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角霜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角去胶后制成的块状物,是我国传统中草药之一,性味咸、涩,温,归肝、肾经,具有温肾助阳、收敛止血、收涩固精的功效,临床常用于脾肾阳虚、白带过多、遗尿尿频、崩漏下血、疮疡久溃不敛等症,其应用历史悠久,最早记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列为中品,历代医籍对其功效与应用均有详述,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温补收敛类中药。
从来源来看,鹿角霜的基原为梅花鹿或马鹿的骨化角,需经特定炮制方法加工而成,传统炮制工艺为:将鹿角浸泡,去净残肉,用水反复浸泡后,刮去角质层,再干燥或用砂烫法去尽胶质,敲成小块即得,现代炮制虽在工艺细节上有所优化,但核心仍在于“去胶存霜”,通过去除鹿角中的胶质成分,保留其温涩之性,使其药性更加平和,避免滋腻碍胃,同时增强收敛固涩之效。
在功效主治方面,鹿角霜的温肾助阳作用主要体现在补益肾阳,改善肾阳不足引起的畏寒肢冷、腰膝酸软、阳痿遗精等症状,因其性温而不燥,补而不腻,较鹿角胶更适用于脾胃虚弱者,收敛止血则多用于虚寒性出血,如崩漏、吐血、尿血等,通过温经止血、收敛固摄达到止血效果,其收涩固精之功常用于遗精、白带过多、遗尿等症,如《本草汇言》记载:“鹿角霜,温肾气,涩精血,治遗浊带下,崩中漏下。”现代临床也常将其用于慢性腹泻、小儿遗尿等属脾肾阳虚、固摄无权之证。
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鹿角霜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磷酸钙(约占50%-60%)、碳酸钙及少量胶质、氮化物、氨基酸等,其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:①温肾助阳:可调节下丘脑-垂体-肾上腺轴功能,促进性激素分泌,改善肾阳虚症状;②收敛止血:通过促进血小板聚集、缩短凝血时间,以及修复受损黏膜组织发挥作用;③增强免疫:含有的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可提高巨噬细胞活性,增强机体免疫功能;④抗炎镇痛:对炎症介质有抑制作用,缓解疼痛症状。
临床应用中,鹿角霜常根据不同病症配伍使用,为方便临床参考,现将常见配伍及应用归纳如下:
病症 | 常用配伍 | 功效主治 |
---|---|---|
脾肾阳虚带下 | 配芡实、白术、山药 | 健脾祛湿,固涩止带 |
肾阳虚遗尿 | 配桑螵蛸、益智仁、乌药 | 温肾缩尿,固涩膀胱 |
虚寒性崩漏 | 配艾叶、阿胶、炮姜 | 温经止血,固冲任 |
疮疡久溃不敛 | 配黄耆、当归、乳香 | 托毒生肌,收湿敛疮 |
慢性腹泻 | 配党参、白术、肉豆蔻 | 温补脾肾,涩肠止泻 |
使用鹿角霜时需注意:①阴虚火旺者忌用,症见潮热盗汗、口干咽燥、五心烦热等;②孕妇慎用,因其温行之力可能影响胎气;③脾胃虚弱者宜饭后服用,以减少胃肠刺激;④用量一般为10-15g,煎汤内服或入丸散,外用适量研末撒敷。
相关问答FAQs:
-
问:鹿角霜和鹿角胶、鹿角片有什么区别?
答:三者均为鹿角加工品,但功效侧重不同,鹿角胶为鹿角熬制成的胶块,偏于补血止血,适用于血虚萎黄、崩漏下血,且滋腻碍胃,脾胃虚弱者慎用;鹿角片为鹿角直接切片,偏于温肾助阳,适用于肾阳不足、腰膝冷痛,药性较峻;鹿角霜为鹿角去胶后块状,性温而不燥,偏于收敛固涩,适用于遗精、带下、遗尿等,且不滋腻,脾胃虚弱者也可使用,三者可根据具体病症及体质选用。 -
问:鹿角霜适合长期服用吗?
答:鹿角霜性温,长期服用需根据体质和病症而定,若属脾肾阳虚、固摄无权之证,在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,一般可较长时间服用;但若阴虚火旺或实热证者,长期服用可能加重症状,如出现口干、便秘、咽痛等“上火”表现,需立即停用,建议服用1-2个月后复诊,根据病情调整用药,避免盲目长期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