止血,用于各种出血证,黄芩还常用于复方制剂中,如黄连解毒汤(配黄连、黄柏、栀子)清热泻火,清瘟败毒饮(配石膏、知母、犀角等)清热解毒、凉血泻火,保阴煎(配生地、白芍、山药等)清热凉血、安胎。
需要注意的是,黄芩性寒,脾胃虚寒者慎用;苦寒易伤胃气,不宜久服;实热证用生黄芩,止血用黄芩炭,安胎多用酒黄芩,用量一般为3-10g,煎服,或入丸散。
以下是黄芩常见炮制方法及功效简表:
炮制方法 | 功效侧重 | 临床应用 |
---|---|---|
生黄芩 | 清热泻火、解毒 | 肺热咳嗽、痈肿疮毒、高热烦渴 |
酒黄芩 | 引药上行,清上焦热 | 目赤肿痛、肺热咳嗽、肝火头痛 |
黄芩炭 | 止血 | 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崩漏等出血证 |
相关问答FAQs
问:黄芩和黄连都是清热燥湿药,二者功效有何区别?
答:黄芩与黄连均能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,但黄芩苦寒主入肺、胆经,善清上焦肺火及少阳胆热,兼能安胎、止血,尤以清肺热、退少阳热为长;黄连苦寒主入心、脾、胃、肝、胆、大肠经,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之力更强,尤善清中焦湿热及心胃实火,并治胃热呕吐、湿热泻痢、心火亢盛所致烦躁不眠等,简言之,黄芩偏清上焦肺热及少阳热,兼安胎止血;黄连偏清中焦湿热及心胃实火,燥湿解毒力更强。
问:黄芩可以长期服用吗?长期服用需要注意什么?
答:黄芩性寒,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,导致脾胃虚寒,出现腹痛、腹泻、食欲不振、乏力等不适,因此不建议自行长期服用,若确需长期使用(如治疗慢性肝病、反复出血等),应在中医师指导下,配伍健脾和胃药物(如白术、茯苓、陈皮等)以制约其寒性,并定期监测脾胃功能及身体状况,一旦出现不适需及时停药并调整方案,脾胃虚寒者、孕妇(需辨证使用)及体质虚寒者慎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