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中药材市场整体呈现供需两旺、价格稳中有升的态势,多种常用大宗药材和特色小品种因库存消化、需求增长或气候减产等因素价格上涨,种植户收益显著提升,具体来看,不同品类的药材表现各异,以下从根茎类、果实种子类、花叶类及动物类四大板块,结合价格走势、市场原因及种植前景进行分析。
根茎类药材:库存去化完成,价格触底反弹
根茎类药材作为中药配方颗粒和中成药的基础原料,今年需求量稳定,前几年因价格低迷导致的种植面积缩减,促使库存进入深度消化期,部分品种价格迎来明显上涨。
白芷:作为大宗常用药材,今年白芷价格从年初的12元/公斤涨至18元/公斤,涨幅达50%,主因是2022-2023年产地价格持续低迷,河南、安徽等主产区种植面积缩减30%,叠加今年夏季南方多雨导致部分产区减产,药厂库存消耗完毕后不得不提价采购,目前亳州药市库存量不足往年同期的一半,预计短期内价格仍将坚挺。
丹参:丹参今年价格从10元/公斤涨至15-16元/公斤,主要受“药典标准提升”影响,市场对丹参酮含量达标的需求增加,低含量货源被淘汰,优质丹参供不应求,山东、河北等地丹参种植户因前两年收益低改种其他作物,今年总产量下降约20%,进一步推高价格。
半夏:作为“贵细根茎类”代表,半夏价格从年初的85元/公斤涨至110元/公斤,野生资源枯竭叠加家种技术门槛高(需遮阴、忌连作),导致产量持续偏紧,甘肃陇南、四川广元等主产区受春季干旱影响,种茎发芽率下降,新货上市量减少,而化痰止咳类中成药需求增长,拉动半夏采购量同比增加25%。
果实种子类:资源紧缺与需求升级双重驱动
果实种子类药材因生长周期长、易受气候影响,今年价格波动较大,其中酸枣仁、枸杞等品种因“资源短缺+品质升级”实现价格翻倍。
酸枣仁:堪称今年“药材涨价王”,价格从380元/公斤飙升至550元/公斤,涨幅超45%,主因是野生酸枣树因生态保护采摘受限,而家种酸枣从种植到结果需3-4年,短期内难以弥补缺口,安神类中药(如酸枣仁汤、天王补心丹)需求增长,叠加保健品企业大量采购,导致市场货源告急,河北、山西等地酸枣仁加工厂开工率不足60%。
枸杞:今年枸杞价格呈现“优质优价”分化,普通货从28元/公斤涨至35元/公斤,而宁夏中宁特级枸杞从65元/公斤涨至85元/公斤,宁夏、青海主产区遭遇“倒春寒”,减产约15%;消费者对“有机枸杞”“富硒枸杞”的需求增长,种植户通过提升品质(如减少农药使用、采用自然晾晒)实现溢价,优质枸杞亩收益可达8000元以上,较普通品种高30%。
连翘:作为清热解毒类常用药,连翘价格从25元/公斤涨至38元/公斤,主要受“减产+库存双压”,2023年山西、河南主产区遭遇霜冻,连翘减产30%,而2022年因价格低迷,农户采摘积极性低,社会库存已处于低位,连翘配方颗粒需求增加,药厂采购量同比增加20%,进一步加剧货源紧张。
花叶类药材:药食同源需求增长,价格稳中有升
花叶类药材因兼具药用和食用价值,今年在“大健康”趋势下需求旺盛,部分品种如金银花、菊花价格持续走高。
金银花:今年金银花价格从160元/公斤涨至200元/公斤,山东平邑、河南封丘等主产区受夏季暴雨影响,减产约18%,而抗病毒类中成药(如连花清瘟)及凉茶饮品需求增长,拉动采购量增加30%,值得注意的是,硫磺熏制金银花因药典禁用,无硫货价格比普通货高20元/公斤,倒逼种植户提升加工品质。
胎菊:作为药食同源品种,胎菊价格从65元/公斤涨至85元/公斤,浙江桐乡、江苏南通等产区受台风影响,鲜菊减产;消费者对“养生茶”的需求爆发,电商平台胎菊销量同比增长60%,而优质胎菊(花朵完整、黄度高)供不应求,种植户通过“春菊+夏菊”两季种植,亩收益突破1.2万元。
