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喘中药材有哪些?如何科学对症选用?

tjadmin
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
位置: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

平喘中药材是中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药物,主要通过宣通肺气、化痰止咳、温肺散寒、清肺降逆、补益肺肾等机制,缓解哮喘、咳嗽、气喘等症状,中医认为哮喘多因外感六淫、内伤七情、饮食劳倦等导致肺失宣降、痰浊内阻、肾不纳气,平喘药需根据寒热虚实辨证施治,以下从分类、功效、应用等方面详细介绍常见平喘中药材,并附使用注意事项及参考表格。

平喘中药材

发散风寒类平喘药

此类药多性辛温,能发散风寒、宣肺平喘,适用于风寒束肺、肺气不宣所致的喘咳,症见喘息、咳嗽、痰白清稀、恶寒发热、无汗等。

  • 麻黄:辛、微苦,温,归肺、膀胱经,为“发汗解表第一药”,其发汗力强,能开腠理、透毛窍,通过宣发肺气而平喘,主治风寒感冒、胸闷喘咳、风水水肿等,生用发汗解表,蜜炙后发汗力减弱,平喘作用增强,用量一般3-6g,表虚自汗、阴虚盗汗者忌用。
  • 细辛:辛,温,归肺、心、肾经,芳香走窜,能散寒通窍、温肺化饮,主治风寒感冒、头痛鼻塞、寒痰停饮所致的喘咳、痰白清稀多沫,用量1-3g,煎服需久煎(30分钟以上)以减少毒性,不宜与藜芦同用,气虚多汗、阴虚阳亢者慎用。

清热化痰类平喘药

适用于痰热壅肺、肺失清肃所致的喘咳,症见喘息气促、痰黄黏稠、胸膈烦热、口干舌红等。

  • 黄芩:苦,寒,归肺、胆、脾、大肠经,长于清肺热、泻火解毒,主治肺热咳嗽、高热烦渴、湿热泻痢等,生用清热力强,炒炭可止血,用量3-10g,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服用。
  • 浙贝母:苦,寒,归肺、心经,清热化痰、开郁散结力强,主治风热咳嗽、痰热郁肺、瘰疬、乳痈等,与川贝母相比,偏于清热散结,适用于实证热证,用量3-10g,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,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慎用。

温肺化饮类平喘药

适用于寒饮停肺、肺失宣降所致的喘咳,症见喘咳气逆、痰白清稀、喜温畏寒、遇寒加重等。

平喘中药材

  • 干姜:辛、热,归脾、胃、心、肺经,能温中散寒、回阳通脉,温肺化饮之力显著,主治脘腹冷痛、呕吐泄泻、寒饮喘咳(如“冷哮”),用量3-10g,阴虚内热、血热妄行者忌用,孕妇慎用。
  • 半夏:辛,温,有毒,归脾、胃、肺经,燥湿化痰、降逆止呕,主治湿痰寒痰、咳喘痰多、痰饮眩悸、呕吐反胃等,法半夏长于燥湿,姜半夏长于止呕,生半夏毒性大,需炮制后使用,用量3-10g,不宜与乌头类同用,阴虚燥咳、津伤口渴者忌用。

补益肺肾类平喘药

适用于肺肾两虚、肾不纳气所致的虚喘,症见喘促日久、呼多吸少、气不得续、动则加重、腰膝酸软等。

  • 人参:甘、微苦,微温,归脾、肺、心、肾经,大补元气、补脾益肺,主治气虚欲脱、脉微欲绝,脾气不足(食少倦怠)、肺气亏虚(短气喘促),宜文火另煎兑服,用量3-9g,不宜与藜芦、五灵脂同用,实热、湿热证者忌用。
  • 蛤蚧:咸,平,归肺、肾经,补肺益肾、纳气平喘,助阳益精,主治肺肾两虚、气喘咳嗽、肾虚阳痿、遗精精少,可研末服(每次1-2g),或浸酒服,用量3-6g,外感咳嗽、阴虚火旺者忌用。

