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膝为苋科植物牛膝(Achyranthes bidentata Blume)的干燥根,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草药,首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列为上品,因其茎节膨大似牛膝而得名,主产于河南怀庆(今沁阳)者称“怀牛膝”,为道地药材,品质最优,此外河北、山东、辽宁等地亦有栽培,秋冬二季采挖,除去须根和泥沙,捆成小把,晒干后切片入药,生用或酒炙用。
牛膝性平,味苦、酸,归肝、肾经,其性善下行,走而能补,既能活血通经,又能补益肝肾,兼具利水通淋、引血下行之效,临床应用广泛,在功效方面,牛膝以活血通经为核心,适用于血瘀所致的多种病症,若女性因气滞血瘀导致的月经不调、痛经、闭经或产后瘀阻腹痛,常配伍当归、川芎、桃仁等增强活血化瘀之力,如《医林改错》中的血府逐瘀汤,即以牛膝通利血脉,引瘀血下行;对于跌打损伤、瘀肿疼痛,可配伍续断、自然铜、骨碎补等,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加速瘀肿消散。
补肝肾、强筋骨是牛膝的另一重要功效,尤宜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痛、筋骨无力,中老年人因肾虚腰痛、下肢痿软,常与杜仲、桑寄生、熟地黄同用,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中的独活寄生汤,牛膝能补益肝肾,强壮筋骨,兼能通利血脉,缓解腰膝酸软;若小儿发育迟缓、筋骨痿软,可配伍龟甲、菟丝子、牛膝等,以补肾强筋,促进骨骼发育。
引血下行是牛膝的独特之处,可用于上实下虚之证,如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、面红目赤,常配伍代赭石、龙骨、牡蛎等平肝潜阳药,如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中的建瓴汤,牛膝引血下行,使上亢之肝阳得以平复;对于胃火上炎所致的牙龈肿痛、口舌生疮,可配伍石膏、知母、升麻等清胃泻火,牛膝引火下行,缓解上炎之火,牛膝还能利尿通淋,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热淋、血淋,小便涩痛,常配伍车前子、滑石、瞿麦等清热利湿通淋,如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中的八正散,牛膝既能利水通淋,又能活血,改善淋证所致的尿路疼痛。
临床应用中,牛膝需根据不同病症配伍使用,妇科方面,治闭经、痛经,常配桃仁、红花、当归;治产后瘀阻腹痛,配伍益母草、川芎、炮姜,骨伤科方面,治腰膝酸痛,配杜仲、续断、独活;治跌打损伤,配乳香、没药、红花,内科方面,治肝阳上亢头痛,配代赭石、白芍、玄参;治消渴(糖尿病)日久,配天花粉、葛根、麦冬,泌尿科方面,治热淋涩痛,配木通、萹蓄、滑石;治水肿小便不利,配茯苓、泽泻、车前子。
牛膝性善下行,有通利之性,故凡月经过多、崩漏及孕妇当忌用,以免加重出血或损伤胎元;中气下陷、脾虚泄泻者慎用,因其下行之力可能加重气虚下陷或腹泻症状,根据中药“十八反”配伍禁忌,牛膝不宜与藜芦同用。
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,牛膝含有多种活性成分,主要包括三萜皂苷类(如牛膝皂苷A、B)、甾体化合物、生物碱、多糖及微量元素等,其药理作用广泛:①抗炎镇痛:牛膝总皂苷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,减轻关节炎肿胀及疼痛;②促进骨形成:含有的牛膝多糖和皂苷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,抑制破骨细胞活性,改善骨质疏松;③改善微循环:能扩张血管,增加血流量,改善肢体血液循环,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;④降血糖:牛膝多糖可调节糖代谢,辅助降低血糖;⑤免疫调节:能增强或抑制免疫功能,双向调节机体免疫状态。
牛膝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:
化学成分 | 主要药理作用 |
---|---|
三萜皂苷类 | 抗炎、镇痛、促进骨形成、改善微循环 |
甾体化合物 | 调节内分泌、抗疲劳 |
生物碱 | 降血压、抗心律失常 |
多糖 | 降血糖、免疫调节、抗肿瘤 |
微量元素(锌、铁等) | 增强免疫力、促进造血功能 |
相关问答FAQs
问题1:牛膝和怀牛膝有什么区别?两者是否可以替代使用?
解答:牛膝为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,而怀牛膝特指主产于河南怀庆(今沁阳)的道地牛膝,因产地土壤、气候适宜,其有效成分含量(如牛膝皂苷)更高,药效更强,补肝肾、强筋骨之力尤胜,非道地产区的牛膝(如川牛膝,为苋科植物川牛膝的根)虽功效相似,但川牛膝长于活血通经、通利关节,怀牛膝则偏于补益肝肾,临床若需补益肝肾,首选怀牛膝;若以活血通经为主,可用普通牛膝或川牛膝,不可简单替代,需根据具体病症选择。
问题2:日常使用牛膝时,有哪些注意事项?
解答:使用牛膝需注意以下几点:①用量:常规用量为6-15g,煎服;过量可能引起腹泻或头晕等不适。②禁忌:孕妇、月经期女性及月经过多者禁用;脾虚泄泻、中气下陷者慎用。③配伍:不宜与藜芦同用(十八反);若用于活血通经,可配伍当归、川芎;用于补肝肾,可配伍杜仲、熟地黄。④煎煮:牛膝有效成分易溶于水,煎煮时宜后下,或久煎以增强药效。⑤特殊人群:儿童、老人及体质虚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,避免自行长期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