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伞,为五加科罗伞属植物罗伞(Brassaiopsis glomerulata)的根或叶,是我国南方地区常用的民间草药,因其叶片掌状复叶,形似古代罗伞而得名,在传统中医药理论中,罗伞以其祛风除湿、活血止痛、消肿解毒的功效,广泛应用于风湿痹痛、跌打损伤、咽喉肿痛等症的治疗,近年来,随着对草药研究的深入,罗伞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逐渐被揭示,其药用价值得到更多关注。
植物来源与形态特征
罗伞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3-8米,树皮灰褐色,小枝圆柱形,无毛或略有柔毛,叶为掌状复叶,叶柄长15-30厘米;小叶5-9片,纸质或薄革质,卵形、长卵形或椭圆形,长10-20厘米,宽5-12厘米,先端渐尖或尾尖,基部圆形或阔楔形,边缘疏生细锯齿,上面深绿色,无毛,下面浅绿色,沿脉略有柔毛;小叶柄长2-5厘米。
花序为顶生或腋生的圆锥花序,长20-40厘米,主轴及分枝密生锈色绒毛;花萼杯状,长约2毫米,边缘有5齿;花瓣5,三角状卵形,长约3毫米,白色;雄蕊5,花丝长约2毫米;子房2室,花柱合生成柱状,果实球形,直径约5毫米,熟时紫黑色,果梗长约1厘米,花期8-10月,果期11-12月,其喜温暖湿润环境,常生长于海拔500-1500米的山地林中、山谷溪边或疏林下,分布于我国云南、广西、广东、福建、贵州等地,以及越南、泰国等东南亚国家。
采收加工与药材性状
采收加工
罗伞的药用部位主要为根和叶,传统以根入药为佳。根:全年均可采收,以秋季采者质量最佳,挖取后洗净泥土,趁鲜切片,晒干或阴干;若遇阴雨天气,可用文火烘干(温度不超过60℃,以免有效成分破坏)。叶:夏季至秋季采收,采摘健康叶片,去除叶柄,洗净后晒干或鲜用(外用时多用鲜品)。
药材性状
- 根:呈圆柱形或稍带弯曲,长10-30厘米,直径1-3厘米,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,有不规则纵皱纹及细根痕,栓皮易脱落,露出浅黄白色的皮层,质坚硬,不易折断,断面黄白色或浅棕黄色,纤维性,可见放射状纹理及小孔(导管),气微,味微苦、涩。
- 叶:为小叶的碎片或完整小叶,呈卵形或椭圆形,上表面深绿色,下表面浅绿色,沿叶脉有稀疏柔毛,纸质,易碎,气微,味微苦。
以根条粗壮、断面黄白色、味苦者为佳;以叶完整、色绿、无杂质者为佳。
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
性味归经
根据《广西药用植物》《云南中草药》等记载,罗伞根性辛、苦,微温;归肝、脾、肾经,叶性辛、苦,平;归肺、肝经。
功效主治
- 祛风除湿,活血止痛:罗伞辛温走窜,能祛除风湿,通络止痛,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(如关节肿痛、腰腿酸痛)、跌打损伤(瘀肿疼痛、骨折后期康复),民间常与威灵仙、鸡血藤、独活等配伍,增强祛风除湿之效;治疗跌打损伤时,多与当归、红花、乳香等活血化瘀药同用。
- 消肿解毒,利咽止痛:其苦能泄,寒能清热,叶性平,善清解热毒,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(如急性扁桃体炎、咽炎)、痈肿疮毒(皮肤红肿热痛、疖肿)、毒蛇咬伤等,内服可煎汤,外用可鲜叶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患处。
- 健脾和胃:部分地区的民间经验表明,罗伞根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、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等症,常与党参、白术、山药等健脾药配伍。
现代药理研究
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,罗伞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三萜皂苷、黄酮类、生物碱、多糖、挥发油等,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:
抗炎镇痛作用
