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肺热的中草药有哪些?各自功效、用法及适用人群具体如何选呢?

tjadmin
预计阅读时长 14 分钟
位置: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

肺热是中医临床常见的证候,多因外感风热之邪或风寒入里化热,导致肺失宣降、热邪壅滞,常见症状包括咳嗽痰黄或痰中带血、咽喉肿痛、口干舌燥、气喘息粗、发热恶风、舌红苔黄、脉数等,清肺热是治疗肺热证的核心方法,中草药凭借其独特的性味归经和功效,在清肺热、止咳化痰、利咽消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,本文将详细介绍常用清肺热中草药的性味归经、功效主治、配伍应用及使用注意事项,并归纳其临床应用规律。

清肺热的中草药

常用清肺热中草药详解

黄芩

性味归经:苦,寒;归肺、胆、脾、大肠、小肠经。
功效: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,止血,安胎。
主治:肺热咳嗽,高热烦渴,肺痈吐脓,咽喉肿痛,黄芩善清上焦肺热,尤宜于肺热壅盛所致的咳嗽痰黄、胸闷气促,常与桑白皮、地骨皮配伍,如泻白散;若治肺痈(肺脓肿),可配伍桔梗、芦根以清热排脓。
用量用法:煎汤,3-10g;清热多生用,安胎多炒用。
注意:脾胃虚寒、食少便溏者慎用。

金银花

性味归经:甘,寒;归肺、心、胃经。
功效:清热解毒,疏散风热。
主治:肺热咳嗽,风热感冒,咽喉肿痛,痈肿疔疮,金银花甘寒质轻,既能清肺热,又能疏散表热,为治肺热咳嗽、咽喉肿痛之要药,常与连翘、薄荷、牛蒡子配伍,如银翘散;若治热毒血痢,可配伍黄连、白头翁。
用量用法:煎汤,10-30g;疏散风热宜轻煎,清热解毒宜久煎。
注意: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。

鱼腥草

性味归经:辛,微寒;归肺经。
功效:清热解毒,消痈排脓,利尿通淋。
主治:肺热咳嗽,肺痈吐脓,咽喉肿痛,热淋涩痛,鱼腥草是治肺痈之专药,其辛散苦泄,清热解毒、消痈排脓力强,单用即效(如鱼腥草注射液),或配伍桔梗、芦根以增强排脓止咳之功;近年常用于治疗肺炎、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感染,对痰热壅盛者尤为适宜。
用量用法:煎汤,15-30g(鲜品用量加倍);外用适量,捣敷或煎汤熏洗。
注意:虚寒证及阴性疮疡忌用。

桑白皮

性味归经:甘,寒;归肺经。
功效:泻肺平喘,利水消肿。
主治:肺热咳喘,水肿胀满,小便不利,桑白皮甘寒降泄,专入肺经,能清泻肺热、平喘止咳,常与地骨皮、甘草配伍,即泻白散,治肺热咳喘、痰多黄稠;若治肺虚有热之咳喘,可配伍人参、五味子以泻肺而不伤正。
用量用法:煎汤,6-15g;泻肺火宜生用,利水宜蜜炙用。
注意:肺虚无火、风寒咳嗽者忌用。

地骨皮

性味归经:甘,寒;归肺、肝、肾经。
功效:凉血除蒸,退热降火,生津止渴。
主治:阴虚发热,盗汗骨蒸,肺热咳嗽,内热消渴,地骨皮甘寒清润,能清肺降火、凉血退蒸,既治肺热咳嗽,又治阴虚发热,常与桑白皮、知母配伍,治肺热咳喘、烦热口干;若治消渴,可配伍天花粉、麦冬以生津止渴。
用量用法:煎汤,6-15g。
注意:外感风寒、脾胃虚寒者忌用。

清肺热的中草药

芦根

性味归经:甘,寒;归肺、胃经。
功效:清热生津,除烦止呕,利尿。
主治:热病烦渴,肺热咳嗽,胃热呕逆,肺痈吐脓,芦根甘寒质轻,能清肺胃之热而生津,治肺热咳嗽常配伍贝母、桔梗;治胃热呕逆,可配伍竹茹、生姜;其性不滋腻,不恋邪,为热病津伤之要药。
用量用法:煎汤,15-30g(鲜品用量加倍);鲜品清热生津力更强。
注意:脾胃虚寒者慎用。

