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草药艽花

tjadmin
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
位置: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

中草药艽花,为龙胆科植物秦艽(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.)、麻花秦艽(Gentiana straminea Maxim.)、粗茎秦艽(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.)或小秦艽(Gentiana dahurica Fisch.)的花朵,是传统中药秦艽的药用部位之一,虽应用历史较根略短,但在民间及复方配伍中亦有独特价值,艽花与秦艽根同源,性味功效相近,但因部位不同,在应用上各有侧重,多用于轻症风湿热痹、湿热黄疸及虚热证的治疗,常作为辅助药用或与根协同配伍,增强疗效。

中草药艽花

艽花来源于多年生草本植物,秦艽主产于陕西、甘肃、内蒙古、四川、云南等地,多生长于海拔400-3000米的山坡草地、林缘、灌丛及河滩沙地,植株高30-60cm,根单一,圆柱形,根状茎常呈左旋扭曲,是秦艽根的主要药用来源;茎直立,单一或数丛生,光滑无毛,叶对生,无柄,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10-30cm,宽1.5-4cm,先端尖,基部渐狭,叶脉5-7条,平行,花期7-9月,花多数,腋生或顶生,轮生呈轮伞花序;花萼筒状,膜质,一侧开裂,萼齿5,不等长;花冠筒状钟形,蓝紫色或紫堇色,长3-4cm,先端5裂,裂片卵圆形,褶三角形,先端微波状;雄蕊5,着生于花冠筒中部,与裂片互生;子房无柄,花柱短,柱头2裂,蒴果卵状椭圆形,种子褐色,有光泽,艽花于花初期(7-8月)采收,采摘花序,除去杂质,晒干或阴干备用,储存时需防潮防霉,以免有效成分降解。

艽花性微寒,味辛、苦,归胃、肝、胆经,具有祛风湿、清湿热、止痹痛、退虚热的功效,其性寒能清热,味辛能行散,苦能燥湿,故对风湿热痹、湿热黄疸尤为适宜;又入肝经,能舒筋活络,缓解筋脉拘挛;退虚热则可用于小儿疳积、午后潮热等症,传统医学认为,艽花“花主轻扬”,善于走表,适用于风湿在表、热邪偏盛的病症,常与秦艽根配伍,增强祛风湿、清热的效力,或单独用于轻症关节红肿、热淋涩痛等,现代临床中,艽花多作为复方组成部分,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湿热黄疸及阴虚发热等疾病,疗效确切。

从化学成分来看,艽花与秦艽根所含活性成分相似,但含量存在差异,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类(如秦艽碱甲、秦艽碱乙、秦艽碱丙)、环烯醚萜苷类(如龙胆苦苷、当药苦苷、当药苷)、黄酮类(如槲皮素、山奈酚)及挥发油等,龙胆苦苷是艽花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,含量约占1%-3%,具有显著的抗炎、保肝、利胆作用;秦艽碱甲(龙胆碱)含量较低,但药理活性较强,具有镇痛、解热、抗风湿及升高血糖的效果;黄酮类成分则具有抗氧化、清除自由基的作用,可减轻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,艽花还含有多糖、有机酸等成分,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。

药理研究表明,艽花具有多重生物活性,在抗炎方面,艽花提取物能抑制炎症介质(如前列腺素E2、白三烯B4)的释放,降低炎症组织中一氧化氮(NO)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(iNOS)的表达,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,对佐剂性关节炎、角叉菜胶足肿胀等模型具有显著抑制作用;在镇痛方面,秦艽碱甲能通过激活中枢阿片受体,提高痛阈,缓解化学刺激(如醋酸)或热刺激(如热板)引起的疼痛,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相当;在保肝方面,龙胆苦苷能降低肝损伤模型动物的血清转氨酶(ALT、AST)水平,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,促进肝细胞修复,对化学性肝损伤(如CCl4诱导)有保护作用;艽花还具有解热、抗菌、抗过敏及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,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、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,并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,减少组胺释放,缓解过敏症状。