动物类药材:野生资源保护,养殖品种成市场主力
动物类药材因野生资源濒危,今年家养品种价格普遍上涨,其中水蛭、蝉蜕等品种因“养殖周期长+采摘难度大”,价格持续高位。
水蛭:作为破血逐瘀类药材,水蛭价格从1200元/公斤涨至1600元/公斤,主因是野生水蛭因过度捕捉和环境破坏,资源量锐减80%,而人工养殖需2-3年周期,目前全国养殖量不足需求的30%,活血化瘀类中药(如通心络胶囊)需求增长,药厂不得不高价采购养殖水蛭,江苏、湖北等地养殖场订单已排至明年。
蝉蜕:今年蝉蜕价格从95元/公斤涨至130元/公斤,环保政策趋严,树木喷药减少蝉卵存活率,导致野生蝉蜕产量下降;小儿惊风、咽喉肿痛类中药需求增加,蝉蜕采购量同比增加35%,部分产区尝试“林下养殖蝉蛹”,但因技术不成熟,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,市场价格仍将高位运行。
主要涨价药材一览表(2023-2024年)
药材名称 | 类别 | 2023年价格(元/公斤) | 2024年价格(元/公斤) | 主要上涨原因 | 适合种植区域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酸枣仁 | 果实种子类 | 380 | 550 | 野生枯竭、家种周期长、需求增长 | 山西、河北、陕西 |
水蛭 | 动物类 | 1200 | 1600 | 野生资源枯竭、养殖周期长 | 江苏、湖北、安徽 |
白芷 | 根茎类 | 12 | 18 | 种植面积缩减、气候减产、库存去化 | 河南、安徽、四川 |
胎菊 | 花叶类 | 65 | 85 | 台风减产、药食同源需求增长 | 浙江、江苏、河南 |
连翘 | 果实种子类 | 25 | 38 | 霜冻减产、社会库存低、需求增加 | 山西、河南、陕西 |
今年药材赚钱的核心逻辑在于“供需错配”与“品质升级”:前几年价格低迷导致的种植面积缩减、气候减产等因素,使部分品种进入“卖方市场”;药典标准提升、药食同源需求增长,倒逼种植户从“量”向“质”转型,优质药材溢价空间显著,建议种植户未来关注三点:一是优先选择需求刚性、库存薄弱的品种(如酸枣仁、水蛭);二是注重规范化种植,提升药材有效成分含量;三是与药企、合作社签订订单,降低市场波动风险。
FAQs
问:新手想种植药材赚钱,选什么品种比较稳妥?
答:新手建议选择“需求稳定、技术成熟、周期适中”的品种,如白芷、丹参、枸杞等,这类药材市场需求大,种植技术普及度高,风险相对较低,例如白芷,生长期8-10个月,管理简单,亩用种量2-3公斤,亩产300-400公斤,按当前18元/公斤计算,亩收益可达5400-7200元,需提前考察当地气候是否适宜(如白芷宜选排水良好的沙壤土),并与本地药企或收购商签订保底价订单,避免价格波动风险。
问:药材价格波动大,如何通过种植模式降低风险?
答:可通过“多元化种植+错峰上市”降低风险,一是品种多元化,避免单一品种种植,如根茎类(白芷)搭配花叶类(金银花),或大宗药材(丹参)搭配特色小品种(旱半夏),分散市场风险;二是错峰种植,利用海拔或气候差异,调整播种时间(如春季播种与夏季播种错开),使采收期避开集中上市高峰,获取更高价格;三是发展“林下套种”模式,如林下种植连翘、黄精等,既节约土地成本,又能提升药材品质(如连翘受光照时间短,有效成分含量高),增强市场竞争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