止咳平喘专项药

部分药物以止咳平喘为主要功效,适用于多种咳喘证型。

  • 苦杏仁:苦,微温,有小毒,归肺、大肠经,止咳平喘、润肠通便,主治咳嗽气喘(无论风寒、风热、肺燥均可配伍使用)、肠燥便秘,需打碎入药,用量3-10g,便溏者慎用,过量可致中毒(头晕、呕吐)。
  • 桑白皮:甘,寒,归肺经,泻肺平喘、利水消肿,主治肺热咳喘、面目浮肿、小便不利,生用泻肺力强,蜜炙后润肺止咳,用量6-12g,肺虚无火、风寒咳嗽者忌用。

常见平喘中药材参考表

药材名称 性味归经 功效 主治 用法用量 注意事项
麻黄 辛微苦温,肺膀胱 发汗解表,宣肺平喘 风寒感冒,喘咳水肿 3-6g 表虚自汗、阴虚盗汗忌用
细辛 辛温,肺心肾 散寒通窍,温肺化饮 风寒感冒,寒痰喘咳 1-3g 久煎减毒,忌藜芦
黄芩 苦寒,肺胆脾大肠 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 肺热咳嗽,高热烦渴 3-10g 脾胃虚寒者慎用
浙贝母 苦寒,肺心 清热化痰,开郁散结 热痰咳嗽,瘰疬乳痈 3-10g 忌乌头,脾胃虚寒慎用
干姜 辛热,脾胃心肺 温中散寒,温肺化饮 寒饮喘咳,脘腹冷痛 3-10g 阴虚内热、孕妇慎用
半夏 辛温有毒,脾胃肺 燥湿化痰,降逆止呕 湿痰寒痰,咳喘痰多 3-10g 忌乌头,阴虚燥咳忌用
人参 甘微苦微温,脾肺心肾 大补元气,补脾益肺 气虚喘促,气欲脱 3-9g(另煎兑服) 忌藜芦、五灵脂,实热证忌用
蛤蚧 咸平,肺肾 补肺益肾,纳气平喘 肾虚虚喘,阳痿遗精 3-6g(研末服) 外感、阴虚火旺忌用
苦杏仁 苦微温小毒,肺大肠 止咳平喘,润肠通便 多种咳喘,肠燥便秘 3-10g(打碎) 便溏者慎用,防中毒
桑白皮 甘寒,肺 泻肺平喘,利水消肿 肺热喘咳,水肿 6-12g 肺虚无火、风寒咳嗽忌用

平喘中药材应用原则

平喘中药材需遵循“辨证论治”核心原则:风寒喘咳选麻黄、细辛;痰热喘咳选黄芩、浙贝母;寒饮喘咳选干姜、半夏;虚喘(肺肾两虚)选人参、蛤蚧,同时需注意配伍禁忌,如“十八反”“十九畏”,以及患者体质(如虚寒、实热)、年龄(儿童用量减半)、基础疾病(高血压患者慎用麻黄)等,中药煎煮也有讲究,如麻黄宜先煎去沫,细辛需久煎减毒,人参宜另兑服,以发挥最佳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。

平喘中药材

相关问答FAQs

Q1:平喘中药材可以长期服用吗?
A:不建议长期自行服用,平喘药多分寒热属性,长期服用可能损伤正气:如麻黄长期用易致心悸、失眠,干姜、半夏长期用易耗伤阴津,人参长期用可能引起“上火”(口干、便秘),虚喘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辨证用药,症状缓解后及时调整方剂,或采用“攻补兼施”法,避免药物依赖和体质失衡。

Q2:哪些人群使用平喘中药材需特别注意?
A:以下人群需谨慎使用:①孕妇:禁用半夏、干姜(易动胎)、麝香(活血破气),慎用人参(过量可能加重妊娠反应)、蛤蚧(补肾助阳,可能扰动胎气);②儿童:肝肾功能未发育完全,用量需为成人1/3-1/2,避免使用毒性较强药物(如生半夏、马兜铃);③老人:多体质虚弱,宜用平和之品(如太子参、南沙参),慎用峻猛药(如麻黄、细辛);④基础疾病者:高血压患者慎用麻黄(升高血压),糖尿病患者慎用含糖制剂(如蜜炙品),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半夏(对胃黏膜有刺激),使用前需咨询中医师,结合体质和病情调整用药。

-- 展开阅读全文 --
头像
鸡根药材图片
« 上一篇 今天
哪里大量收购药材
下一篇 » 今天
取消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
«    2025年10月    »
12345
6789101112
13141516171819
20212223242526
2728293031

动态快讯

热门文章

作者信息

目录[+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