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蛇毒的中草药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应用历史悠久,蛇毒主要含神经毒素、心脏毒素、出血毒素等,可致局部肿胀、疼痛、坏死,甚至呼吸衰竭、循环障碍,中草药通过清热解毒、消肿止痛、凉血止血、息风止痉等机制,有效缓解蛇毒症状,辅助治疗蛇虫咬伤,常用解蛇毒中草药可分为植物类、动物类及矿物类,其性味功效各异,需根据蛇毒类型(神经毒、血循毒、混合毒)辨证选用。
植物类解蛇毒药
植物类药以清热解毒、消肿止痛为主,临床应用最广,七叶一枝花(重楼)为百合科植物根茎,性味苦微寒,归肝经,具清热解毒、消肿止痛、息风定惊之效,《本草纲目》载其“蛇虫之毒,得此即解”,现代研究发现,其含重楼皂苷,能抑制蛇毒磷脂酶A2活性,减轻组织损伤,内服常用3-10克,煎汤或研末;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,半边莲为桔梗科植物,性味辛平,归心、小肠、肺经,既能清热解毒,又能利水消肿,善解蛇虫咬毒,常与七叶一枝花配伍,其含半边莲碱,可抗炎、利尿,促进蛇毒排出,用量15-30克(鲜品30-60克),外用鲜品捣敷,白花蛇舌草为茜草科植物,性味甘苦寒,归心、肝、脾经,清热解毒、消痈散结,对蛇毒致红肿热痛效佳,含齐墩果酸能增强免疫力、抑制蛇毒扩散,常用15-60克水煎服,穿心莲(苦寒,清热解毒凉血)、金银花(甘寒,疏散风热解毒)、野菊花(苦辛微寒,疏风平肝解毒)等,均通过清热解毒辅助解蛇毒,常配伍使用。
动物类解蛇毒药
动物类药多具息风止痉、攻毒散结之效,适用于蛇毒致抽搐、痉挛,蜈蚣为蜈蚣科动物,性味辛温,有毒,归肝经,能息风止痉、攻毒散结,《本草纲目》载其“治蛇伤”,其含组胺样物质,可破坏蛇毒毒素蛋白,缓解痉挛,内服1-3克(研末),外用研末调敷,孕妇禁用,全蝎为钳蝎科动物,性味辛平,有毒,归肝经,功效与蜈蚣相似,常与之配伍,内服3-6克煎汤或研末,外用适量,蛇蜕(性咸甘平,归肝经)烧存性研末,香油调敷,可解蛇毒,适用于局部溃烂者。
矿物类解蛇毒药
矿物类药以解毒杀虫为主,外用为主,雄黄为硫化物类矿物,性味辛温,有毒,归肝、大肠经,外用能解毒杀虫,《本草纲目》载其“疗蛇虺毒”,其含硫化砷,可抑制蛇毒细菌繁殖,减轻感染,外用研末调敷或与枯矾、冰片研末吹敷,不可内服,孕妇禁用。
常用解蛇毒中草药归纳表
草药名称 | 性味 | 归经 | 主要功效 | 常用用量 | 使用注意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七叶一枝花 | 苦微寒 | 肝经 | 清热解毒、消肿止痛、息风定惊 | 内服3-10克 | 脾胃虚寒者慎用,外用适量 |
半边莲 | 辛平 | 心、小肠、肺经 | 清热解毒、利水消肿 | 15-30克(鲜品加倍) | 虚证水肿慎用 |
白花蛇舌草 | 甘苦寒 | 心、肝、脾经 | 清热解毒、消痈散结 | 15-60克 | 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服用 |
穿心莲 | 苦寒 | 心、肺、大肠经 | 清热解毒、凉血消肿 | 6-15克 | 脾胃虚寒者慎用,不宜久服 |
金银花 | 甘寒 | 肺、心、胃经 | 清热解毒、疏散风热 | 10-30克 | 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慎用 |
蜈蚣 | 辛温,有毒 | 肝经 | 息风止痉、攻毒散结 | 内服1-3克(研末) | 孕妇禁用,不宜过量 |
全蝎 | 辛平,有毒 | 肝经 | 息风止痉、解毒散结 | 3-6克 | 孕妇禁用 |
雄黄 | 辛温,有毒 | 肝、大肠经 | 解毒杀虫(外用) | 外用适量 | 不可内服,孕妇禁用 |
注意事项
中草药解蛇毒仅为辅助治疗,蛇伤后必须立即就医,明确蛇种,及时注射抗蛇毒血清(唯一特效疗法),并进行伤口清创、对症支持治疗,中草药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论治,避免盲目用药,尤其对有毒药物(如雄黄、蜈蚣等),需严格控制剂量,防止不良反应,过敏体质者使用前应做皮试,出现过敏反应立即停用。
相关问答FAQs
Q1:被蛇咬伤后,能否单纯依靠中草药解毒,不需要去医院?
A1:不可以,蛇毒可迅速引发全身中毒反应,如神经毒素致呼吸肌麻痹,血循毒致出血、休克,严重危及生命,中草药虽能缓解症状、辅助排毒,但无法中和蛇毒毒素,起效远慢于抗蛇毒血清,蛇伤后必须立即就医,抗蛇毒血清是特效疗法,中草药仅作辅助,不可替代西医急救。
Q2:使用解蛇毒中草药时,有哪些禁忌需特别注意?
A2:需注意:①孕妇禁用蜈蚣、全蝎、雄黄等有毒药,防流产或畸形;②脾胃虚寒者慎用苦寒药(如七叶一枝花、穿心莲),防损脾胃阳气;③雄黄严禁内服,只能外用,不可大面积长期涂敷,防砷中毒;④过敏体质者使用前咨询医师,避免过敏;⑤外用药需保持伤口清洁,若红肿加剧或全身不适,立即停用就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