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石米

tjadmin
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
位置: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

中药材石米,又名岩珠、岩珠子、石蚕、还阳草等,为兰科石豆兰属植物,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、贵州、广西、四川、湖南、湖北等地的山地林下、岩石上或树干上,因常附生于石缝间,果实形似小米粒而得名,其药用部位多为全草或干燥块茎,作为传统民间药材,已有数百年的应用历史,具有清热解毒、化痰止咳、活血散瘀、消肿止痛等功效,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、肺热咳嗽、跌打损伤、风湿痹痛、疮疡肿毒等症。

中药材石米

植物形态与生长习性

石米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根茎纤细,横走,密生肉质根,块茎卵圆形或椭圆形,长约0.5-1.5厘米,直径0.3-0.8厘米,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,具细密皱纹,一端有须根痕,叶通常1-2枚,生于假鳞茎顶端,叶片革质,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2-5厘米,宽1-2厘米,先端急尖,基部渐狭,具短柄,叶面深绿色,具光泽,叶背淡紫色,花葶从假鳞基部抽出,直立,长5-15厘米,总状花序疏生3-8朵花;花小,黄白色或淡紫色,萼片披针形,花瓣卵状椭圆形,唇瓣肉质,中部缢缩,上部扩大,具紫色斑点;花期4-6月,果期7-9月。

石米喜温暖湿润、半阴环境,耐旱、耐贫瘠,适宜生长在海拔500-1500米的山地岩石缝隙、腐殖质丰富的土壤或树皮上,生长温度以15-28℃为宜,冬季能耐短暂0℃低温,忌积水强光,多野生于常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。

药用部位与性味归经

石米的药用部位以干燥块茎或全草为主,全年可采,以夏、秋季采收者为佳,采后洗净泥土,鲜用或晒干备用,其性甘、淡,微寒,归肺、肝、肾经,气味微香,味微苦、甘。

中医理论认为,石米性寒能清热,味甘淡能渗湿,入肺经可清肺化痰、利咽止咳,入肝经可活血化瘀、消肿止痛,入肾经可滋阴降火、凉血解毒,故适用于热毒炽盛、痰热壅肺、瘀血阻滞等所致诸症。

功效主治与应用

清热解毒,利咽消肿

石米性寒,善清上焦热毒,对咽喉肿痛、口舌生疮、扁桃体炎等热毒蕴结证有良效,单用即可取效,或配伍金银花、连翘、板蓝根等增强清热解毒之力,如治咽喉肿痛,可用石米15克,配伍射干10克、桔梗6克、甘草3克,水煎服;治小儿热疳、口疮,可用鲜石米捣烂取汁,含服或外涂患处。

化痰止咳,平喘润肺

石米入肺经,能清肺热、化痰浊、止咳喘,适用于肺热咳嗽、痰黄黏稠、气喘胸闷等症,常与瓜蒌、贝母、桑白皮等配伍,如治支气管炎咳嗽,可用石米20克,配伍鱼腥草30克、枇杷叶15克,水煎服;若兼肺阴不足,干咳少痰,可加沙参、麦冬、百合等滋阴润肺。

中药材石米

活血散瘀,消肿止痛

石米能通经络、化瘀滞、消肿胀,跌打损伤、风湿痹痛、疮疡肿毒等瘀血阻滞或热毒壅盛之证多用之,治跌打损伤,瘀肿疼痛,可用鲜石米捣烂外敷,或配伍当归、赤芍、红花等内服;治风湿关节痛,可配伍威灵仙、独活、桑寄生等祛风除湿、通络止痛;治疮疡肿毒、乳腺炎,可配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野菊花等,内服外用皆可。

滋阴降火,凉血止血

石米微寒,能滋肾阴、降虚火,适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潮热盗汗、头晕耳鸣、血热出血等症,治阴虚发热,可配伍地骨皮、白薇、青蒿等清虚热;治血热妄行之咯血、衄血,可配伍白茅根、侧柏叶、仙鹤草等凉血止血。

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

现代研究表明,石米含有多种活性成分,其药理作用与传统功效高度契合,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
主要化学成分

石米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、黄酮类、多糖、挥发油、甾体化合物及微量元素等,石豆兰碱、毛兰素是其特征性生物碱,具有显著的抗菌、抗炎活性;黄酮类成分如槲皮素、山奈酚等,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;多糖类成分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;挥发油中含多种萜类化合物,具有抑菌、镇痛效果。