罗伞中的三萜皂苷(如罗伞皂苷A、B)和黄酮类成分能抑制炎症介质(如前列腺素E2、白细胞介素-1β)的释放,减轻炎症反应;同时能提高痛阈,缓解疼痛,对急性、慢性炎症模型均有显著抑制作用,其效果与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相近,但副作用较小。
抗菌与抗病毒作用
体外实验显示,罗伞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、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常见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,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较强;其对流感病毒、疱疹病毒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,可能与其中多糖和黄酮类成分干扰病毒复制有关。
促进骨折愈合
罗伞提取物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,增加骨钙素表达,同时抑制破骨细胞活性,加速骨痂形成,缩短骨折愈合时间,动物实验表明,使用罗伞提取物的大鼠骨折模型,其骨痂硬度、骨密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。
抗氧化与免疫调节作用
罗伞中的黄酮类和多糖成分具有清除自由基、抗氧化作用,能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;同时能调节免疫功能,促进淋巴细胞增殖,提高巨噬细胞吞噬活性,增强机体免疫力。
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
用法用量
- 内服:煎汤,9-15g(干根);或研末,每次3-6g,鲜叶可捣汁,每次30-50ml。
- 外用:适量,鲜叶捣敷患处;或煎水洗、含漱(治疗咽喉肿痛)。
使用注意
- 孕妇及体质虚弱者慎用,因其性辛温走窜,可能引起胎动不安或耗伤正气。
- 阴虚火旺者(如手足心热、口干咽燥、潮热盗汗)不宜服用,以免助火伤阴。
- 外用敷药时,若出现皮肤红肿、瘙痒等过敏反应,应立即停用并清洗患处。
- 不可过量长期服用,常规用药不超过2周,如症状未缓解,需及时就医。
罗伞药材基本信息表
项目 | |
---|---|
学名 | Brassaiopsis glomerulata |
别名 | 鸭脚木、金鸡爪、鸟不宿、七叶莲(部分地区) |
科属 | 五加科罗伞属 |
药用部位 | 根、叶 |
采收季节 | 根:全年(秋季佳);叶:夏季至秋季 |
产地分布 | 中国云南、广西、广东、福建、贵州;东南亚越南、泰国等 |
生长环境 | 海拔500-1500米山地林中、山谷溪边、疏林下 |
性味 | 根:辛、苦,微温;叶:辛、苦,平 |
归经 | 根:肝、脾、肾;叶:肺、肝 |
主要功效 | 祛风除湿、活血止痛、消肿解毒、健脾和胃 |
常用配伍 | 风湿痹痛:配威灵仙、鸡血藤;跌打损伤:配当归、红花;咽喉肿痛:配金银花、板蓝根 |
相关问答FAQs
问题1:罗伞和市场上常见的“鸭脚木”是同一种药材吗?
解答:罗伞在民间常被称为“鸭脚木”,但需注意“鸭脚木”并非植物学上的规范名称,部分地区可能将五加科鹅掌柴属(如鹅掌柴Schefflera octophylla)也称为鸭脚木,二者虽科属相近,但植物形态和功效略有差异,罗伞(Brassaiopsis glomerulata)以根入药,祛风除湿功效较强;而鹅掌柴多作园林植物,其叶或根有时也入药,但功效侧重于舒筋活络,建议购买时以植物学名或规范药材名称为准,避免混淆。
问题2:使用罗伞药材时有哪些注意事项?
解答:①孕妇及体质虚弱者慎用,因其性辛温走窜,可能对胎儿或体虚者产生不适;②避免过量长期服用,常规内煎汤用量为9-15g,过量可能导致口干、便秘等不良反应;③外用时需观察皮肤反应,过敏者应立即停用;④配伍时不宜与温热性药材(如附子、干姜)过量同用,以免助火伤阴;⑤具体用药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,尤其用于治疗疾病时需辨证论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