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追风,又名追风草、地风草、透骨草等,是唇形科植物筋骨草属(Ajuga)多种植物的干燥全草,以野生资源为主,主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,如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湖南、湖北等地,作为传统中药,地追风在民间应用历史悠久,因其具有显著的祛风除湿、活血止痛、清热解毒功效,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、跌打损伤、咽喉肿痛等症,被誉为“祛风通络之良药”,近年来,随着对中草药现代化研究的深入,地追风的化学成分、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得到进一步揭示,其药用价值与开发潜力逐渐受到关注。
来源与植物形态
地追风的植物基源主要为筋骨草(Ajuga ciliata Bur.)或金疮小草(Ajuga decumbens Thunb.),以筋骨草最为常用,筋骨草为多年生草本,高15-40cm,茎直立或斜升,通常四棱形,被疏柔毛或短柔毛,叶对生,叶片纸质,卵状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4-7.5cm,宽3.4-4cm,先端钝或急尖,基部楔形,下延至叶柄,边缘具波状圆齿或圆齿状锯齿,上面被疏糙伏毛,下面被柔毛,轮伞花序密集组成穗状花序,顶生或腋生;花冠淡蓝色或淡紫色,二唇形,上唇卵状圆形,下唇3裂,中裂片最大,小坚果倒卵状三棱形,背部有网状皱纹,花期4-6月,果期5-7月,其名称“地追风”源于民间对其“祛风通络,如风行地”功效的形象描述,既体现其生长环境(贴近地面),也突出其核心作用(追逐、驱散风邪)。
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
根据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等记载,地追风性辛、苦,寒;归肺、胃、膀胱经,其核心功效可概括为“祛风除湿、活血止痛、清热解毒”,具体主治如下:
- 风湿痹痛:地追风辛散苦燥,性寒清热,既能祛风除湿,又能通络止痛,尤其适用于风湿热痹,症见关节红肿热痛、屈伸不利,常与忍冬藤、络石藤、威灵仙等配伍;若风寒湿痹,关节冷痛,则可配伍制川乌、桂枝、细辛等温经散寒药。
- 跌打损伤:地追风能活血化瘀、消肿止痛,用于跌仆闪挫、瘀血肿痛,可单味捣烂外敷,或配伍当归、赤芍、乳香、没药等内服外用并重,促进瘀消肿散。
- 咽喉肿痛:其性寒,能清热解毒、利咽消肿,用于风热感冒或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、声音嘶哑,常与牛蒡子、板蓝根、桔梗等煎服,或捣汁含漱。
- 疮疡肿毒:地追风外用可清热解毒、敛疮生肌,用于疔疮痈肿、毒蛇咬伤、蚊虫叮咬等,鲜品捣烂外敷,或煎水清洗患处。
- 其他:现代临床还用于治疗咳嗽痰黄、湿热黄疸、水肿等,如配伍鱼腥草、黄芩治疗肺热咳嗽;配伍茵陈、栀子治疗湿热黄疸。
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
现代研究表明,地追风的化学成分复杂,主要包括黄酮类、环烯醚萜苷、有机酸、甾体类、挥发油等,为其药理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。
(一)主要化学成分
- 黄酮类:如木犀草素、芹菜素、木犀草素-7-O-葡萄糖苷等,是地追风抗炎、抗氧化、镇痛的主要活性成分。
- 环烯醚萜苷类:如獐牙菜苷、哈巴俄苷等,具有抗炎、保肝、调节免疫等作用。
- 有机酸类:如咖啡酸、绿原酸、阿魏酸等,具有抗菌、抗病毒、抗氧化活性。
- 其他:含少量甾体(如β-谷甾醇)、挥发油(主要成分为樟醇、龙脑等)及微量元素(如铁、锌、钙等)。
(二)药理作用
- 抗炎镇痛作用:地追风水提物和醇提物能显著抑制大鼠足肿胀、小鼠耳肿胀等炎症反应,降低炎症介质(如PGE₂、TNF-α、IL-6)水平;通过提高痛阈,缓解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,发挥镇痛作用,其效果与布洛芬相当,但副作用更小。
- 抗菌抗病毒作用:体外实验显示,地追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、肺炎链球菌等常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;对流感病毒、疱疹病毒等也有一定抑制效果,与其清热解毒功效相关。
- 免疫调节作用:地追风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,促进淋巴细胞增殖,调节Th1/Th2平衡,既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,又能抑制过度免疫反应(如类风湿关节炎的自身免疫损伤)。
