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里麻,又名接骨木、陆英、臭草、蒴藋等,为忍冬科植物陆英(Sambucus chinensis Lindl.)或华接骨木(Sambucus williamsii Hance)的干燥地上部分,主产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,如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等地,其名“八里麻”多源于民间对其药效传播迅速的形容,亦有观点因茎髓发达、中空如麻而得称,作为传统中草药,八里麻在风湿痹痛、跌打损伤等病症的治疗中应用历史悠久,但因其毒性特点,使用时需严格遵循医嘱。
植物形态与药材特征
陆英为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,高1-2米,茎具纵棱,髓部白色中空;奇数羽状复叶对生,小叶3-9枚,卵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,边缘具细锯齿,叶揉碎后有臭气;复伞形花序顶生,花小,白色或带粉红色;核果浆果状,红色或橙红色,直径3-5毫米,药材多呈茎、叶混合的段状,茎圆柱形,表面灰绿色或黄棕色,有细纵纹及皮孔,质脆,易折断,断面中空;叶多破碎,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,绿褐色或棕褐色,味微苦,华接骨木形态与陆英相似,但植株较高大,可达3-4米,小叶5-7枚,花序较大,二者功效相近,均作八里麻入药。
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
八里麻性味苦、辛,寒;归肝、肾经,传统中医理论认为,其具有祛风除湿、活血散瘀、消肿解毒、续筋接骨之效。
- 祛风除湿:适用于风湿痹痛、关节酸痛、四肢麻木,尤其对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肢体屈伸不利,常配伍威灵仙、独活、桑寄生等,增强祛风通络之效。
- 活血散瘀:用于跌打损伤、瘀血肿痛、骨折筋伤,可内服或外用,内服多配伍当归、红花、自然铜等,外用则鲜品捣烂敷患处,能促进瘀血消散、肿痛消退。
- 消肿解毒:治痈肿疮毒、咽喉肿痛、蛇虫咬伤,可单用捣敷,或配伍蒲公英、野菊花、金银花等清热解毒药,增强抗炎消肿作用。
- 续筋接骨:现代临床常用于骨折中后期,促进骨痂形成,加速愈合,常与骨碎补、续断、杜仲等配伍,补肝肾、强筋骨。
现代研究与毒性警示
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,八里麻含黄酮类(如槲皮素、山奈酚)、皂苷类、酚酸类、挥发油等成分,具有抗炎、镇痛、促进骨折愈合、抑菌等作用,其抗炎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介质释放有关,镇痛效果则与中枢抑制作用相关;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。
需特别强调的是,八里麻具有一定毒性,其毒性成分主要为皂苷及生物碱,过量服用或不当使用可引起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头晕、乏力,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抑制、心律失常,甚至危及生命,传统使用中,八里麻多需经过炮制(如蜜炙、酒制)以降低毒性,且内服剂量宜小,一般煎汤用量为3-10克,外用适量,孕妇、体质虚弱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,儿童、老人需慎用。
八里麻基本信息表
项目 | |
---|---|
别名 | 接骨木、陆英、臭草、蒴藋、走马风、七叶麻 |
来源 | 忍冬科植物陆英或华接骨木的干燥地上部分 |
性味归经 | 苦、辛,寒;归肝、肾经 |
功效主治 | 祛风除湿、活血散瘀、消肿解毒、续筋接骨;用于风湿痹痛、跌打损伤、骨折、痈肿疮毒等 |
用法用量 | 内服:煎汤,3-10克(需炮制后使用);外用:适量,捣敷或研末调敷 |
使用禁忌 | 孕妇、体质虚弱者、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;不宜过量或久服;儿童、老人慎用 |
现代研究 | 含黄酮类、皂苷类,具抗炎、镇痛、促骨折愈合、抑菌作用,但需注意毒性成分 |
相关问答FAQs
Q1:八里麻和接骨木是同一种药材吗?
A1:是的,八里麻是接骨木的别名之一,但需注意植物来源的差异,中药“接骨木”在历代典籍中多指忍冬科植物陆英或华接骨木,部分地区可能将五加科植物土当归(又名“九眼独活”)称为“接骨木”,二者功效不同,不可混用,药用时应以《中国药典》及地方标准为准,确认来源为忍冬科陆英或华接骨木。
Q2:八里麻外用治疗跌打损伤时,需要注意什么?
A2:外用八里麻时,需确保皮肤无破损、溃烂,以免毒素经皮吸收引起中毒,若使用后局部出现红肿、瘙痒、皮疹等过敏反应,应立即停用并清洗患处;若出现头晕、恶心等全身症状,需及时就医,鲜品八里麻刺激性较强,建议捣碎后用纱布包裹敷于患处,避免直接接触皮肤,且每次敷药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,皮肤敏感者慎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