浙贝母

性味归经:苦,寒;归肺、心经。
功效:清热化痰,开郁散结。
主治:风热咳嗽,肺热痰稠,瘰疬,疮肿,乳痈,浙贝母苦寒,长于清肺热、化痰止咳,适用于肺热咳嗽、痰黄黏稠,常与桑叶、菊花配伍;其开郁散结力强,治瘰疬、乳痈,可配伍玄参、牡蛎。
用量用法:煎汤,3-10g;研末服,1-3g。
注意: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;脾胃虚寒及寒痰、湿痰者慎用。

瓜蒌

性味归经:甘、微苦,寒;归肺、胃、大肠经。
功效:清热化痰,宽胸散结,润肠通便。
主治:肺热咳嗽,痰稠难咯,胸痹结胸,肠燥便秘,瓜蒌甘寒而润,能清肺热、化痰浊,且能宽胸散结,治肺热咳嗽、痰黄黏稠,常配伍黄芩、胆南星;治胸痹心痛,可配伍薤白、半夏。
用量用法:煎汤,9-15g;全瓜蒌润燥通便力强,瓜蒌皮长于清热化痰,瓜蒌仁润肠通便。
注意: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;脾虚便溏、寒痰、湿痰者慎用。

枇杷叶

性味归经:苦,微寒;归肺、胃经。
功效:清肺止咳,降逆止呕。
主治:肺热咳嗽,气逆喘急,胃热呕逆,烦热口渴,枇杷叶苦降泄,能清肺热、降肺气,治肺热咳嗽常配伍桑叶、前胡;其入胃经,能降胃气止呕,治胃热呕逆,可配伍竹茹、芦根。
用量用法:煎汤,6-10g;止咳宜蜜炙用,止呕宜生用。
注意:寒咳及胃寒呕吐者慎用。

石膏

性味归经:甘、辛,大寒;归肺、胃经。
功效:清热泻火,除烦止渴,生肌敛疮。
主治:肺热咳喘,高热烦渴,胃火头痛,牙痛,口疮,石膏辛甘大寒,善清泻肺胃实热,为治肺热咳喘、高热烦渴之要药,常与麻黄、杏仁配伍,即麻杏石甘汤,治邪热壅肺之咳喘;若治胃火牙痛,可配伍黄连、升麻。
用量用法:煎汤,15-60g(宜先煎);外用适量,煅用研末撒患处。
注意:脾胃虚寒、阴虚内热者忌用;不宜久服。

清肺热的中草药

清肺热中草药的配伍应用

清肺热中草药需根据具体症状和体质灵活配伍,以增强疗效、减少副作用:

  • 肺热咳嗽:若痰黄黏稠,配伍黄芩、浙贝母以清热化痰;若咳喘气急,配伍桑白皮、地骨皮以泻肺平喘;若燥伤肺络、痰中带血,配伍白茅根、侧柏叶以凉血止血。
  • 风热感冒:配伍金银花、连翘、薄荷以疏散风热,如银翘散;若热毒较盛、咽喉肿痛,加射干、山豆根以解毒利咽。
  • 肺痈(肺脓肿):配伍桔梗、芦根、薏苡仁以清热排脓,如苇茎汤;若脓血痰多,加败酱草、蒲公英以增强解毒消痈之功。
  • 阴虚肺热:症见干咳少痰、潮热盗汗,配伍沙参、麦冬、玉竹以养阴清肺,如沙参麦冬汤。

使用注意事项

  1. 辨证用药:需明确肺热证(实热或虚热),虚热证(如阴虚肺热)不宜用苦寒泻火之品(如黄芩、石膏),以免伤阴;实热证则可重用清热药。
  2. 顾护脾胃:苦寒易伤脾胃,脾胃虚寒者可配伍生姜、大枣、甘草等健脾和胃之品,或选用甘寒之品(如芦根、金银花)代替苦寒药。
  3. 中病即止:清热药多性寒,久用易损伤阳气,症状缓解后应及时停药或改用调理之品(如沙参、百合)。
  4. 特殊人群禁忌:孕妇慎用活血、通便类清热药(如瓜蒌);儿童、老人用量宜减。

