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里麻,又名钩藤(部分地区俗称),为茜草科钩藤属植物钩藤(Uncaria rhynchophylla(Miq.)Miq. ex Havil.)的干燥带钩茎枝,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草药,首载于《名医别录》,历代医籍多有记载,主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区,如广西、广东、云南、贵州等地,多生于山谷溪边、湿润疏林下,野生或栽培,其茎枝呈圆柱形或类圆柱形,表面红棕色或紫棕色,具细纵纹,多数枝节上对生向下弯曲的钩,钩扁而圆,基部扁阔,质硬而脆,断面黄棕色或红棕色,髓部黄白色,气微,味微苦,传统中医理论认为,八里麻性微寒,归肝、心包经,具有平肝息风、清热平肝、定惊止痉之功效,常用于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、肝风内动之惊痫抽搐、小儿惊风、子痫等症,是平肝息风类的代表性药材之一。
八里麻的核心功效在于“平肝息风”与“清热平肝”,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,症见头胀痛、烦躁易怒、面红目赤、口苦咽干,常与天麻、石决明、夏枯草配伍,如天麻钩藤饮,以增强平肝潜阳之力;若肝风内动,症见四肢抽搐、角弓反张、口噤不开,多与羚羊角、全蝎、蜈蚣同用,如羚角钩藤汤,以息风止痉;小儿急慢惊风,因热盛生风者,可用八里麻配伍僵蚕、蝉蜕,以清热定惊;对于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,亦可单用或配伍菊花、桑叶煎服,以疏风清热明目,现代临床还将其用于高血压病(属肝阳上亢型)、偏头痛、癫痫等疾病的治疗,取得较好疗效。
八里麻的药理活性主要源于其含有的生物碱类、三萜类、黄酮类等化学成分,为更清晰展示其物质基础与功效关联,现将主要成分及作用归纳如下表:
化学成分类别 | 主要代表成分 | 主要药理作用 |
---|---|---|
生物碱类 | 钩藤碱、异钩藤碱、柯诺辛碱、柯诺辛B碱 | 降血压(通过抑制血管运动中枢、扩张外周血管)、镇静催眠(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γ-氨基丁酸受体)、抗惊厥(抑制癫痫灶放电) |
三萜类 | 钩藤苷元、常春藤皂苷元 | 抗炎(抑制炎症因子释放)、抗氧化(清除自由基)、降血脂(抑制胆固醇合成) |
黄酮类 | 木犀草素、槲皮素 | 保护血管内皮(减少内皮损伤)、抗血小板聚集(预防血栓)、增强免疫力 |
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八里麻的降压作用温和而持久,尤其适用于早期、轻度高血压患者;其镇静、抗惊厥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潜在治疗价值;还具有抗血栓、抗炎、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,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传统用法为内服,煎汤,常用量为6~15g(钩藤后下,因其所含生物碱加热易被破坏,有效成分流失,故需在汤剂煎煮完成前10~15分钟加入);或入丸散剂,每次1~3g,外用适量,煎水洗或捣敷,使用时需注意:八里麻性微寒,脾胃虚寒、大便溏薄者慎用,以免加重寒湿症状;孕妇应慎用,因其有平肝息风之效,可能对子宫产生一定影响;不宜与藜芦同用,属中药“十八反”禁忌;长期服用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,避免过量导致头晕、恶心、腹泻等不良反应,市场上存在以茜草科其他植物茎枝伪充八里麻的情况,鉴别时应注意:真品茎枝具对生弯曲钩,钩基扁阔,断面黄棕色,味微苦;伪品多无钩或钩形不规则,断面色浅,味苦或有异味。
近年来,随着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深入,八里麻的药理作用机制不断被阐明,研究表明,钩藤碱通过阻断钙离子通道、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而发挥降压作用;其代谢产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GABA_A受体具有正向调节作用,产生镇静催眠效果;八里麻提取物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抗癫痫、抗焦虑、改善学习记忆障碍等活性,为拓展其临床应用范围提供了可能,研究者也对八里麻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离鉴定,发现了多个新化合物,为开发新型药物奠定了基础。
相关问答FAQs:
问:八里麻和钩藤是同一种药材吗? 答:八里麻是部分地区对钩藤的俗称,二者为同一种药材,钩藤为茜草科钩藤属植物的干燥带钩茎枝,而“八里麻”这一名称多见于民间或地方用药习惯,在《中国药典》等法定标准中,以“钩藤”为正名,二者来源、性味、功效、应用均相同,可同等使用。
问:八里麻可以长期服用吗? 答:不建议自行长期服用八里麻,虽然八里麻性味相对平和,但长期用药可能产生耐受性或不良反应,如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晕、乏力、消化功能减弱等,长期服用需考虑个体体质差异及病情变化,应在中医师辨证论治指导下,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剂量和疗程,确保用药安全有效,若用药期间出现不适症状,应立即停药并就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