- 抗氧化与保护作用:黄酮类和有机酸成分能清除自由基,减轻氧化应激损伤,对肝损伤、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具有保护作用。
- 促进骨折愈合:动物实验表明,地追风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,增加骨密度,加速骨折部位骨痂形成,可能与促进胶原合成、改善局部微循环有关。
临床应用与配伍
地追风在临床应用中,根据病症不同,常采用内服、外用或内外并用的方式,并随证配伍其他药物,以提高疗效。
(一)常见配伍方剂
- 风湿痹痛:配伍忍冬藤30g、络石藤20g、威灵仙15g、桑寄生15g,煎服,每日1剂,分2次服;关节冷痛者,加制川乌10g(先煎)、桂枝10g。
- 跌打损伤:鲜地追风适量,捣烂如泥,加白酒调匀外敷患处,每日1次;内服配伍当归12g、赤芍15g、乳香10g、没药10g、续断15g,活血化瘀、消肿止痛。
- 咽喉肿痛:配伍牛蒡子15g、板蓝根20g、桔梗10g、甘草6g,煎服,每日1剂;或鲜品捣汁,加蜂蜜含漱,每日3-5次。
- 疮疡肿毒:鲜地追风、蒲公英、野菊花各等量,捣烂外敷,每日换药1次;内服配伍金银花20g、连翘15g、黄芩12g,清热解毒消痈。
(二)制剂应用
现代中药制剂中,地追风也被开发为多种剂型,如筋骨草颗粒(用于风湿痹痛、跌打损伤)、地追风喷雾剂(用于肌肉酸痛、关节肿痛)、复方地追风软膏(用于疮疡肿毒、皮肤瘙痒等),方便临床使用,提高了患者依从性。
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
(一)用法用量
- 内服:煎汤,9-15g,鲜品可用至30g;或研末,每次3-6g;或浸酒服。
- 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水洗;或研末调敷。
(二)注意事项
- 禁忌人群:孕妇慎用(活血化瘀可能引起流产);脾胃虚寒者不宜久服(性寒易伤脾胃);对地追风过敏者禁用。
- 配伍禁忌:不宜与藜芦、五灵脂等中药同用(十八反、十九畏禁忌);服用期间避免食用生冷、辛辣、油腻食物。
- 不良反应:常规剂量使用安全性较高,部分敏感人群可能出现恶心、腹泻、皮疹等轻微反应,停药后可自行缓解;过量服用可能引起头晕、乏力,需及时就医。
地追风基本信息一览表
项目 | |
---|---|
别名 | 追风草、地风草、透骨草、绿荷草、青骨草 |
来源 | 唇形科植物筋骨草(Ajuga ciliata Bur.)或金疮小草(Ajuga decumbens Thunb.)的干燥全草 |
性味归经 | 辛、苦,寒;归肺、胃、膀胱经 |
功效主治 | 祛风除湿,活血止痛,清热解毒;主治风湿痹痛、跌打损伤、咽喉肿痛、疮疡肿毒等 |
用法用量 | 内服:煎汤9-15g,鲜品30g;研末3-6g,外用:捣敷、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|
主要化学成分 | 黄酮类(木犀草素、芹菜素)、环烯醚萜苷(獐牙菜苷)、有机酸(咖啡酸、绿原酸)等 |
药理作用 | 抗炎、镇痛、抗菌、抗病毒、免疫调节、抗氧化、促进骨折愈合等 |
地追风现代药理研究主要成分及作用
成分类别 | 代表成分 | 主要药理作用 |
---|---|---|
黄酮类 | 木犀草素、芹菜素 | 抑制炎症介质释放,抗氧化,镇痛,增强免疫功能 |
环烯醚萜苷类 | 獐牙菜苷、哈巴俄苷 | 抗炎,保肝,调节神经递质,促进组织修复 |
有机酸类 | 咖啡酸、绿原酸、阿魏酸 | 抗菌,抗病毒,抗氧化,降血脂,促进胆汁分泌 |
挥发油 | 樟醇、龙脑 | 局部麻醉,消炎,促进透皮吸收,缓解肌肉酸痛 |
甾体类 | β-谷甾醇 | 抗炎,降胆固醇,调节免疫 |
相关问答FAQs
问题1:地追风和普通“追风草”是同一种药吗?有什么区别?
解答:地追风与民间俗称的“追风草”并非完全等同。“追风草”是一个广义的民间别名,不同地区可能指代不同的祛风类草药,如防己科的木防己(部分地区称“追风草”)、伞形科的白芷(称“芳香追风草”)等,而地追风是唇形科筋骨草属植物的专用名,植物基源明确(主要为筋骨草、金疮小草),功效以“祛风除湿、活血止痛、清热解毒”为主,尤其擅长治疗风湿热痹和跌打损伤,普通“追风草”可能因基源不同,功效侧重有所差异(如木防己以利水消肿、祛风止痛为主,白芷以解表散寒、通窍止痛为主),使用时需注意区分,避免混淆。
问题2:地追风可以长期服用吗?长期服用需要注意什么?
解答:地追风是否可以长期服用需根据体质和病症而定,其性寒,常规剂量短期服用(如1-2周)用于治疗风湿痹痛、咽喉肿痛等,安全性较高;但若长期服用(超过1个月),尤其是脾胃虚寒者,可能出现腹泻、腹痛、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,因苦寒之品易损伤脾胃阳气,地追风活血作用较强,孕妇、月经期女性及有出血倾向者(如血小板减少、凝血功能障碍)应禁用或慎用,若需长期服用,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,配伍健脾和胃或温经散寒的药物(如党参、白术、干姜等),并定期监测肝肾功能、血常规等指标,以确保用药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