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,主产于我国东北、内蒙古、河北等地,是临床常用的解表药,又名“铜芸”“屏风”“风肉”等,其药性辛、甘,微温,归膀胱、肝、脾经,具有祛风解表、胜湿止痛、止痉的功效,因其性偏升散,能“行周身,祛风邪”,故古人誉之为“风药中之润剂”,广泛用于外感疾病、风湿痹痛、破伤风等多种病症,以下从中医理论、现代药理、临床应用等方面详细阐述其功效与作用。
防风的核心功效与中医应用
防风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历史悠久,首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列为上品,言其“主大风,头眩痛恶风,风邪,目盲无所见,风行周身,骨节痹疼,烦满”,其核心功效可概括为“祛风、胜湿、解表、止痉”,具体应用如下:
祛风解表,治疗外感表证
防风辛温发散,性微温而不燥,能“发汗而散风邪”,既可祛风寒,又能散风热,为“风药中之首剂”,适用于多种外感表证。
- 风寒感冒:症见恶寒发热、头痛身痛、鼻塞流涕、无汗等,常与荆芥、羌活、独活等配伍,如经典方剂“荆防败毒散”,其中防风祛风解表、除湿止痛,为君药。
- 风热感冒:症见发热重、微恶风、头痛有汗、咽喉肿痛等,防风可配伍薄荷、金银花、连翘等辛凉解表药,如“银翘散”中加防风,增强疏散风热之力,同时防止风热郁遏。
- 表虚自汗:防风与黄芪、白术同用,即“玉屏风散”,其中黄芪固表止汗,白术健脾益气,防风“走表祛风”,三者配伍,标本兼顾,共奏益气固表、止汗之效,适用于表虚不固、自汗恶风者。
胜湿止痛,治疗风湿痹痛
防风辛能行散,温能通经,能“祛经络中之湿,而达于肌表”,尤其善于治疗上半身风湿痹痛,因其“性升,能升清阳,以散风邪”,对肩背肢节酸痛、游走性疼痛效果显著。
- 风寒湿痹:症见关节冷痛、屈伸不利、遇寒加重,常与羌活、独活、威灵仙、桂枝等配伍,如“蠲痹汤”,防风祛风胜湿、通络止痛,辅助羌活、独活散寒除湿。
- 湿热痹痛:若关节红肿热痛、舌红苔黄腻,可配伍苍术、黄柏、薏苡仁等清热利湿药,如“四妙丸”加防风,增强祛风除湿、通痹止痛之效。
祛风止痉,治疗破伤风与惊风
防风“能祛经络中风邪,而达于筋骨”,有良好的祛风止痉作用,是治疗破伤风的要药,尤其适用于外风引动内风所致的痉挛抽搐。
- 破伤风:症见牙关紧闭、面呈苦笑、角弓反张、四肢抽搐,常与天南星、天麻、白附子等配伍,如“玉真散”,其中防风祛风解痉,南星、白附子化痰祛风,共奏祛风化痰、定搐之效。
- 小儿惊风:若因外感风邪或惊吓所致的抽搐、惊厥,可配伍僵蚕、蝉蜕、钩藤等平肝息风药,如“钩藤饮”加防风,增强疏散风邪、止痉定搐之力。
祛风止痒,治疗皮肤疾病
防风“祛皮肤之风,止周身之痒”,对风邪所致的皮肤瘙痒、湿疹、荨麻疹等有较好疗效,因其能透达腠理、疏散风邪,使风邪从表而解。
- 风疹瘙痒:症见皮肤瘙痒起疹、游走不定,常与荆芥、苦参、蝉蜕、当归等配伍,如“消风散”,其中防风祛风止痒为君药,配伍苦参清热燥湿、蝉蜕疏散风热,共奏疏风养血、清热除湿之效。
- 湿疹、顽癣:若湿热浸淫肌肤,见红斑、丘疹、渗出、瘙痒,可配伍地肤子、白鲜皮、土茯苓等清热利湿、祛风止痒药,外洗内服均可。
现代药理研究作用
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,防风含有挥发油、色原酮类、香豆素类、多糖、有机酸等多种化学成分,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,为其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:
功效分类 | 具体作用 | 作用机制 |
---|---|---|
抗炎镇痛 | 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,缓解关节肿胀、疼痛 | 抑制炎症因子(如TNF-α、IL-1β、IL-6)释放,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|
解热 | 降低发热模型动物的体温 |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,调节下丘脑体温中枢 |
抗过敏 | 抑制组胺释放,减轻过敏反应 | 稳定肥大细胞膜,减少IgE介导的过敏介质释放 |
抗菌抗病毒 |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溶血性链球菌、流感病毒等有抑制作用 | 破坏微生物细胞结构,抑制病毒复制 |
免疫调节 | 双向调节免疫功能,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,调节T细胞亚群平衡 | 激活巨噬细胞,促进淋巴细胞增殖,提高机体免疫力 |
镇静抗惊厥 | 减少自发活动,缓解士的宁、戊四氮引起的惊厥 | 增强GABA能神经递质作用,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 |
保肝利胆 | 减轻化学性肝损伤,促进胆汁分泌 | 抗氧化、清除自由基,保护肝细胞膜完整性 |
临床应用与用法用量
常用配伍
- 治风寒感冒:防风+荆芥+羌活(祛风散寒解表);
- 治表虚自汗:防风+黄芪+白术(益气固表止汗);
- 治风湿痹痛:防风+独活+桑寄生(祛风湿、止痹痛);
- 治破伤风:防风+天南星+天麻(祛风化痰止痉);
- 治皮肤瘙痒:防风+苦参+蝉蜕(祛风除湿止痒)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10g;止痉可用至15-30g,外用:适量,煎汤洗或研末调敷,传统认为防风“生用祛风,炒用止泻”,如“痛泻要方”中炒防风,取其升脾阳、止泻痢之效。
使用注意
防风性偏温燥,阴虚火旺、血虚发痉、热病伤阴者慎用;因有升发之性,表虚多汗、阴虚阳亢者不宜过量使用;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
相关问答FAQs
Q1:防风和荆芥都是祛风药,两者有什么区别?
A:防风与荆芥均能祛风解表,但功效侧重不同:防风性较温和,祛风之力较强且持久,能“祛一身之风”,兼胜湿、止痉、止痒,适用范围更广(如风湿痹痛、破伤风、皮肤瘙痒);荆芥辛温发散力较强,长于发表透疹,炒炭后能止血(如荆芥炭治崩漏、便血),多用于外感表证、麻疹初起、出血症,简单说,“防风祛风胜湿,荆芥发表透疹”。
Q2:哪些人不适合用防风?
A:以下人群应慎用或避免使用防风:① 阴虚火旺者(症见潮热盗汗、五心烦热、口干咽燥),因防风性温燥,易耗伤阴液;② 血虚发痉者(症见筋脉拘急、面色萎黄),防风辛散,易耗伤气血;③ 表虚多汗者(症自汗不止、动则加重),防风虽能固表,但单用发散力较强,需配伍黄芪、白术等;④ 孕妇,防风有升散之性,可能影响胎气,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,若需用药,应辨证配伍,避免单味久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