茵陈中草药图片能展示哪些药用部位及形态特征?

tjadmin
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
位置: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

茵陈是菊科蒿属植物,传统中药中以春季幼苗入药,具有利湿退黄、清热解毒的功效,由于不同生长阶段形态差异较大,且易与同属植物混淆,掌握其图片识别特征对准确鉴别和应用至关重要,以下从形态特征、生长阶段差异、混淆品种对比及图片拍摄要点等方面,详细解析茵陈中草药图片的识别要点。

茵陈中草药的图片

茵陈的形态特征与图片识别要点

茵陈图片识别需从整体株型到局部细节综合判断,其幼苗期(药用部位)通常株高5-15cm,茎基部木质化,呈紫红色或褐色,上部多分枝,密被灰白色柔毛;叶为互生,基生叶常呈莲座状,有长柄,叶片1-2回羽状深裂,裂片线形或卵形,叶表有灰白色绒毛,叶背毛被更密;茎生叶较小,无柄,叶片分裂程度较基生叶浅,进入生长期后(秋季称“白蒿”),株高可达30-100cm,茎直立,圆柱形,具纵棱,上部多分枝,绿色或带紫红色;叶片变为1-2回羽状全裂,裂片细线形,长1-3cm,宽约1mm,叶表光滑无毛或疏被短柔毛,叶背有少量白色绒毛;头状花序多数,在枝顶排列成圆锥状花序,总苞钟形,总苞片3-4层,卵形或宽卵形,边缘膜质,花管状,黄色,雄蕊5枚,子房下位,成熟果实为瘦果,长圆形,长约0.7mm,黄褐色,无毛。

不同生长阶段的图片差异

茵陈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差异显著,图片中可通过株高、茎叶特征及花序状态区分:

生长阶段 株高(cm) 茎特征 叶片特征 花序特征 图片识别要点
幼苗期(茵陈) 5-15 基部紫红,密被灰白柔毛,多分枝 基生叶莲座状,羽状深裂,裂片线形,叶表灰白绒毛密集 无或稀疏小花 整体低矮,叶片灰白色,毛被明显
生长期(白蒿) 30-100 茎直立绿色,具纵棱,上部分枝 叶片羽状全裂,裂片细线形,叶表光滑,叶背疏被白毛 枝顶圆锥状花序,头状花序小,黄色 株高较高,叶片细长,花序密集

常见混淆品种的图片对比

茵陈易与同属植物青蒿(Artemisia annua)、艾草(Artemisia argyi)混淆,可通过图片细节区分:

茵陈中草药的图片

  • 青蒿:株高60-150cm,茎绿色或带红褐色,叶片为2-3回羽状深裂,裂片细小如丝(长1-2cm),叶表无毛或疏被短毛,头状花序球形(直径1.5-2mm),总苞片2-3层绿色,与茵陈幼苗相比,青蒿叶片裂片更细、毛被稀疏,茎无紫红色基部。
  • 艾草:株高50-120cm,茎具纵棱,密被灰白色软毛,叶片羽状深裂,裂片卵状披针形(较大),叶背密被灰白色绒毛,手揉搓有浓郁香气,头状花序椭圆形(直径3-4mm),总苞片密被绒毛,与茵陈幼苗相比,艾草叶片裂片更大、香气明显,茎无紫红色基部。

茵陈图片拍摄要点

为准确识别茵陈,拍摄图片时需注意:

  1. 角度选择:幼苗期需拍摄基生叶莲座状形态、茎毛被细节;生长期需拍摄茎叶分裂特征、花序排列,建议采用正面、侧面多角度结合。
  2. 背景设置:选择单色背景(如白色或绿色),避免杂乱干扰,突出植株主体。
  3. 光线条件:自然光最佳,避免强光反光导致毛被特征模糊,阴天拍摄可更清晰展现叶片绒毛。
  4. 特写镜头:对叶片裂片、总苞片、茎毛被等微观特征进行特写,便于观察细节差异。

掌握茵陈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特征、与混淆品种的差异,结合规范的图片拍摄,可有效通过图片准确鉴别茵陈,保障药用安全。

FAQs

  1. 问:如何通过图片区分茵陈幼苗和青蒿幼苗?
    答:茵陈幼苗株高较低(5-15cm),基生叶呈莲座状,羽状深裂,裂片线形较宽(2-3mm),叶表密被灰白色绒毛,茎基部紫红色;青蒿幼苗株高较高(20-40cm),叶片为2回羽状深裂,裂片细丝状(1-2mm),叶表无毛或疏被短毛,茎绿色,图片中观察叶片毛被密度、裂片宽度及茎基部颜色即可区分。

    茵陈中草药的图片

  2. 问:茵陈开花期的图片有哪些关键识别特征?
    答:茵陈开花期(秋季)株高30-100cm,茎直立绿色,具纵棱,上部多分枝;叶片羽状全裂,裂片细线形(长1-3cm,宽约1mm),叶表光滑,叶背疏被白毛;枝顶排列成圆锥状花序,头状花序小(直径1-2mm),总苞钟形,总苞片3-4层卵形,边缘膜质,花管状黄色,图片中重点关注花序形态、叶片分裂程度及总苞片特征。

-- 展开阅读全文 --
头像
中草药泡脚方如何选材搭配才能发挥最佳功效?
« 上一篇 今天
曲扎药材是什么?功效、来源及使用方法有哪些?
下一篇 » 今天
取消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
«    2025年10月    »
12345
6789101112
13141516171819
20212223242526
2728293031

动态快讯

热门文章

作者信息

目录[+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