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莲花为睡莲科植物莲(Nelumbo nucifera Gaertn.)的干燥花,夏季当花瓣展开时采收,晒干或阴干,以个大、色白、完整、无杂质者为佳,主产于湖南、湖北、江苏、浙江等地,是我国传统药用花卉之一,其药用历史悠久,最早记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列为上品,后世医籍如《本草纲目》《本草汇言》等均有论述,认为其“清心凉血,止血去湿,治心烦惊痫,咳血、吐血、崩漏”等。
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
白莲花性平,味甘、苦;归心、肝经,其核心功效可概括为“清心、止血、祛湿、安神”,具体而言:
- 清心凉血:甘能补,苦能泄,性平偏凉,入心经,能清心经之热,凉血中之伏火,适用于温病热入心包所致的高热、烦躁、谵语,或心火亢盛引起的口舌生疮、目赤肿痛,常与黄连、麦冬、玄参等配伍,如《温病条辨》清宫汤加减方。
- 止血化瘀:味苦能降,入肝经血分,既能凉血止血,又能化瘀生新,适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、咳血、衄血、崩漏等症,单用研末冲服或配伍小蓟、侧柏叶、三七等止血药,增强疗效;对于瘀血阻滞之产后恶露不尽、腹痛,可配伍当归、川芎、桃仁等活血化瘀药,标本兼顾。
- 祛湿止带:甘淡渗湿,能利水湿、止带下,适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白带过多、清稀无臭,常与白术、茯苓、薏苡仁同用;若湿热下注之黄带稠臭,则配伍黄柏、车前子、苍术等清热燥湿药。
- 安神定志:入心经,能清心火、安心神,适用于心火亢盛或心阴不足所致的心悸、失眠、多梦、健忘,常与柏子仁、酸枣仁、合欢皮等安神药配伍,如《傅青主女科》安奠二天汤中用之调养心神。
临床应用与配伍
白莲花在临床应用中常根据不同病症配伍使用,以下为常见配伍方剂简表:
方剂名称 | 主要组成 | 功效 | 主治病症 |
---|---|---|---|
清心莲子饮 | 莲子、茯苓、黄芩、地骨皮、车前子 | 清心火,益气养阴 | 心火亢盛,口干舌燥,小便赤涩 |
莲花散 | 莲花、莲须、莲房、蒲黄、益母草 | 止血化瘀,调经 | 崩漏下血,产后恶露不尽 |
柏子养心丸 | 柏子仁、酸枣仁、莲子心、白莲花 | 养心安神 | 心悸失眠,健忘,神疲乏力 |
莲花白芷汤 | 白莲花、白芷、茯苓、白术、甘草 | 健脾祛湿,止带 | 脾虚湿盛之白带过多 |
用量用法与使用注意
内服:煎汤,常用量为6-12g;或入丸、散,每次1.5-3g,外用:适量,捣敷或研末调敷,使用时需注意:白莲花性平,但甘苦微寒,脾胃虚寒者慎用,以免加重腹泻、腹痛;孕妇宜慎用,尤其是活血化瘀之效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;不宜与藜芦同用(“十八反”禁忌);鲜品药力较猛,阴虚火旺者宜用干品。
现代研究
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,白莲花主要含生物碱(如莲碱、荷叶碱)、黄酮类(如槲皮素、山奈酚)、挥发油、多糖等成分,其药理作用包括:抗炎(抑制炎症因子释放)、抗氧化(清除自由基)、镇静催眠(调节中枢神经)、止血(缩短凝血时间)、调节免疫(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)等,其提取物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保护作用,能降低血压、改善心肌缺血,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。
相关问答FAQs
Q1:白莲花和睡莲花是同一种药材吗?有什么区别?
A:不是同一种药材,白莲花为莲科植物莲的花,而睡莲花为睡莲科植物睡莲的花,二者区别在于:植物来源不同(莲科vs睡莲科);形态差异(白莲花叶高出水面,睡莲花叶浮于水面);功效侧重不同(白莲花偏清心止血、安神,睡莲花偏祛湿定惊、美容),药用时需严格区分,不可混用。
Q2:白莲花可以长期泡水喝吗?有没有副作用?
A:不建议长期大量泡水喝,白莲花虽有清心、安神等功效,但性平偏凉,长期饮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,导致腹泻、食欲不振等,其活血化瘀作用可能影响女性月经周期或孕期稳定,建议根据体质适量饮用,一般连续饮用不超过2周,若需长期调理,应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,脾胃虚寒、孕妇、经期女性慎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