药理作用

  1. 抗菌抗病毒作用:石米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链球菌、大肠杆菌、肺炎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,对流感病毒、疱疹病毒也有一定抑制效果,其机制可能与破坏微生物细胞膜结构、抑制DNA复制有关。
  2. 抗炎镇痛作用:石米中的黄酮类和生物碱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(如TNF-α、IL-6)的释放,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,减轻炎症反应;同时能提高痛阈,缓解疼痛,对急性炎症和慢性疼痛均有改善作用。
  3. 祛痰平喘作用:石米能增加呼吸道黏膜分泌,稀释痰液,促进痰液排出;并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,解除支气管痉挛,发挥平喘作用,对实验性哮喘有显著抑制作用。
  4. 抗氧化与免疫调节作用:石米多糖和黄酮类成分可清除体内过量自由基,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、过氧化氢酶(CAT)等抗氧化酶活性,减轻氧化应激;同时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,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,调节机体免疫功能。
  5. 抗肿瘤作用:毛兰素等生物碱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、抑制肿瘤细胞增殖、阻断细胞周期等途径,对肝癌、肺癌、胃癌等肿瘤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,但其抗肿瘤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。

采收加工与用法用量

采收加工

石米全年可采,但以夏、秋季(6-9月)采收质量最佳,此时有效成分含量较高,采收时挖取全株,洗净泥土,除去须根和杂质,鲜用或晒干备用,若为药用块茎,可分离假鳞茎,晒干或低温烘干,干燥块茎应呈灰黄色或黄棕色,质坚硬,断面角质样,气微,味淡。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9-15克,鲜品可用30-60克;或研末,每次1-3克,温水送服,外用:适量,鲜品捣烂敷患处;或研末用麻油、醋调敷。

中药材石米

注意事项

石米性微寒,脾胃虚寒者(如腹痛、腹泻、食欲不振、畏寒肢冷)慎用,以免加重虚寒症状;孕妇禁用,因其有活血散瘀作用,可能引起流产;不宜与温热性中药(如附子、干姜、肉桂)同用,以免降低药效;用药期间若出现皮疹、瘙痒等过敏反应,应立即停用并就医;儿童、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,用量酌减。

相关问答FAQs

问题1:石米和石斛都是“石”字头的药材,两者有什么区别?
解答:石米与石斛虽均为兰科植物,但来源、功效及主治差异显著,从来源看,石米为兰科石豆兰属植物(如Bulbophyllum inconspicuum),而石斛为兰科石斛属植物(如Dendrobium nobile),从性味归经看,石米性甘淡微寒,归肺、肝、肾经;石斛性甘微寒,归胃、肾、肺经,从功效看,石米偏重清热解毒、化痰止咳、活血散瘀,主治咽喉肿痛、肺热咳嗽、跌打损伤等;石斛偏重滋阴清热、养胃生津、明目,主治热病伤津、口干烦渴、胃阴不足、视力模糊等,石米块形较小(如小米粒),石斛茎呈圆柱形或扁圆柱形,肉质肥厚,两者形态、质地均有明显区别。

问题2:长期服用石米会有副作用吗?哪些人不适合用?
解答:石米作为传统中药,在常规剂量内短期服用安全性较高,但长期或过量服用可能引起副作用,如脾胃虚寒者可能出现腹泻、腹痛等不适;部分人可能对其成分过敏,出现皮疹、瘙痒等症状,以下人群不适合使用石米:①孕妇禁用,因其有活血散瘀作用,可能增加流产风险;②脾胃虚寒者慎用,表现为畏寒肢冷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薄等;③过敏体质者需谨慎使用,用药前可做小剂量试敏;④儿童、年老体弱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,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,避免长期服用,石米性寒,不宜与温热性中药(如附子、干姜、肉桂)同用,以免降低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。

-- 展开阅读全文 --
头像
为何各种中药材名称如此独特?究竟有何文化与智慧,你了解吗?
« 上一篇 昨天
中药材连翘价格今年为何大幅上涨?供需失衡与市场炒作哪个是主因?
下一篇 » 昨天
取消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
«    2025年10月    »
12345
6789101112
13141516171819
20212223242526
2728293031

动态快讯

热门文章

作者信息

目录[+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