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扎药材是藏医药体系中常用的一种传统药用植物,藏语音译为“曲扎尕保”,在《藏药标准》《中国藏药》等典籍中均有记载,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海拔3000-4500米的高山草甸、林缘及河滩地带,为龙胆科植物椭圆叶花锚(Halenia elliptica)的干燥全草,其性味苦、寒,归肝、胆、胃经,具有清热解毒、利湿退黄、健脾止泻之效,是治疗肝胆湿热、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药材,在藏区民间应用历史悠久,被誉为“高原清肝草”。
来源与植物形态特征
曲扎的原植物椭圆叶花锚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,高15-60厘米,根茎短,须根多数,黄褐色,茎直立,四棱形,不分枝或上部分枝,具细纵棱,基部常带紫红色,叶对生,无柄;叶片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2-5厘米,宽0.8-1.5厘米,先端钝尖,基部渐狭,全缘,主脉3条,于叶背面明显,两面无毛,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,具少数花;花梗细弱,长0.5-2厘米;花萼4深裂,裂片披针形,长5-8毫米,常带紫色;花冠蓝色或蓝紫色,钟形,4深裂,裂片椭圆形,长8-12毫米,基部具4个腺窝,腺窝杯状,仅裂片边缘流苏状;雄蕊4,着生于花冠裂片下方,花丝扁平,花药黄色;子房上位,花柱短,柱头2裂,蒴果长椭圆形,长约1厘米,种子多数,褐色,椭圆形,表面具细网纹,花期7-9月,果期8-10月。
产地与生长环境
曲扎主要分布于西藏(那曲、阿里、山南)、青海(玉树、果洛、黄南)、四川(甘孜、阿坝)、甘肃(甘南)等高寒地区,生长于海拔3000-4500米的高山草甸、林缘灌丛、河滩沙地及碎石坡地,该区域气候寒冷,昼夜温差大,年均温-2-5℃,年降水量400-800毫米,土壤以高山草甸土或沙质壤土为主,有机质含量丰富,光照充足,紫外线强烈,独特的生态环境使曲扎积累了丰富的活性成分,也形成了其道地药材特性,藏医认为“高寒生灵药”,曲扎的生长环境与其药效密切相关,是藏药“三因”(隆、赤巴、培根)理论中“赤巴病”(相当于中医肝胆湿热)的对治药物。
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
性味归经
曲扎味苦,性寒;藏医理论中“味苦性凉”,归肝、胆、胃经。《藏药标准》记载:“曲扎苦、寒,清热解毒,利湿退黄。”《中国藏药》补充其“健脾止泻,愈伤”之效。
功效主治
- 清热解毒: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黄疸(身目发黄、尿黄赤、胁肋胀痛)、口苦咽干、舌红苔黄腻;亦可用于热毒疮疡、咽喉肿痛、外伤感染,内服外敷均可。
- 利湿退黄:针对湿热黄疸,常与藏茵陈、唐古特乌头、波棱瓜子配伍,增强利胆退黄作用,现代临床用于急慢性肝炎、胆囊炎引起的黄疸。
- 健脾止泻:用于脾胃湿热所致的泄泻(腹痛、泻下急迫、粪色黄褐、气味臭秽)、消化不良,藏医常与黄连、木香、诃子配伍,调和脾胃,清热燥湿。
- 其他:藏医还用其治疗“龙病”(相当于中医肝风内动)引起的头痛、眩晕,以及妇科带下过多(湿热下注)。
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
现代研究表明,曲扎的化学成分复杂,主要包括黄酮类、环烯醚萜苷类、三萜类、有机酸及挥发油等,是其药效的物质基础。
主要化学成分
化学成分类型 | 代表化合物 | 含量范围(%) | 主要生物活性 |
---|---|---|---|
黄酮类 | 木犀草素、芹菜素苷 | 15-0.40 | 抗炎、抗氧化、保护肝细胞 |
环烯醚萜苷类 | 獐牙菜苦苷、龙胆苦苷 | 50-4.20 | 利胆、保肝、降酶 |
三萜类 | 齐墩果酸、熊果酸 | 10-0.30 | 抗菌、抗病毒、调节免疫 |
有机酸 | 绿原酸、咖啡酸 | 60-1.80 | 清热解毒、抗氧化 |
挥发油 | α-蒎烯、柠檬烯 | 05-0.15 | 抗菌、促进胃肠蠕动 |
药理作用
- 保肝利胆:曲扎提取物中的獐牙菜苦苷、龙胆苦苷能显著降低肝损伤模型小鼠的ALT、AST活性,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;促进胆汁分泌,增加胆汁流量,用于治疗肝胆疾病。
