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鼠耳,民间常见中草药,因其叶片形似老鼠耳朵而得名,为豆科植物毛排钱草(Desmodium elegans (Lour.) Benth.)的地上部分,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,如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云南等地,多生于山坡、路边、灌木丛中,作为传统民间草药,其具有清热解毒、消肿止痛等功效,在“中草药图片大全”中因形态特征独特、辨识度高而备受关注。
形态特征
老鼠耳为矮小灌木,高30-60厘米,茎直立或平卧,多分枝,小枝密被短柔毛,老枝褐色,表面具细纵纹,叶为三出复叶,叶柄长1-2厘米,被柔毛;小叶卵形或椭圆形,长1-3厘米,宽0.8-1.5厘米,先端钝圆,基部圆形,叶缘全缘,两面密被灰白色柔毛,叶面深绿,叶背灰白,形似“老鼠耳朵”是其最显著特征,总状花序腋生,长5-10厘米,花小而密集,花冠紫红色或淡红色,蝶形,旗瓣倒卵形,翼瓣矩圆形,龙骨瓣与翼瓣近等长,荚果扁平,弯曲,长2-3厘米,宽约0.3厘米,表面被钩状毛,成熟后沿荚节裂开,有2-5荚节,内含1-2粒种子,种子肾形,褐色。
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
老鼠耳性平,味甘、微苦,归肝、脾经,具有清热解毒、消肿止痛、止咳化痰、祛风除湿之效,主治感冒发热、咽喉肿痛、肺热咳嗽、跌打损伤、风湿关节痛、痈疮肿毒等症,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其含有的黄酮类、生物碱、多糖等成分具有抗炎、抗菌、止咳、增强免疫等作用,民间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、乳腺炎、皮肤湿疹等疾病。
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
内服常用量为9-15克,煎汤分次温服;或研末装胶囊,每次3-5克,外用可取鲜品适量捣烂敷于患处,或干品研末用醋调敷,每日换药1次,需注意:孕妇及脾胃虚寒者慎用;用药期间忌食辛辣、生冷食物;若用药后出现皮疹、腹痛等不适,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师。
图片识别要点
在“中草药图片大全”中识别老鼠耳,可重点关注以下特征:
| 识别部位 | 关键特征 |
|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
| 叶片 | 三出复叶,小叶卵形,叶面灰绿色有绒毛,叶背灰白色绒毛更密,形似“老鼠耳朵” |
| 茎 | 茎多分枝,幼枝被短柔毛,老枝褐色,表面有细纵纹 |
| 花 | 总状花序,花小而密集,花冠紫红色,蝶形,旗瓣明显大于翼瓣和龙骨瓣 |
| 果实 | 荚果扁平弯曲,表面有钩状毛,成熟后荚节清晰,易与果梗分离 |
相关问答FAQs
问:老鼠耳和另一种常见草药“蛇舌草”在外观上有什么区别?
答:老鼠耳为豆科灌木,三出复叶,叶面有绒毛,花冠紫红色,荚果有钩毛;蛇舌草为茜草科一年生草本,叶线形,无绒毛,花白色,蒴果小,两者科属、叶形、花果特征差异显著,可通过叶片形态(三出复叶vs线形单叶)和花色(紫红vs白色)轻松区分。
问:采集老鼠耳时如何避免误采有毒植物?
答:采集前应核对“中草药图片大全”中的特征:老鼠耳三出复叶、叶背密被灰白色绒毛、花冠紫红色;避免采集叶片光滑(如乌头)、花大色艳(如曼陀罗)或有特殊气味的植物,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,确保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