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治疗寒咳的汤怎么选?辨证选方有何讲究?效果如何?

tjadmin
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
位置: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

中医治疗寒咳的汤剂,是基于中医“辨证论治”原则,针对寒邪侵袭肺脏或肺脏虚寒导致的咳嗽而设立的方剂,寒咳的核心病机为寒邪客肺,肺失宣降,或肺阳不足,寒饮内停,临床以咳嗽声重、气急、咳痰稀薄色白、鼻塞流清涕、恶寒发热、头痛身楚、舌苔薄白、脉浮紧为主要特征,部分患者可兼见痰多清稀、胸闷气喘、畏寒肢冷等症,中医通过温肺散寒、宣肺止咳、化痰饮等法,选用相应汤剂调理,可有效改善症状,促进康复。

中医治疗寒咳的汤

寒咳的常见证型及对应汤剂

风寒袭肺证

病因病机:风寒外袭,束于肌表,肺气不宣,寒邪客肺,导致肺气上逆而咳。
症状特点:咳嗽声重,气急咽痒,咳痰稀薄色白,鼻塞流清涕,恶寒发热,头痛身楚,无汗,舌苔薄白,脉浮紧。
代表方剂:三拗汤合止嗽散
组成与用法

  • 三拗汤:麻黄(去根节)6g、杏仁(去皮尖)10g、甘草(炙)3g,水煎服,每日1剂,分2次温服。
  • 止嗽散:荆芥6g、桔梗10g、紫菀10g、百部10g、白前10g、陈皮6g、甘草3g,水煎服,每日1剂,分2次温服。
    功效:辛温解表,宣肺止咳。
    加减应用:若鼻塞流涕明显,加苍耳子6g、辛夷花6g(包煎)以通鼻窍;若头痛较甚,加川芎6g、白芷6g以祛风止痛;若咳痰量多,加半夏6g、茯苓10g以燥湿化痰。

寒饮停肺证

病因病机:素体阳虚,寒邪内侵,或寒邪直中于肺,导致肺失宣降,寒饮内停,上逆为咳。
症状特点:咳嗽气急,甚则喘息,咳痰清稀多沫、色白而黏,胸痞满闷,或干呕,口不渴,或渴喜热饮,舌苔白滑,脉弦紧或浮。
代表方剂:小青龙汤
组成与用法:麻黄9g、桂枝9g、干姜9g、细辛3g、五味子6g、半夏9g、芍药9g、炙甘草6g,水煎服,每日1剂,分2次温服。
功效:解表散寒,温肺化饮。
加减应用:若痰多清稀,加白芥子6g、莱菔子10g以温肺化痰;若喘息甚,加射干6g、款冬花10g以降气平喘;若兼有表虚自汗,去麻黄,改用炙麻黄,加黄芪15g以益气固表。

肺寒脾虚证

病因病机:脾为生痰之源,肺为贮痰之器,脾虚运化失常,聚湿生痰,上干于肺,或肺病及脾,导致肺脾两虚,寒痰内阻。
症状特点:咳嗽反复发作,咳声低弱,痰白清稀,食少腹胀,大便溏薄,神疲乏力,舌淡苔白,脉细弱。
代表方剂:苓甘五味姜辛汤合六君子汤
组成与用法

中医治疗寒咳的汤

  • 苓甘五味姜辛汤:茯苓12g、甘草6g、干姜9g、细辛3g、五味子6g,水煎服,每日1剂,分2次温服。
  • 六君子汤:人参6g(或党参15g)、白术10g、茯苓12g、甘草6g、陈皮6g、半夏9g,水煎服,每日1剂,分2次温服。
    功效:温肺健脾,化痰止咳。
    加减应用:若食欲不振,加焦山楂10g、神曲10g以消食开胃;若腹胀明显,加厚朴6g、木香6g以行气除胀;若畏寒肢冷,加附子6g(先煎)、肉桂3g以温阳散寒。

肺肾阳虚证

病因病机:久病咳喘,或年老体弱,肺病及肾,肾阳不足,不能温煦肺脏,导致肺肾阳虚,寒饮不化,上逆于肺。
症状特点:咳嗽日久,动则加剧,咳痰清稀呈泡沫状,畏寒肢冷,腰膝酸软,气短乏力,小便清长,舌淡胖苔白滑,脉沉细。
代表方剂:阳和汤合苓甘五味姜辛汤
组成与用法

  • 阳和汤:熟地30g、肉桂3g、麻黄6g、鹿角胶9g(烊化)、白芥子6g、姜炭6g、甘草6g,水煎服,每日1剂,分2次温服。
  • 苓甘五味姜辛汤:茯苓12g、甘草6g、干姜9g、细辛3g、五味子6g,水煎服,每日1剂,分2次温服。
    功效:温补肺肾,散寒止咳。
    加减应用:若喘息甚,加蛤蚧6g(研末冲服)、冬虫夏草6g以纳气平喘;若痰多清稀,加白术10g、黄芪15g以健脾益气;若浮肿,加泽泻10g、猪苓10g以利水消肿。

