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七药材怎么吃

tjadmin
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
位置: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

三七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的干燥根,味甘、微苦,性温,归肝、胃经,具有化瘀止血、活血定痛的功效,常用于咯血、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崩漏、外伤出血、胸腹刺痛、跌扑肿痛等,三七的食用方法多样,需根据个人体质和需求选择,以下是常见食用方式及注意事项。

三七药材怎么吃

直接嚼服或打粉吞服

这是最便捷的食用方式,适合需要长期调理的人群,将三七洗净晒干,用打粉机打成细粉(过80-100目筛),每次取3-5克,用温水送服,早晚各1次,生三七粉偏于活血化瘀,适合有瘀血体质、跌打损伤、冠心病等人群;若需补血,可将三七粉蒸熟后服用(蒸制30分钟以上),熟三七粉偏于止血补血,适合体虚出血、贫血者。
注意:三七粉需现打现用,避免久置受潮;初次食用从小剂量开始,逐渐增加,以免肠胃不适。

泡水或泡茶

取三七粉3-5克放入杯中,用80℃左右的开水冲泡,搅拌均匀后饮用,可反复冲泡3-5次至味道变淡,也可搭配枸杞(5克)、黄芪(5克)等,增强滋补效果,此方法适合日常保健,能辅助调节血脂、改善血液循环。
注意:泡水时水温不宜过高,避免破坏有效成分;脾胃虚寒者可加2-3片生姜一同冲泡,减轻寒凉之性。

煲汤或炖煮

三七可与鸡肉、排骨、瘦肉等食材同煲,既能发挥药效,又能改善口感,三七炖鸡汤”:取三七10克(打碎)、土鸡半只、红枣5颗、姜片3片,将土鸡焯水后与所有食材放入砂锅,加足量清水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1.5小时,加盐调味即可,此方法适合体质虚弱、术后恢复或需要长期调理的人群,每周1-2次。
注意:三七需提前打碎,有效成分更易溶出;煲汤时避免放过多调料,以免影响药效。

三七药材怎么吃

泡酒

取三七30克切片,放入500ml高度白酒(50度以上)中,密封浸泡15-30天后饮用,每次10-15ml,每日2次,三七酒适合有风湿痹痛、跌打损伤后遗症或需要活血通络者,但需注意,高血压、肝病患者及孕妇禁用。
注意:泡酒容器需干净无油,浸泡期间定期摇动;饮酒需适量,避免过量伤身。

煮粥或蒸蛋

三七可煮粥或加入蒸蛋中,适合老人、儿童或消化较弱者,三七小米粥”:取三七粉3克、小米100克、红枣5颗,小米洗净后加水煮粥,待粥熟后加入三七粉和红枣,搅拌均匀再煮5分钟即可,此方法温和,能健脾养胃、活血化瘀。
注意:三七粉需在粥快熟时加入,避免长时间高温破坏有效成分;脾胃功能极差者可将三七粉与少量淀粉混合,减少对肠胃的刺激。

不同食用方法对比表

食用方式 适用人群 每日用量 主要功效 注意事项
生粉吞服 瘀血体质、冠心病、跌打损伤 3-5克,分2次 活血化瘀、止痛 胃肠弱者饭后服,避免空腹
熟粉蒸服 体虚出血、贫血 5-10克,分1-2次 止血补血 需充分蒸制,生熟功效有别
泡水/茶 日常保健、三高人群 3-5克,反复冲泡 辅调血脂、改善循环 水温不宜过高,可搭配枸杞
煲汤/炖煮 术后恢复、体虚者 10-15克/次 补气养血、强身健体 三七需打碎,每周1-2次
泡酒 风湿痹痛、跌打后遗症 10-15ml,2次/日 活血通络、祛风除湿 高血压、肝病患者禁用

注意事项

  1. 禁忌人群:孕妇、月经期女性(经量过多者禁用)、过敏体质者、感冒发热期间不宜食用;三七有活血作用,出血性疾病(如胃溃疡出血)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  2. 用量控制:日常保健每日不超过5克,过量可能引起口干、失眠、心慌等不良反应;作为药用需遵医嘱,根据病情调整剂量。
  3. 品质鉴别:优质三七表面灰褐色,体重质坚,断面灰绿色或黄绿色,味苦回甘;避免购买硫磺熏制或掺假的劣质三七。
  4. 配伍禁忌:三七不宜与藜芦同用(中药“十八反”),以免产生毒性;正在服用抗凝药物(如阿司匹林)者需咨询医生,避免药效叠加。

相关问答FAQs

Q1:三七生吃和熟吃有什么区别?如何选择?
A:生三七(生粉)以活血化瘀为主,适合有瘀血表现(如痛经、跌打损伤、冠心病)者;熟三七(蒸制后打粉)以止血补血为主,适合体虚出血(如月经过多、产后恶露不尽)、贫血者,日常保健可根据体质选择,瘀血体质选生吃,气血亏虚选熟吃。

三七药材怎么吃

Q2:长期吃三七会有副作用吗?哪些人不适合吃?
A:正常剂量下长期食用三七安全性较高,但过量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、肝功能异常等,以下人群不适合吃:①孕妇(活血可能引发流产);②月经期女性(经量增多);③对三七过敏者;④高血压、心脏病患者需谨慎,尤其是服用西药期间;⑤儿童、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全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
-- 展开阅读全文 --
头像
中草药艽花
« 上一篇 前天
钻石风中草药
下一篇 » 前天
取消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
«    2025年9月    »
1234567
891011121314
15161718192021
22232425262728
2930

动态快讯

热门文章

作者信息

目录[+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