常用清肺热中草药简表

药物名称 性味归经 核心功效 主治病症 常用量(g) 使用注意
黄芩 苦,寒;肺、胆等 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 肺热咳嗽,高热烦渴,肺痈 3-10 脾胃虚寒者慎用
金银花 甘,寒;肺、心等 清热解毒,疏散风热 风热感冒,咽喉肿痛,肺热咳嗽 10-30 虚寒证忌用
鱼腥草 辛,微寒;肺经 清热解毒,消痈排脓 肺痈吐脓,肺热咳嗽,热淋 15-30(鲜品加倍) 虚寒疮疡忌用
桑白皮 甘,寒;肺经 泻肺平喘,利水消肿 肺热咳喘,水肿 6-15 肺虚无火者忌用
地骨皮 甘,寒;肺、肾等 凉血除蒸,退热降火 阴虚发热,肺热咳嗽,盗汗 6-15 外感风寒者忌用
芦根 甘,寒;肺、胃经 清热生津,除烦止呕 热病烦渴,肺热咳嗽,胃热呕逆 15-30(鲜品加倍) 脾胃虚寒者慎用
浙贝母 苦,寒;肺、心经 清热化痰,开郁散结 肺热痰稠,瘰疬,乳痈 3-10 不宜与乌头同用,寒痰慎用
瓜蒌 甘、微苦,寒;肺、胃等 清热化痰,宽胸散结 肺热咳嗽,胸痹,肠燥便秘 9-15 不宜与乌头同用,脾虚便溏慎用
枇杷叶 苦,微寒;肺、胃经 清肺止咳,降逆止呕 肺热咳喘,胃热呕逆 6-10 寒咳、胃寒呕吐者慎用
石膏 甘、辛,大寒;肺、胃经 清热泻火,除烦止渴 肺热咳喘,高热烦渴,胃火牙痛 15-60(先煎) 脾胃虚寒、阴虚者忌用

相关问答FAQs

问题1:清肺热的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?
解答:不建议长期服用,清肺热的中草药多性寒凉(如黄芩、石膏、金银花等),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,导致食欲不振、腹泻、畏寒等不适,同时可能耗伤津液,出现口干、舌红少苔等阴虚症状,若为慢性肺热(如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),需在医生指导下辨证用药,症状缓解后及时停药,或改用沙参、麦冬、百合等甘凉润燥之品调理,避免苦寒伤正。

问题2:肺热咳嗽和风寒咳嗽如何区分?用药有何不同?
解答:肺热咳嗽与风寒咳嗽的病因、症状及用药截然不同:

  • 肺热咳嗽:因风热犯肺或痰热壅阻所致,症状以咳嗽痰黄或黏稠、不易咳出、气喘息粗、咽喉肿痛、口干舌红、苔黄、脉数为特征,治以清肺化痰为主,常用黄芩、金银花、鱼腥草、桑白皮、浙贝母等,代表方如泻白散、清气化痰丸。
  • 风寒咳嗽:因风寒外袭、肺气失宣所致,症状以咳嗽痰白稀薄、鼻塞流清涕、恶寒发热、无汗、头痛、舌苔薄白、脉浮紧为特征,治以疏风散寒、宣肺止咳为主,常用麻黄、杏仁、紫苏叶、生姜、桔梗等,代表方如三拗汤、止嗽散。
    注意:若咳嗽症状不典型或持续不愈,需及时就医,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。
-- 展开阅读全文 --
头像
中草药种植 四川
« 上一篇 前天
中药材种植标准如何规范种植以提升药材质量安全?
下一篇 » 前天
取消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
«    2025年10月    »
12345
6789101112
13141516171819
20212223242526
2728293031

动态快讯

热门文章

作者信息

目录[+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