中草药艽花

在临床应用中,艽花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、湿热黄疸及虚热证,对于风湿痹痛,症见关节红肿热痛、筋脉拘挛、屈伸不利者,可配伍忍冬藤、络石藤、防己等,以增强清热祛湿、通络止痛之效,如《圣济总录》中的艽花汤,用于治疗“风湿相搏,身体烦疼,项肩急,四肢拘挛”;对于湿热黄疸,症见身目发黄、脘腹胀满、小便短赤者,可配伍茵陈、栀子、大黄等,共奏清热利湿、退黄之功,如艽花茵陈汤,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;对于骨蒸潮热、小儿疳积,属阴虚内热者,可配银柴胡、胡黄连、地骨皮等,以清退虚热、消疳化积,如清骨散加减,现代临床中,艽花常与秦艽根、威灵仙、独活等配伍,制成煎剂、颗粒剂或注射剂,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,总有效率可达80%以上,且不良反应较少。

用法用量上,艽花内服常用量为3-10g,煎汤服,或入丸散;外用适量,研末调敷患处,因艽花性寒,脾胃虚寒者慎用,以免引起腹泻、腹痛等不适;久病体虚、阴虚血少者不宜单用,需配伍补益药如当归、熟地、白术等,以免耗伤正气;艽花不宜与藜芦同用,属中药“十八反”禁忌,以免产生毒性反应,用药期间应忌食生冷、油腻、辛辣食物,以免影响药效。

为更直观展示艽花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作用,现将部分活性成分整理如下表:

化学成分类别 主要成分 药理作用
生物碱类 秦艽碱甲、秦艽碱乙 镇痛、解热、抗风湿、升高血糖,抑制炎症介质释放
环烯醚萜苷类 龙胆苦苷、当药苦苷 抗炎、保肝、利胆,降低转氨酶,促进肝细胞修复
黄酮类 槲皮素、山奈酚 抗氧化、清除自由基,减轻组织损伤,调节免疫功能
挥发油 多种挥发性成分 抗菌、抗炎,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缓解肌肉疼痛

需要注意的是,艽花的临床应用仍需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,根据患者体质、病情辨证论治,避免盲目用药,目前对艽花的研究相对较少,其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、药理机制及临床疗效尚需进一步深入探讨,尤其是其花与根在成分含量、药效强度上的差异,以及不同炮制方法对药效的影响,均需通过现代研究加以明确,以更好地发挥其药用价值。

中草药艽花

相关问答FAQs:

  1. 问:艽花和秦艽根的功效有何不同?
    答:艽花与秦艽根同源,性味归经相似,均具有祛风湿、清湿热、止痹痛、退虚热的功效,但艽花药力相对缓和,多用于轻症风湿痛、热淋涩痛或作为辅助治疗,且因“花主轻扬”,善于走表,适用于风湿在表、热邪偏盛的病症;而秦艽根药力较强,是治疗风湿痹痛、中风后遗症、湿热黄疸及骨蒸潮热的要药,临床应用更为广泛,尤其在退虚热、治小儿疳积方面效果更显著,秦艽根的保肝、利胆作用优于艽花,而艽花的解表散热作用略强,两者常配伍使用,增强疗效。

  2. 问:使用艽花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?
    答:使用艽花时需注意以下几点:一是脾胃虚寒者慎用,因其性寒,易伤脾胃,可能出现腹泻、腹痛等不适,若需使用,可配伍干姜、白术等温胃健脾药;二是久病体虚、阴虚血少者不宜单用,需配伍当归、熟地、白术等补益药,以免耗伤正气;三是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,目前安全性研究尚不充分;四是艽花不宜与藜芦同用,属“十八反”禁忌,以免产生毒性反应;五是若用药后出现皮疹、瘙痒、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,应立即停药并就医;六是储存时需置于阴凉干燥处,防潮防霉,避免有效成分降解。

-- 展开阅读全文 --
头像
网上中草药批发
« 上一篇 前天
三七药材怎么吃
下一篇 » 前天
取消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
«    2025年9月    »
1234567
891011121314
15161718192021
22232425262728
2930

动态快讯

热门文章

作者信息

目录[+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