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鸟不站”是民间对多种具有特殊气味或形态特征中草药的俗称,其学名通常为“崖椒”或“两面针”(部分地区也称“鸟不宿”),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,学名Zanthoxylum dissitum,因茎枝带刺、鸟类多停栖而得名,作为中草药图片大全中的重要成员,准确识别其形态特征对药用安全至关重要,以下从多维度详解其鉴别要点。
植物形态特征(图片识别核心)
“鸟不站”为木质藤本或小灌木,高可达3-5米,全株有浓郁花椒香气,茎枝灰褐色,老枝具粗皮刺,嫩枝常带红褐色,刺基宽扁,呈三角形,这是区别于相似种的关键特征,叶为奇数羽状复叶,互生,小叶3-9片,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5-12厘米,宽2-5厘米,顶端渐尖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边缘具细钝齿,叶面深绿色有光泽,叶背浅灰绿色,中脉在叶面凹陷,叶背突起,两侧叶脉斜向上延伸;叶轴和小叶柄均具狭翅,翅上疏生细刺毛。
花序为腋生圆锥花序,长10-20厘米,花小,黄绿色,花瓣5片,卵形,雄花雄蕊5枚,雌花子房上位,通常2-3心皮,果实为蓇葖果,成熟时紫红色,表面有油点,直径5-8毫米,果梗短,果皮开裂后露出黑色种子,种子直径3-4毫米,有光泽,花期3-5月,果期7-9月,果期特征是图片识别的重要依据,因果实颜色和形态与花椒相似,但果梗更短、果实较小。
生长环境与分布
“鸟不站”多生长于海拔500-1500米的山坡林缘、灌木丛或溪谷边,喜温暖湿润环境,耐半阴,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,包括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等地,多见于山地杂木林中,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见的伴生植物。
采收加工与药材性状
药用部位主要为根、茎或根皮,全年可采,以秋季采挖质量佳,挖取后洗净,鲜用或切片晒干,干燥根呈圆柱形或结节状,直径1-5厘米,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,有纵向皱纹及皮孔,断面皮部黄白色,木部淡黄色,质坚硬,气香,味苦涩;茎枝呈圆柱形,直径0.5-2厘米,表面灰褐色,具粗皮刺及纵裂纹,断面中心有髓,味微苦,药材图片中,根的“疙瘩状”突起和茎枝的“粗皮刺”是典型鉴别特征。
功效与主治
中医理论中,“鸟不站”性味辛、苦,温,有小毒,归肝、胃经,具有祛风通络、活血散瘀、消肿止痛的功效,临床多用于治疗风湿痹痛(如关节肿痛、肢体麻木)、跌打损伤(瘀肿疼痛、骨折)、胃脘疼痛、牙痛等,外用可治湿疹、疮疡肿毒,内服煎汤用量一般为3-10克,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,因有小毒,需严格遵医嘱,孕妇及体质虚弱者慎用。
“鸟不站”关键识别特征表
部位 | 主要特征描述 |
---|---|
茎枝 | 灰褐色,老枝具粗皮刺(三角形刺基),嫩枝红褐色,刺疏生,有纵向裂纹 |
叶片 | 奇数羽状复叶,小叶3-9片,卵形/卵状披针形,边缘细钝齿,叶面深绿有光泽,叶轴有狭翅 |
花 | 腋生圆锥花序,花小,黄绿色,花瓣5片,雄蕊5枚(雌花子房2-3心皮) |
果实 | 蓇葖果,成熟紫红色,表面有油点,直径5-8毫米,果梗短,果皮开裂露黑种子 |
气味 | 全株有浓郁花椒香气,根、断面气香,味苦涩 |
相关问答FAQs
Q1:“鸟不站”和常见的“花椒”如何区分?
A:两者虽同属芸香科,但差异显著:①茎枝:“鸟不站”茎枝有粗皮刺(刺基宽扁三角形),而花椒(Zanthoxylum bungeanum)枝刺多且细小,基部常下弯;②叶片:“鸟不站”为奇数羽状复叶,小叶边缘细钝齿,叶轴有狭翅;花椒小叶边缘锯齿明显,叶轴无翅;③果实:“鸟不站”果实较小(直径5-8mm),果梗极短,而花椒果实较大(直径3-5mm),果梗较长,果皮表面油点更凸起。
Q2:如何通过图片准确辨别“鸟不站”的真伪?
A:可重点关注三点:①茎刺特征:寻找“粗皮刺+刺基三角形”的茎枝特写,这是最直观的鉴别点;②叶轴特征:叶片基部叶轴处有明显的“狭翅”,类似“叶柄带边”,而伪品(如竹叶椒)叶轴多无翅;③果实形态:成熟果实为“紫红色蓇葖果,表面油点密集,果梗短于果实长度”,避免与“野花椒”(果实红色、果梗较长)混淆,建议结合《中国植物志》官网或药用植物图鉴APP(如“形色”“花伴侣”)的权威图片对比,确保准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