皂角刺中药材

tjadmin
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
位置: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

皂角刺,又名天丁、皂荚刺,为豆科植物皂荚(Gleditsia sinensis Lam.)的干燥棘刺,是中医临床常用的外科要药,因其“消肿排脓、活血消痈”之效,被誉为“痈疽之要药”,其药用历史悠久,首载于《本草纲目》,历代医籍对其功效与应用多有记载,至今仍在临床中发挥重要作用。

皂角刺中药材

来源与性状

皂角刺为豆科落叶乔木皂荚树的干燥棘刺,多于夏秋二季采收,选取生长3-5年的嫩枝刺,晒干或切片干燥,药材呈长圆锥形或扁圆柱形,有时分枝,长5-15cm,直径0.3-1cm,表面紫棕色或红棕色,有细纵纹及突起的白色点状皮孔,质坚硬,难折断,断面黄白色或黄棕色,中心有淡紫色髓部,气微,味淡,以色紫褐、刺条粗壮、坚实、无枝梗者为佳。

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

皂角刺性辛、咸,性温;归肝、胃经,其辛能行散,咸能软坚,温能通络,核心功效为“消肿排脓、活血消痈”,兼能杀虫止痒。

  • 消肿排脓:适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,可促进脓液排出,消散痈肿,常用于治疗乳腺炎、阑尾炎、皮肤脓肿等外科感染性疾病。
  • 活血消痈:能通经活络,消散瘀滞,用于疮疡肿痛、跌打损伤瘀肿,以及产后瘀阻腹痛等。
  • 杀虫止痒:外用可治疗麻风、疥癣、湿疹等皮肤瘙痒性疾病,以杀虫、祛风、止痒。

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

现代研究表明,皂角刺的化学成分复杂,主要包括黄酮类(如槲皮素、山奈酚)、三萜皂苷(如皂苷A、B)、鞣质、挥发油、有机酸及氨基酸等,其药理作用广泛,主要体现为:

皂角刺中药材

  1. 抗炎作用:黄酮类成分可抑制炎症因子(如TNF-α、IL-6)释放,减轻局部红肿热痛;
  2. 抗菌作用: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、溶血性链球菌等常见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,尤其对耐药菌株有一定效果;
  3. 抗肿瘤作用:皂苷类成分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,抑制增殖,对肝癌、胃癌等肿瘤细胞有体外抑制作用;
  4. 免疫调节: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,提高机体免疫力,辅助抗感染;
  5. 促进伤口愈合:通过增加局部血液循环,促进肉芽组织生长,加速创面修复。

临床应用与配伍

皂角刺在外科、妇科、皮肤科应用广泛,常根据病情配伍其他药物,以增强疗效,以下为临床常用配伍及适应症:

主治病症 常用配伍药物 功效协同作用
痈疽初起(未溃) 金银花、连翘、蒲公英、赤芍 清热解毒、消痈散结
痈疽脓成不溃 黄芪、穿山甲、当归、川芎 托毒排脓、益气生肌
乳腺炎(乳痈) 瓜蒌、牛蒡子、路路通、柴胡 疏肝解郁、通乳消痈
阑尾炎(肠痈) 大黄、牡丹皮、桃仁、冬瓜子 清热泻火、活血化瘀
产后乳汁不通 王不留行、漏芦、通草、路路通 活血通乳、疏肝解郁
麻风、疥癣 苦参、大风子、白鲜皮、蛇床子(外用) 杀虫止痒、祛风解毒

使用注意

  1. 用量用法:内服煎汤,3-10g;外用适量,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浴。
  2. 禁忌人群:孕妇慎用(其辛温行散,可能引起胎动不安);体质虚弱者不宜过量(易耗气伤阴);疮疡已溃者慎用(避免过用排脓损伤正气)。
  3. 配伍禁忌:不宜与藜芦同用(中药“十八反”禁忌);脾胃虚弱者配伍健脾药(如党参、白术)以顾护脾胃。

相关问答FAQs

Q1:皂角刺和穿山甲都能活血通乳,两者有何区别?
A:皂角刺与穿山甲均能活血通乳、消肿排脓,但功效侧重点不同:穿山甲甲片性微寒,归肝、胃经,长于“穿山透络”,通经下乳、活血消癥之力更强,适用于乳汁瘀积、经闭癥瘕、风湿痹痛等;皂角刺性温,偏于“消痈排脓”,更适用于痈疽脓成不溃、疮肿硬痛,兼能杀虫止痒,临床中,乳汁不通伴乳腺炎者,常二者配伍(如配王不留行、漏芦),以增强通乳消痈之效。

Q2:皂角刺外用治疗皮肤疾病时,需要注意什么?
A:皂角刺外用需注意以下几点:①浓度不宜过高,可研末与凡士林或植物油调制成10%-20%软膏,避免直接刺激皮肤;②皮肤破损处、化脓感染严重者慎用,以免加重损伤;③过敏体质者应先做小面积试用,若出现红肿、瘙痒等不适,立即停用;④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外用前应咨询医师,避免成分通过皮肤吸收影响胎儿或婴儿。

皂角刺中药材

-- 展开阅读全文 --
头像
运城适合种植的药材
« 上一篇 09-30
河北省药材市场现状如何?规模与特色有何优势?
下一篇 » 09-30
取消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
«    2025年10月    »
12345
6789101112
13141516171819
20212223242526
2728293031

动态快讯

热门文章

作者信息

目录[+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