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茯苓究竟有哪些具体作用?功效如何?适用人群有哪些?

tjadmin
预计阅读时长 9 分钟
位置: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

茯苓,又名云苓、茯神,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,是临床常用的一味药食同源中药材,其应用历史可追溯至《神农本草经》,被列为上品,有“四时神药”之美誉,茯苓性甘、淡,平,归心、脾、肾经,兼具利水渗湿、健脾宁心、补益心脾等多重功效,因其药性平和,利而不猛,补而不峻,在中医临床及日常养生中均占据重要地位。

中药材茯苓作用

利水渗湿:治湿要药,通调水道

茯苓最核心的功效在于利水渗湿,中医认为“湿为阴邪,易伤阳气,易阻气机”,而茯苓味甘淡,淡能渗湿,其性平和,既能通利水道,又不损伤正气,故为治疗各类水湿病症的要药。
在临床应用中,茯苓可通过配伍应对不同类型的湿证:若治水肿、小便不利,常与泽泻、猪苓、白术等同用,如五苓散,其中茯苓君药,健脾利水,助膀胱气化,使水湿从小便而出;若治脾虚湿盛导致的脘腹胀满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泄,常与党参、白术、山药配伍,如参苓白术散,取其健脾渗湿之效,使湿去脾健,运化复常;若治痰饮内停所致的咳嗽痰多、心悸眩晕,则常与桂枝、白术、甘草同用,如苓桂术甘汤,温阳化饮,健脾利湿,使饮邪消散,茯苓还可用于湿温病,配伍滑石、茵陈等,分利湿热,缓解身热不扬、胸闷脘痞等症状。

健脾宁心:补益心脾,安神定志

茯苓不仅利水,还能健脾,其“甘能补”的特性使其成为调理脾胃虚弱的良药,脾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脾虚则运化失职,易生湿邪,而茯苓通过健脾以助运化,既可杜绝生湿之源,又能渗化已生之湿,形成“健脾以化湿,利湿以健脾”的良性循环,对于脾胃虚弱导致的食少倦怠、腹胀便溏、面色萎黄等症,常与人参、白术、甘草(即四君子汤)配伍,增强益气健脾之效,使脾胃功能恢复,气血生化有源。
在宁心方面,茯苓能养心安神,适用于心脾两虚、气血不足导致的心悸、失眠、健忘等症,中医认为“心主神明,脾为气血生化之源”,心脾不足则神失所养,而茯苓入心、脾经,既能补益心脾,又能宁心安神,临床常与酸枣仁、龙眼肉、人参同用,如归脾汤,治疗思虑过度、劳伤心脾导致的失眠多梦、心悸怔忡、食少体倦;若治心气虚、心阳弱的心慌气短、畏寒肢冷,常与人参、附子、桂枝配伍,温心阳、益心气,使心脉得养,神志安宁。

现代药理研究:成分明确,作用广泛

随着现代药理学的发展,茯苓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被逐步阐明,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,茯苓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茯苓多糖、三萜类化合物、茯苓酸、麦角甾醇、卵磷脂等,具有多重药理作用:

中药材茯苓作用

主要成分 作用机制 相关研究
茯苓多糖 增强免疫功能:激活巨噬细胞、淋巴细胞,促进细胞因子分泌,提高机体免疫力。 动物实验显示,茯苓多糖可显著提升免疫抑制小鼠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,增强NK细胞活性。
三萜类化合物(如茯苓酸) 抗肿瘤:抑制肿瘤细胞增殖、诱导凋亡,抑制肿瘤血管生成;保肝:降低转氨酶,促进肝细胞修复。 临床前研究表明,茯苓酸对肝癌、胃癌等多种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,且能减轻化学性肝损伤。
茯苓酸、卵磷脂 利尿:增加尿量及钠、钾、氯等电解质排泄,无明显电解质紊乱;镇静:抑制中枢神经,改善睡眠。 人体试验显示,茯苓提取物可显著增加健康受试者的尿量,且对失眠患者有改善睡眠质量的作用。
β-茯苓聚糖 抗氧化:清除自由基,延缓衰老;调节血糖:改善胰岛素抵抗,辅助降血糖。 细胞实验证实,β-茯苓聚糖可降低高糖诱导的氧化应激,动物实验显示其能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。

临床应用与养生价值

在临床实践中,茯苓的应用范围广泛,不仅用于治疗疾病,还常用于日常养生:

  • 慢性肾病:茯苓利水渗湿,可改善肾病综合征的水肿、蛋白尿,常与黄芪、益母草、泽兰配伍,健脾益肾、利水消肿,减少蛋白漏出,保护肾功能。
  • 肝病调理:茯苓中的三萜类成分具有保肝作用,可用于慢性肝炎、肝硬化的辅助治疗,配伍柴胡、白芍、当归等,疏肝健脾、柔肝养血,改善肝功能。
  • 脾胃虚弱:对于现代人常见的脾虚湿盛、消化不良,可用茯苓煮粥(如茯苓粥,配粳米、山药),或制成茯苓饼、茯苓糕,健脾开胃,改善食欲不振、腹胀便溏。
  • 心神不安:对于工作压力大、失眠多梦的人群,可用茯苓配伍酸枣仁、百合、莲子煮水,或泡茶饮用,宁心安神,改善睡眠质量。

使用注意

茯苓虽药性平和,但仍需注意辨证使用:

  1. 禁忌人群:虚寒精滑者(小便频多、遗精滑精)不宜单用,因其利水作用可能加重滑脱;阴虚而无湿热者(如口干舌燥、潮热盗汗)慎用,以免耗伤津液。
  2. 配伍禁忌:不宜与地榆、秦艽、龟甲等中药同用,古籍记载其可能降低药效;服用期间应避免饮茶,茶叶中的鞣酸可能与茯苓成分结合,影响吸收。
  3. 用量控制:日常养生用量一般为10-30g,临床用量10-15g,大剂量(超过30g)可能导致腹泻,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

相关问答FAQs

Q1:茯苓可以长期服用吗?
A:茯苓药性平和,药食同源,短期服用安全性较高,但长期服用需根据体质辨证,若为脾虚湿盛、心神不安等实证或虚证,可在医师指导下长期服用(如1-3个月),调理体质;若无明显湿邪或脾胃功能已恢复,则无需长期服用,以免耗伤正气,健康人群作为日常保健,可间断食用,如每周2-3次茯苓粥或茯苓茶,避免过量。

中药材茯苓作用

Q2:茯苓和薏苡仁都有利水渗湿的功效,两者有什么区别?
A:茯苓与薏苡仁虽均能利水渗湿,但功效侧重不同:茯苓性平,味甘淡,既利水渗湿,又能健脾宁心,补而不峻,利而不猛,适用于脾虚湿盛、心悸失眠等多种病症,且可扶正祛邪;薏苡仁性微寒,味甘、淡,偏于清热利湿,渗湿之力较强,还能舒筋除痹、排脓解毒,更适用于湿热痹痛、肺痈、肠痈等热证湿证,且其健脾作用弱于茯苓,脾虚寒湿者宜选茯苓,湿热偏盛者宜选薏苡仁,临床常两者同用以增强利湿效果,如参苓白术散中配伍薏苡仁,健脾渗湿兼清热。

-- 展开阅读全文 --
头像
本草纲目药材图片,这些古籍影像如何传递药典智慧?
« 上一篇 昨天
中草药保健食品真养生还是智商税?
下一篇 » 昨天
取消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
«    2025年10月    »
12345
6789101112
13141516171819
20212223242526
2728293031

动态快讯

热门文章

作者信息

目录[+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