- 抗炎镇痛:黄酮类成分(如木犀草素)能抑制炎症因子(TNF-α、IL-6)释放,减轻炎症反应;对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,镇痛效果明显。
- 抗菌抗病毒: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、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;对乙肝病毒(HBV)DNA复制有抑制活性,可用于病毒性肝炎的辅助治疗。
- 抗氧化:富含绿原酸、黄酮等抗氧化成分,清除自由基,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,保护肝细胞、胃黏膜及血管内皮细胞。
- 调节胃肠功能:促进胃肠蠕动,抑制肠道平滑肌痉挛,改善消化不良、泄泻症状;其苦味成分能刺激味觉感受器,促进消化液分泌。
应用配伍与临床使用
经典藏药方剂
- 曲扎汤:曲扎100g,藏茵陈80g,唐古特乌头30g,波棱瓜子50g,共研细粉,混匀,每次3-5g,每日2次,开水送服,主治肝胆湿热黄疸、胁痛。
- 曲扎止泻散:曲扎60g,黄连40g,木香50g,诃子(去核)60g,共研细粉,每次2-3g,每日3次,温开水送服,主治湿热泄泻、腹痛。
- 曲扎消炎膏:曲扎提取物100g,凡士林900g,将曲扎提取物溶于凡士林,调匀外涂,用于疮疡肿痛、外伤感染。
现代临床应用
- 肝胆疾病: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、慢性活动性肝炎,可配伍五味子、柴胡、垂盆草,增强降酶退黄效果;胆囊炎、胆结石患者,配伍金钱草、郁金,促进排石。
- 消化系统疾病:慢性胃炎、消化不良伴湿热者,配伍黄连、半夏、陈皮;溃疡性结肠炎(湿热型),配伍白头翁、秦皮、木香,保留灌肠。
- 其他:带下过多(湿热下注),配伍椿皮、黄柏、车前子;咽喉肿痛,配伍牛蒡子、板蓝根、射干。
采收加工与储存方法
采收时间
曲扎以全草入药,最佳采收期为开花初期至盛花期(7-8月),此时黄酮类、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含量最高,药效最佳,过早采收(苗期)有效成分积累不足,过晚(果期)木质化程度高,质量下降。
加工方法
采收后,除去杂质,洗净泥土,阴干或晾干(忌暴晒,以免挥发油损失),切段,干燥处储存,藏区传统采用“阴干法”,将药材扎成小把,悬挂于通风、避光、干燥的室内,直至完全干燥,含水量控制在10%以下。
储存条件
储存于阴凉、干燥、通风处,温度不超过25℃,相对湿度60%以下,防潮、防虫、防霉变;避免与有毒、有害、有气味的物品混储,以免串味。
注意事项与禁忌
- 禁忌人群:脾胃虚寒者(表现为腹痛、喜温、便溏)慎用;孕妇忌用(性寒易伤胎);对曲扎过敏者禁用。
- 配伍禁忌:藏药“十八反”中,曲扎不宜与藜芦同用;中药配伍中,避免与干姜、肉桂等温热药长期大量同用,降低药效。
- 使用方法:煎剂宜后下(煮沸后5-10分钟),避免黄酮类成分破坏;外用适量,涂患处,保持清洁。
- 不良反应:偶见恶心、腹泻,可能是苦味成分刺激胃肠道,减量或停药后可缓解;长期服用需监测肝功能。
相关问答FAQs
Q1:曲扎与普通黄连在功效上有什么区别?
A:曲扎与黄连均能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,但二者性味归经和侧重点不同,曲扎性寒,归肝、胆、胃经,以清热利湿、退黄见长,尤其擅长治疗肝胆湿热所致的黄疸、胁痛,兼能健脾止泻,适用于高寒地区肝胆疾病和消化不良;黄连苦寒,归心、脾、胃、肝、胆经,清热燥湿力强,善清中焦湿热,用于湿热痞满、呕吐泻痢、高热神昏,兼泻心火、解热毒,曲扎偏于清肝胆湿热、退黄,黄连偏于清中焦湿热、泻心火。
Q2:曲扎的用量是多少?如何煎煮效果最好?
A:曲扎的用量因剂型和应用人群而异,内服煎剂,成人每日10-15g(干品),小儿酌减3-5g;藏药散剂,每次3-5g,每日2-3次;外用适量,研末调敷或煎水洗,煎煮方法:取曲扎,先用冷水浸泡30分钟(水量没过药材2-3cm),武火煮沸后转为文火,煎煮15-20分钟(后下可缩短至5-10分钟),取药液;若需增强利胆作用,可配伍茵陈、栀子同煎;治疗泄泻时,可炒至微黄(缓和寒性),煎煮时间延长至30分钟,以减轻苦味对胃肠的刺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