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胃热的中草药

tjadmin
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
位置: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

胃热是中医常见的证候,多因饮食不节(过食辛辣、肥甘厚味)、情志不畅(肝郁化火)、外感热邪等因素导致胃中阳气亢盛,热邪灼伤胃腑,表现为胃脘灼痛、多食易饥、口臭、牙龈肿痛、口渴喜冷饮、便秘、舌红苔黄等,清胃热需选用性寒凉、入胃经的中草药,以清热泻火、解毒生津为基本原则,以下详细介绍常用的清胃热中草药及其应用。

清胃热的中草药

常用清胃热中草药详解

黄连

性味归经:苦,寒;归心、脾、胃、肝、胆、大肠经。
功效: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。
主治:胃热炽盛所致的脘腹痞满、呕吐吞酸、口臭、牙龈肿痛,尤其擅长清中焦湿热与实火,常用于治疗胃炎、胃溃疡、口腔溃疡等属胃热者。
用法用量:煎服,2-5克;或入丸散,外用适量研末调敷。
注意事项:大苦大寒,过量易伤脾胃,脾胃虚寒者忌用;不宜与藜芦同用。

石膏

性味归经:甘、辛,大寒;归肺、胃经。
功效:清热泻火,除烦止渴,生肌敛疮。
主治:胃热炽盛的高热、口渴、汗出、烦渴引饮,以及胃火导致的牙痛、口疮,生石膏清热力强,煅石膏外用敛疮生肌。
用法用量:煎服,15-60克,先煎;或入丸散,外用适量煅研末撒患处。
注意事项:脾胃虚寒、阴虚内热者慎用;不宜与附子、肉桂等温热药同用。

知母

性味归经:苦、甘,寒;归肺、胃、肾经。
功效:清热泻火,滋阴润燥。
主治:胃热津伤所致的烦渴、多食易饥(如“消渴”),以及热病后期余热未尽、口干舌燥,常与石膏配伍,增强清热生津之效。
用法用量:煎服,6-12克。
注意事项:性寒质润,脾胃虚寒、大便溏泄者忌用。

芦根

性味归经:甘,寒;归肺、胃经。
功效:清热生津,除烦止呕,利尿。
主治:胃热呕逆、肺热咳嗽、热病烦渴,尤宜于胃热兼津伤者,症见口干、舌红少苔,鲜芦根清热生津力更强。
用法用量:煎服,15-30克;鲜品30-60克,可捣汁服。
注意事项:脾胃虚寒者慎用。

天花粉

性味归经:甘、微苦,微寒;归肺、胃经。
功效:清热生津,消肿排脓。
主治:胃热津亏的口渴、消渴,以及肺热燥咳、痈肿疮疡,生津力佳,常与芦根、麦冬配伍。
用法用量:煎服,10-15克。
注意事项:孕妇慎用;不宜与乌头类药物同用。

栀子

性味归经:苦,寒;归心、肺、三焦经。
功效:清热泻火,凉血解毒,利湿退黄。
主治:三焦热盛所致的目赤、口舌生疮、胃火牙痛,以及湿热黄疸,炒栀子(焦栀子)清热泻火力缓和,长于凉血止血。
用法用量:煎服,5-10克。
注意事项:脾虚便溏者忌用;不宜与巴豆同用。

清胃热的中草药

淡竹叶

性味归经:甘、淡,寒;归心、胃、小肠经。
功效:清热泻火,除烦止渴,利尿通淋。
主治:胃热心火所致的口舌生疮、小便短赤、烦躁不眠,尤其适合夏季暑热烦渴。
用法用量:煎服,6-10克。
注意事项:脾胃虚寒者慎用。

金银花

性味归经:甘,寒;归肺、心、胃经。
功效:清热解毒,疏散风热。
主治:胃热毒蕴所致的咽喉肿痛、口疮、痈肿疔疮,以及外感风热或热毒血痢,生用清热解毒力强,炒炭偏于凉血止痢。
用法用量:煎服,10-15克;或泡服。
注意事项:脾胃虚寒及疮疡属阴证者忌用。

连翘

性味归经:苦,微寒;归肺、心、小肠经。
功效:清热解毒,消肿散结,疏散风热。
主治:胃热所致的疮疡肿毒、瘰疬、丹毒,以及风热感冒、热入营血,长于清心火、散结消肿,常与金银花配伍(“银翘散”核心药对)。
用法用量:煎服,6-15克。
注意事项:脾胃虚寒、气虚脓清者忌用。

蒲公英

性味归经:苦、甘,寒;归肝、胃经。
功效:清热解毒,消肿散结,利尿通淋。
主治:胃热乳痈(乳腺炎)、疔疮肿毒、咽喉肿痛,以及湿热黄疸、热淋,现代常用于胃炎、胃溃疡属胃热者,有“天然抗生素”之称。
用法用量:煎服,10-30克;鲜品30-60克,外用适量捣敷。
注意事项:大量服用可致缓泻,脾胃虚寒者慎用。

生地黄

性味归经:甘、苦,寒;归心、肝、肾经。
功效:清热凉血,养阴生津。
主治:胃热炽盛、热入营血的身热口渴、舌绛红,以及热病后期伤阴、阴虚内热,鲜地黄清热凉血力更强,生地黄长于养阴生津。
用法用量:煎服,10-15克;鲜品加倍。
注意事项:脾胃虚寒、湿滞中焦、腹满便溏者忌用;不宜与藜芦同用。

