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作为我国重要的中草药主产区,素有“中药材之乡”的美誉,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悠久的种植历史,共同孕育了丰富的中草药资源,近年来,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,四川中草药种植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,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,如何发挥优势、补齐短板,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。
四川发展中草药种植具有显著的自然与资源优势,从地理气候来看,四川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,地形复杂多样,既有东部盆地的温暖湿润,也有西部高原的干冷凉,垂直气候差异明显,为不同生态习性的中草药提供了生长空间,川芎喜温暖湿润气候,适合在都江堰、彭州等平原地区种植;而川贝母、冬虫夏草等则耐寒,多生长在阿坝、甘孜等高海拔山区,这种“一山有四季,十里不同天”的立体气候,使得四川成为我国中草药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,已发现药用植物资源超过4000种,其中道地药材30余种,如川芎、川贝母、附子、麦冬、黄连等,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,四川土壤类型多样,冲积土、黄壤、棕壤等适宜不同药材生长,加之水质优良,为中药材的品质提供了天然保障,政策层面,四川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,将其作为支柱产业之一,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,如建设“川药”标准化种植基地、推广绿色种植技术、加强品牌建设等,为中草药种植产业的规范化、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四川中草药种植品种丰富,形成了以道地药材为主、特色药材为辅的种植格局,根据药材部位和生长习性,主要可分为根茎类、花果类、全草类等几大类别,根茎类药材是四川的“拳头产品”,如川芎,主产于都江堰、彭州,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,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%以上,被誉为“川芎之乡”;附子主产于江油,已有2000多年种植历史,其块根加工后是中医温里回阳的要药,年产量约1.5万吨;麦冬主产于绵阳三台,种植面积达20万亩,产量占全国70%左右,以“粒大、质柔、色白、味甜”著称,花果类药材中,金银花在凉山、雅安等地广泛种植,年产量约2万吨,具有清热解毒之效;山茱萸主产于广元、巴中,是六味地黄丸的主要原料,年产量稳定在5000吨左右,全草类药材如鱼腥草,在成都、南充等地作为特色蔬菜和药材兼用作物,种植面积超10万亩,年产量突破30万吨,深受市场欢迎,为更直观展示四川主要中草药种植情况,现将部分代表性品种列表如下:
品名 | 主产区 | 种植面积(万亩) | 年产量(万吨) | 主要功效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川芎 | 都江堰、彭州 | 30+ | 0+ | 活血行气,祛风止痛 |
附子 | 江油 | 15+ | 5+ | 回阳救逆,补火助阳 |
川贝母 | 阿坝、甘孜(高山) | 5+ | 2+ | 清热润肺,化痰止咳 |
麦冬 | 绵阳三台 | 20+ | 5+ | 养阴生津,润肺清心 |
金银花 | 凉山、雅安 | 25+ | 0+ | 清热解毒,疏散风热 |
鱼腥草 | 成都、南充 | 10+ | 30+ | 清热解毒,消痈排脓 |
在种植技术方面,四川正逐步从传统粗放种植向标准化、生态化转型,良种选育是提升药材质量的基础,省内科研院所如四川农业大学、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与种植企业合作,培育出“川芎1号”“附子89-1”等优良品种,有效提高了药材的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,生态种植模式得到广泛应用,例如在川西高原推广“林下种植”,黄连、重楼等药材在森林中自然生长,既模拟了野生环境,又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;在平原地区推行“粮药间作”,如玉米套种白芷、小麦套种丹参,实现了“一地双收”,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,绿色防控技术方面,利用天敌昆虫、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,如用赤眼蜂防治金银花蛾类害虫,既保证了药材安全,又降低了生产成本,GAP(良好农业规范)认证基地建设加快推进,全省已建成GAP基地200余个,覆盖川芎、附子、麦冬等主要品种,确保从种植到采收全过程符合质量标准,为药材的道地性和安全性提供了保障。
产业现状方面,四川中草药种植已初步形成“种植—加工—销售”的完整产业链,在加工环节,除了传统的饮片加工外,提取物生产、中药保健品研发等高附加值产业快速发展,涌现出好医生药业、科伦药业、蜀中药业等龙头企业,年加工转化中药材超百万吨,销售渠道日益多元化,除传统的荷花池、荷花池中药材市场外,电商平台、订单农业等新兴模式兴起,通过“互联网+中药材”模式,打通了产地与销地的直连通道,部分企业还通过跨境电商将川芎、川贝母等销往东南亚、欧美国家,品牌建设成效显著,“川药”区域公共品牌价值不断提升,“江油附子”“三台麦冬”“都江堰川芎”等地理标志产品获得市场广泛认可,产品溢价能力显著增强。
尽管发展势头良好,四川中草药种植仍面临诸多挑战,一是种植规模化程度不足,多以散户种植为主,标准化生产水平参差不齐,导致药材质量不稳定;二是产业链条仍需延伸,加工环节以初级产品为主,精深加工能力不足,产品附加值有待提升;三是市场波动较大,价格受天气、供需等因素影响明显,农户抗风险能力较弱;四是劳动力成本上升,年轻劳动力外流,导致部分产区出现“用工荒”,影响种植管理,四川中草药种植产业需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,推动规模化、标准化种植;加强科技创新,培育高产优质品种,推广智能种植技术;延伸产业链条,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和健康旅游产业;强化品牌建设,提升“川药”市场竞争力,从而实现从“药材大省”向“药材强省”的转变。
相关问答FAQs
Q1:四川中草药种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?
A1:四川中草药种植主要面临四个方面问题:一是种植规模化程度低,散户为主,标准化不足,质量不稳定;二是产业链条短,加工以初级产品为主,精深加工和附加值提升不足;三是市场波动大,价格受天气、供需影响明显,农户抗风险能力弱;四是劳动力成本上升,年轻劳动力外流,导致部分产区“用工荒”,影响种植管理效率。
Q2:如何提升四川中草药产业的竞争力?
A2:提升四川中草药产业竞争力需多措并举:一是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种植,通过土地流转、合作社模式整合资源,建设GAP基地,统一生产标准;二是加强科技创新,联合科研院所培育高产优质品种,推广智能种植、绿色防控技术,提高单产和品质;三是延伸产业链,发展中药材提取物、中药保健品、化妆品等精深加工,培育龙头企业,提升附加值;四是强化品牌建设,擦亮“川药”区域公共品牌,打造地理标志产品,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,提升市场影响力和溢价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