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草药白蔹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干燥块根,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,应用历史悠久,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被列为下品,历代本草多有记载,其性微寒,味苦、甘,归心、肝、胃经,具有清热解毒、消痈散结、敛疮生肌、止痛等功效,临床常用于治疗痈肿疮疡、瘰疬、烫伤、湿疮、外伤出血及肺热咳嗽等症,现代研究表明,白蔹含有多种化学成分,具有抗炎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氧化、促进伤口愈合、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,其应用范围在现代医学中不断拓展。
来源与植物学特征
白蔹(Ampelopsis japonica (Thunb.) Makino)为多年生草质藤本,植株光滑无毛,块根呈纺锤形或类球形,常数个簇生,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,有纵皱纹、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细根痕,质坚硬,断面类白色或红棕色,粉性,味甘、苦,叶互生,掌状复叶,小叶3-5片,羽状分裂,裂片菱状卵形至宽卵形,边缘有粗锯齿,上面深绿色,下面淡绿色,花小,黄绿色,聚伞花序与叶对生或腋生,浆果球形,成熟时白色或蓝色,花期5-6月,果期8-9月,主产于河南、河北、山东、山西、江苏、安徽等地,野生于山坡、灌丛、田边或疏林下,秋季采挖,除去泥沙及细根,切成纵瓣或斜片,晒干,生用。
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
白蔹性微寒,味苦、甘,归心、肝、胃经,其苦能泄、能燥,甘能补,寒能清热,入心肝血分,走阳明胃经,既善清热解毒、消痈散结,治疮痈初起红肿热痛或脓成未溃;又能敛疮生肌、止痛,治疮疡溃烂不敛、烫伤、湿疮;尚可清肺热、止咳,治肺热咳嗽。
主治病症:
- 痈肿疮疡,瘰疬:用于热毒壅滞所致的痈肿疔疮、乳痈、肠痈,常配伍金银花、连翘、蒲公英等,如《千金方》白蔹散;治瘰疬痰核,可配伍玄参、夏枯草、浙贝母等,以增强清热解毒、软坚散结之效。
- 烫伤、湿疮、外伤出血:外用治水火烫伤、湿疹溃烂,可研末麻油调敷或煎水湿敷;治外伤出血,单用研末外撒,或配伍三七、白及等,以止血生肌敛疮。
- 肺热咳嗽,咽喉肿痛:用于肺热壅盛所致的咳嗽痰稠、咽喉肿痛,常配伍桑白皮、地骨皮、桔梗等,如《圣济总录》白蔹汤。
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
白蔹的化学成分复杂,主要包括黄酮类、三萜类、皂苷类、多糖、有机酸、挥发油及微量元素等,这些成分是其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。
(一)主要化学成分
成分类别 | 代表成分 | 存在部位 |
---|---|---|
黄酮类 | 白蔹素、白蔹新苷、芹菜素苷 | 块根、叶 |
三萜类 | 白蔹苷元、齐墩果酸 | 块根 |
皂苷类 | 白蔹皂苷A、B、C | 块根 |
有机酸 | 没食子酸、原儿茶酸 | 块根 |
多糖 | 白蔹多糖(PJP) | 块根 |
挥发油 | 榄香烯、石竹烯等 | 全草 |
(二)药理作用
- 抗炎作用:白蔹中的黄酮类、三萜类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(如TNF-α、IL-6、PGE₂)的释放,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,减轻炎症反应,研究表明,白蔹提取物对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足肿胀、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均有显著抑制作用。
- 抗菌与抗病毒作用:白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溶血性链球菌、大肠杆菌、铜绿假单胞菌等常见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,其机制可能与破坏细菌细胞膜、抑制DNA合成有关;对流感病毒、疱疹病毒等也有一定抑制作用,通过抑制病毒复制蛋白表达发挥抗病毒效应。
- 促进伤口愈合:白蔹多糖和黄酮类成分能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蛋白合成,加速创面肉芽组织生长,缩短愈合时间;同时可抑制创面细菌感染,减少炎症渗出,改善局部微循环。