麦冬

性味归经:甘、微苦,微寒;归心、肺、胃经。
功效:养阴生津,润肺清心。
主治:胃热津伤的口干舌燥、食欲不振、心烦失眠,以及肺热燥咳、阴虚劳嗽,常与沙参、玉竹配伍(“沙参麦冬汤”)。
用法用量:煎服,6-12克。
注意事项:脾胃虚寒、湿浊中阻、便溏者忌用;不宜与款冬花、苦参同用。

清胃热的中草药

清胃热中草药配伍应用简表

草药名称 性味归经 主要功效 常用剂量(克) 注意事项
黄连 苦寒,归心、胃经 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 2-5 脾胃虚寒者忌用
石膏 辛甘大寒,归肺、胃经 清热泻火,除烦止渴 15-60(先煎) 脾胃虚寒者慎用
知母 苦甘寒,归肺、胃、肾经 清热泻火,滋阴润燥 6-12 脾胃虚寒、便溏者忌用
芦根 甘寒,归肺、胃经 清热生津,除烦止呕 15-30(鲜品倍量) 脾胃虚寒者慎用
天花粉 甘微苦微寒,归肺、胃经 清热生津,消肿排脓 10-15 孕妇慎用;忌与乌头同用
栀子 苦寒,归心、肺、三焦经 清热泻火,凉血解毒 5-10 脾虚便溏者忌用
淡竹叶 甘淡寒,归心、胃、小肠经 清热泻火,除烦止渴 6-10 脾胃虚寒者慎用
金银花 甘寒,归肺、心、胃经 清热解毒,疏散风热 10-15 脾胃虚寒及阴证疮疡忌用
连翘 苦微寒,归肺、心、小肠经 清热解毒,消肿散结 6-15 脾胃虚寒、气虚脓清者忌用
蒲公英 苦甘寒,归肝、胃经 清热解毒,消肿散结 10-30 大量服用致缓泻,脾胃虚寒者慎用
生地黄 甘苦寒,归心、肝、肾经 清热凉血,养阴生津 10-15(鲜品倍量) 脾胃虚寒、便溏者忌用
麦冬 甘微苦微寒,归心、肺、胃经 养阴生津,润肺清心 6-12 脾胃虚寒、湿滞便溏者忌用

配伍应用与经典方剂

清胃热时,常根据兼夹症状配伍其他药物:

  • 胃热炽盛(高热、口渴、便秘):配石膏、知母、大黄(如“白虎汤”加减),清热泻火通便。
  • 胃热津伤(口干、舌红少苔):配芦根、天花粉、麦冬(如“玉液汤”加减),清热生津。
  • 胃热毒蕴(口疮、痈肿):配金银花、连翘、蒲公英(如“五味消毒饮”加减),清热解毒消肿。
  • 肝胃郁热(胁胀、口苦、反酸):配柴胡、黄芩、枳壳(如“丹栀逍遥散”加减),疏肝泻热。

经典方剂如“清胃散”(黄连、升麻、生地、丹皮、当归),清胃凉血,主治胃热牙痛、牙龈出血;“玉女煎”(石膏、知母、麦冬、熟地、牛膝),清胃滋阴,主治胃热阴虚的烦热、消渴。

注意事项

  1. 辨证用药:胃热需与胃寒、食积、阴虚等证鉴别,脾胃虚寒者(腹痛、喜温、便溏)忌用寒凉药。
  2. 中病即止:清热药多性寒,久用易损伤脾胃,症状缓解后需配伍健脾药(如党参、白术)调理。
  3. 饮食配合:服药期间忌辛辣、油腻、甜腻食物,戒烟酒,多食绿豆、苦瓜等清热食物。
  4. 特殊人群:孕妇、儿童、老人及体质虚弱者需在医师指导下用药,避免过量。

相关问答FAQs

Q1:清胃热的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?
A1:不建议长期服用,清胃热的中草药多性寒凉(如黄连、石膏),长期使用易损伤脾胃阳气,导致脾胃虚寒,出现腹胀、腹泻、食欲不振等副作用,若胃热症状反复,需在医师指导下辨证调理,可配伍健脾和胃药物(如茯苓、陈皮),或交替使用,避免寒凉太过。

Q2:胃热和胃寒如何区分?用药上有什么区别?
A2:胃热与胃寒的证候表现截然不同:

  • 胃热:表现为胃脘灼痛、口臭、牙龈肿痛、口渴喜冷饮、便秘、舌红苔黄,多因过食辛辣、热邪内蕴所致,需用寒凉药(如黄连、石膏)清热泻火。
  • 胃寒:表现为胃脘冷痛、喜温喜按、口淡不渴、呕吐清水、大便溏薄、舌淡苔白,多因过食生冷、脾胃阳虚所致,需用温里药(如干姜、吴茱萸、高良姜)温中散寒。
    错误用药会加重病情,如胃寒者误用清热药易致腹痛腹泻;胃热者误用温里药易致火邪更盛,因此需先辨证,再选药。
-- 展开阅读全文 --
头像
防风的中草药功效与作用究竟有哪些?
« 上一篇 09-30
中草药治牙痛单方有效吗?哪些单方更安全可靠?
下一篇 » 09-30
取消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
«    2025年10月    »
12345
6789101112
13141516171819
20212223242526
2728293031

动态快讯

热门文章

作者信息

目录[+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