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蒲英”并非中药材的标准名称,根据传统中医药典籍及现代植物分类学考证,“蒲英”可能是对“蒲公英”的俗称、地方性简称或笔误,蒲公英为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.-Mazz.、碱地蒲公英Taraxacum borealisinense Kitag.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,是《中国药典》收录的常用中药,具有明确的药用价值,以下从药材基原、性味归经、功效主治、临床应用、现代研究及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说明。
药材基原与植物形态
蒲公英作为药用植物,其基原明确,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根圆柱形,深棕色,折断有白色乳汁,叶基生,呈莲座状,叶片披针形、倒卵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,边缘羽状浅裂或深裂,裂片齿牙状或三角状,顶端裂片较大,三角形或三角状戟形,花葶1至数个,与等长或稍长于叶,头状花序单生花葶顶端;总苞钟状,总苞片2-3层,外层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边缘宽膜质、浅绿色,内层线状披针形,长于外层,边缘膜质;花为舌状花,黄色,舌片长约1厘米,宽约2毫米,边缘花舌片背面有紫红色条纹,瘦果倒卵状披针形,淡褐色,长约4-5毫米,宽约1-1.5毫米,上部有小刺状突起,下部具成行的小瘤,喙长6-8毫米;冠毛白色,长约6-7毫米,花期4-9月,果期5-10月,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中、西南及陕西、甘肃、青海等地,生于田野、路旁、山坡草地、河岸沙地等,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。
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
根据《中国药典》(2020年版),蒲公英性味苦、甘,寒,归肝、胃经,其核心功效为清热解毒,消肿散结,利尿通淋,具体主治病症包括:
- 热毒证:用于治疗疔疮肿毒、乳痈、肺痈、肠痈等热毒壅盛所致的病症,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蒲公英“主治妇人乳腺增生水肿,水煮汁饮及封之立消”。
- 咽喉肿痛:对风热感冒或热毒上攻所致的咽喉肿痛、口舌生疮等有较好疗效,常与金银花、连翘、板蓝根等配伍。
- 湿热淋证:用于治疗湿热下注所致的热淋(小便短赤、尿急尿痛)、黄疸(身目发黄、小便黄赤)等,如《本草备要》言其“通淋,解食毒,散滞气”。
- 肝热目赤:对于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、多泪等,可单用煎服或外洗。
临床应用与配伍示例
蒲公英在临床应用中,根据不同病症常配伍其他药物,以增强疗效:
- 治疗乳痈(急性乳腺炎):蒲公英30g,配伍金银花15g、连翘15g、牛蒡子10g、柴胡6g,水煎服,每日1剂,可清热解毒、疏肝散结。
- 治疗疔疮肿毒:鲜蒲公英适量,捣烂外敷患处,同时内服蒲公英15g、野菊花10g、紫花地丁15g,以清热解毒、消肿止痛。
- 治疗热淋(尿路感染):蒲公英20g,配伍车前子15g、滑石20g、瞿麦12g、灯心草6g,水煎服,可清热利湿、通淋止痛。
- 治疗咽喉肿痛:蒲公英15g,配伍板蓝根15g、玄参10g、桔梗6g、甘草6g,水煎服,以清热解毒、利咽消肿。
现代药理研究
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,蒲公英含有多种活性成分,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:
- 抗炎作用:蒲公英中的蒲公英甾醇、胆碱、菊糖等成分能抑制炎症介质释放,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显著抑制作用,如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效果。