寒咳汤剂证型与用药简表

证型 代表方剂 主要组成 功效 主治症状
风寒袭肺证 三拗汤合止嗽散 麻黄、杏仁、甘草、荆芥、桔梗、紫菀、百部、白前、陈皮 辛温解表,宣肺止咳 咳嗽声重、气急咽痒、痰稀薄白、鼻塞流清涕、恶寒发热、舌苔薄白、脉浮紧
寒饮停肺证 小青龙汤 麻黄、桂枝、干姜、细辛、五味子、半夏、芍药、甘草 解表散寒,温肺化饮 咳嗽气急、咳痰清稀多沫、胸痞满闷、口不渴、舌苔白滑、脉弦紧或浮
肺寒脾虚证 苓甘五味姜辛汤合六君子汤 茯苓、甘草、干姜、细辛、五味子、人参(党参)、白术、陈皮、半夏 温肺健脾,化痰止咳 咳嗽反复、咳声低弱、痰白清稀、食少腹胀、便溏、神疲乏力、舌淡苔白、脉细弱
肺肾阳虚证 阳和汤合苓甘五味姜辛汤 熟地、肉桂、麻黄、鹿角胶、白芥子、姜炭、甘草、茯苓、干姜、细辛、五味子 温补肺肾,散寒止咳 咳嗽日久、动则加剧、痰清稀泡沫、畏寒肢冷、腰膝酸软、舌淡胖苔白滑、脉沉细

注意事项

  1. 饮食禁忌: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(如冰饮、西瓜、苦瓜)、油腻(如肥肉、油炸食品)、辛辣(如辣椒、花椒)及甜腻食物,以免助湿生痰、加重寒象。
  2. 避寒保暖:寒咳患者多因感受寒邪而起,需注意背部、脚部保暖,避免再次受凉,加重病情。
  3. 煎服方法:部分汤剂(如小青龙汤、阳和汤)中的麻黄、细辛需先煎10-15分钟以减少副作用;熟地、鹿角胶等滋腻药物宜久煎;汤剂应温服,每日1剂,分2-3次服用,服药后可适量喝热粥以助药力。
  4. 特殊人群: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儿童及有慢性病史(如高血压、心脏病、糖尿病)者,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用药,不可自行服用。
  5. 及时就医:若服药3天后症状无改善,或出现咳嗽加剧、痰中带血、高热不退等情况,应立即停药并就医,以免延误病情。

日常调理食疗方

  1. 生姜红糖水:生姜3片(约10g)、红糖15g,加水煎煮10分钟,趁热饮用,适用于风寒初期、咳嗽痰白者,可发散风寒、温肺止咳。
  2. 葱白糯米粥:葱白3段(约15g)、糯米50g,煮成稀粥,加少许盐调味,适用于风寒咳嗽、鼻塞流涕者,可发汗解表、和中止呕。
  3. 杏仁猪肺汤:杏仁10g(去皮尖)、猪肺100g,将猪肺洗净切片,与杏仁同炖,加少许生姜、盐调味,适用于肺寒咳嗽、痰多清稀者,可温肺化痰、止咳平喘。

相关问答FAQs

问:寒咳和热咳如何区分?日常生活中如何简单判断?
答:寒咳与热咳的区分主要从症状、痰液、舌脉等方面判断:寒咳多因感受寒邪或体质虚寒,常见咳嗽声重、气急、咳痰稀薄色白、鼻塞流清涕、怕冷、无汗、舌苔薄白、脉浮紧;部分兼有寒饮内停者,可见咳痰清稀多沫、胸痞、口不渴、喜热饮、舌苔白滑,热咳多因感受热邪或阴虚内热,常见咳嗽频剧、气粗、咳痰黏稠或黄稠、不易咳出、咽痛、口渴、身热、舌苔薄黄或黄腻、脉浮数或滑数,日常生活中可从痰液颜色(白稀多为寒,黄稠多为热)、伴随症状(怕冷、流清涕多为寒,咽痛、口渴多为热)简单判断,但若症状复杂,建议及时就医,由医师辨证论治。

问:寒咳患者能吃川贝枇杷膏吗?为什么?
答:寒咳患者一般不建议自行服用川贝枇杷膏,川贝枇杷膏的主要成分是川贝母、枇杷叶、南沙参、茯苓等,性偏寒凉,具有清热润肺、化痰止咳的功效,适用于燥热咳嗽、肺热咳嗽(如痰黄黏稠、咽干口渴、舌红苔黄)等热证,寒咳的核心病机是寒邪犯肺或肺阳不足,若误用寒凉药物,可能会“雪上加霜”,导致寒邪凝滞、肺气更伤,加重咳嗽、咳痰清稀等症状,甚至可能出现腹痛、腹泻等不良反应,若寒咳患者兼有轻微燥热(如痰白而干、咽痒),需在医师指导下配伍温热药物使用,不可自行服用川贝枇杷膏。

中医治疗寒咳的汤

-- 展开阅读全文 --
头像
中医治疗阴道出血有哪些特色方法?不同证型如何辨证调理施治?
« 上一篇 08-29
中医治疗四弯风偏方有效吗?安全可靠吗?
下一篇 » 08-29
取消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
«    2025年9月    »
1234567
891011121314
15161718192021
22232425262728
2930

动态快讯

热门文章

作者信息

目录[+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