- 抗氧化作用:白蔹富含没食子酸、原儿茶酸等酚类物质,具有清除自由基、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,其抗氧化能力与维生素C、维生素E相当,可用于延缓衰老、预防氧化应激相关疾病。
- 免疫调节作用:白蔹多糖可激活巨噬细胞、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,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功能;同时能调节Th1/Th2细胞平衡,纠正免疫紊乱,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潜在治疗价值。
临床应用与配伍
白蔹在临床应用广泛,可内服也可外用,常根据病情配伍其他药物以增强疗效。
(一)临床应用配伍举例
主治症状 | 配伍药物 | 方剂名称 | 用法用量 |
---|---|---|---|
痈肿疮疡初起 | 金银花、连翘、蒲公英、野菊花 | 五味消毒饮加减 | 水煎服,15-30g/次,2次/日 |
瘰疬痰核 | 玄参、夏枯草、浙贝母、牡蛎 | 消瘰丸加减 | 水煎服,10-15g/次,2次/日 |
水火烫伤、湿疮 | 地榆、大黄、黄柏、冰片 | 烫伤膏(外用) | 研末调敷,每日1-2次 |
肺热咳嗽 | 桑白皮、地骨皮、桔梗、甘草 | 泻白散加减 | 水煎服,10-15g/次,2次/日 |
外伤出血 | 三七、白及、花蕊石 | 外用止血散 | 研末外撒,压迫止血 |
(二)现代制剂应用
现代药学研究将白蔹制成多种剂型,以提高疗效和使用便利性,如:
- 白蔹软膏:用于治疗痈肿疮疡、湿疹,具有清热解毒、消肿止痛作用;
- 白蔹烧伤喷雾剂:用于轻度烧烫伤,能缓解疼痛、促进创面愈合;
- 复方白蔹含片:用于治疗咽喉肿痛、口腔溃疡,具有清热解毒、利咽止痛之效。
使用注意与鉴别方法
(一)使用注意
- 禁忌人群:脾胃虚寒者慎用,以免加重腹泻、腹痛等症状;孕妇禁用,其性寒凉,可能引起流产;疮疡已溃者不宜内服,以免耗伤气血。
- 配伍禁忌: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,如川乌、草乌、附子等,以免产生毒性反应。
- 用法用量:内煎汤,6-12g;外用适量,研末调敷或煎水洗,外用不可入眼,以免刺激黏膜。
- 不良反应:少数患者服用后可能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胃肠道反应,一般停药后可自行缓解;外用偶见皮肤过敏,应立即停用并清洗。
(二)真伪鉴别
白蔹常见伪品为薯蓣科植物薯莨的块根,或豆科植物野豇豆的根,可通过以下特征鉴别:
| 性状特征 | 正品白蔹 | 伪品(薯莨) |
|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
| 形状 | 纺锤形或类球形,常数个簇生 | 长圆形或结节状,单个生长 |
| 表面颜色 | 红棕色或红褐色,有纵皱纹、皮孔 | 暗红褐色,有瘤状突起及须根痕 |
| 断面 | 类白色或红棕色,粉性 | 红棕色或棕褐色,角质样,质坚硬 |
| 气味 | 味甘、苦 | 味苦、涩,微辛 |
资源保护与栽培
白蔹以野生资源为主,因过度采挖,野生资源日益减少,已被列入《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名录》,河南、河北等地已开展人工栽培研究,通过种子繁殖或分根繁殖,实现规模化种植,栽培过程中需注意选择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,避免连作,合理施肥(以有机肥为主),及时防治病虫害(如根腐病、红蜘蛛等),以确保药材质量,应加强野生资源保护,建立自然保护区,推广采育结合模式,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。
相关问答FAQs
Q1:白蔹外用治疗痈肿时,如何调配使用?效果如何?
A:白蔹外用治疗痈肿,常根据疮疡阶段调配:①未溃破者:取白蔹研末,用醋或蜂蜜调成糊状,涂于患处,每日1-2次,可清热消肿,促其消散;②已溃破者:取白蔹、地榆各等份,研末,麻油调敷,或直接撒于创面,能敛疮生肌,促进愈合,临床观察显示,白蔹外用对痈肿初起红肿热痛有效率可达90%以上,对溃后不敛者可缩短愈合时间3-5天。
Q2:白蔹与白及均为敛疮生药,二者有何区别?
A:白蔹与白及虽均能敛疮生肌,但性味归经、功效侧重及主治不同:①性味归经:白蔹性微寒,味苦、甘,归心、肝、胃经;白及性微寒,味苦、甘、涩,归肺、肝、胃经。②功效侧重:白蔹长于清热解毒、消痈散结,兼能止痛,尤适于疮痈初起红肿热痛;白及长于止血消肿,兼能生肌,更常用于咯血、吐血、外伤出血及疮疡溃久不敛。③主治:白蔹主治痈肿疮疡、瘰疬、烫伤;白及主治肺胃出血、疮疡溃烂、手足皲裂,二者常配伍使用,如治外伤出血,白蔹配白及,可增强止血生肌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