- 抗菌作用:蒲公英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溶血性链球菌、肺炎链球菌、大肠杆菌、绿脓杆菌等多种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,尤其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。
- 抗病毒作用:蒲公英多糖和黄酮类成分对流感病毒、疱疹病毒等有抑制作用,可抑制病毒复制,减轻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损伤。
- 保肝利胆作用:蒲公英能降低肝损伤模型动物的ALT、AST水平,减轻肝组织病理损伤,同时促进胆汁分泌,具有利胆退黄的作用,对肝胆湿热证有较好疗效。
- 免疫调节作用:蒲公英多糖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,促进淋巴细胞增殖,提高机体免疫功能,具有免疫增强和免疫调节双重作用。
- 利尿作用:蒲公英含有的钾盐和菊糖能增加尿量,促进钠、氯等电解质排出,对水肿、小便不利有辅助治疗作用。
用法用量与使用禁忌
- 用法用量:内服煎汤,10-15g,鲜品可用30-60g;或捣汁、熬膏,外用适量,捣敷或煎汤熏洗。
- 使用禁忌:
- 脾胃虚寒、食少便溏者慎用,因其性寒,易伤脾胃阳气。
- 阴虚而无湿热者不宜单用,以免加重阴液耗伤。
- 对蒲公英过敏者禁用,过敏体质者慎用,可能出现皮疹、瘙痒、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。
- 孕妇慎用,蒲公英有通经作用,可能引起子宫收缩,增加流产风险。
蒲公英与“蒲英”的名称辨析
在部分地区方言或民间俗称中,“蒲英”可能是“蒲公英”的简化称呼,但中药材名称需遵循《中国药典》和《中华本草》等权威典籍的标准命名,避免因名称混淆导致用药错误,除“蒲公英”外,其别名还有“婆婆丁”“黄花地丁”“蒲公草”“尿床草”等,均指同一种药用植物,而“蒲英”并非规范名称,建议使用“蒲公英”以准确对应药材基原。
蒲公英的鉴别要点
为保证药材质量,需注意蒲公英的鉴别:
- 性状鉴别:干燥蒲公英的根呈圆锥形,表面棕褐色,皱缩;根头部有棕色或黄白色的毛茸,叶基生,多破碎,完整叶片呈倒披针形,边缘具不规则羽状分裂,暗灰绿色或绿褐色;花葈1至数条,每条顶生一头状花序,黄褐色;瘦果长椭圆形,浅褐色,具纵棱,冠毛白色,气微,味微苦、微酸。
- 显微鉴别:叶表面观: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,含细小草酸钙结晶;非腺毛单细胞,壁厚,基部膨大,根横切面:木栓层为数列细胞,皮层薄壁细胞含菊糖,韧皮部较宽,形成层成环,木质部导管放射状排列。
蒲公英的食用与保健价值
除药用外,蒲公英也是常见的药食同源植物,其嫩叶可作蔬菜食用,富含维生素A、维生素C、钾、钙等营养成分,可凉拌、炒食或做馅,蒲公英茶也是流行的保健饮品,具有清热解毒、利尿消肿的作用,适合湿热体质者夏季饮用,但需注意适量,避免长期大量饮用引起脾胃不适。
“蒲英”并非标准中药材名称,通常指代“蒲公英”,蒲公英作为《中国药典》收录的常用中药,具有清热解毒、消肿散结、利尿通淋的功效,临床应用广泛,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了其抗炎、抗菌、抗病毒、保肝利胆等作用,使用时需注意辨证论治,避免禁忌人群误用,同时建议使用规范名称“蒲公英”以确保用药准确性和安全性。
相关问答FAQs
问题1:蒲公英和“蒲英”是同一种药材吗?
解答:“蒲英”并非中药材的标准名称,根据传统中医药典籍及植物分类学考证,“蒲英”通常是对“蒲公英”的俗称、地方性简称或笔误,蒲公英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的干燥全草,是《中国药典》明确收录的药材,具有明确的药用价值,若涉及药用,建议使用规范名称“蒲公英”以避免混淆。
问题2:蒲公英可以长期泡水喝吗?
解答:蒲公英性寒,长期泡水饮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,尤其对于脾胃虚寒、体质虚弱者,易出现腹痛、腹泻、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,健康人群适量饮用蒲公英茶(如每周2-3次,每次10-15g)可清热利湿,但不宜长期大量饮用,若需长期用于调理身体,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,并定期观察身体反应,出现不适及时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