止咳中草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应用历史悠久,在缓解咳嗽、改善呼吸道症状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,随着人们对自然疗法的关注,通过图片识别中草药成为常见需求,掌握常见止咳中草药的形态特征,不仅能帮助准确辨别药材,还能合理指导用药,以下将从草本、木本、果实种子类中草药中,选取几种典型止咳品种,详细介绍其图片识别特征、功效及用法,并辅以表格归纳,便于快速查阅。
草本类止咳中草药
草本类止咳中草药在临床应用中最为广泛,其植株形态、花果特征差异明显,通过图片辨识相对直观。
桔梗
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,其地上部分植株直立,高可达70厘米,茎单一或分枝,表面光滑无毛,叶片多为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边缘有锐锯齿,叶面绿色,叶背灰绿色,互生或轮生,花期为7-9月,花单生于茎顶或叶腋,花冠钟形,呈蓝紫色或白色,先端5裂,裂片三角形,整体形态似“小喇叭”,是图片中的显著特征,根肉质,圆柱形,表面淡黄白色或淡黄棕色,有不规则纵皱及横长皮孔,质脆易折断,断面可见放射状裂隙,俗称“金井玉栏”。
功效:宣肺、利咽、祛痰、排脓,主治咳嗽痰多、咽喉肿痛、失音等,用法:煎汤内服,3-10克;或入丸散。
甘草
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茎,其植株高30-100厘米,全被白色短毛和刺毛状腺体,羽状复叶互生,小卵形或椭圆形,先端圆,基部近圆形,总状花序腋生,蝶形花冠紫红色或蓝紫色,荚果弯曲呈镰刀状,密生褐刺毛,成熟时褐色,药用部位为根及根茎,圆柱形,长25-100厘米,直径0.5-3厘米,外皮红棕色、暗棕色或灰褐色,有明显的皱纹、沟纹及稀疏的芽痕,质坚实,断面纤维性,黄白色,有粉性,味甜。
功效:补脾益气、清热解毒、祛痰止咳、缓急止痛,用于咳嗽痰多、脘腹四肢挛急疼痛、痈肿疮毒等,用法:煎汤,3-10克;炙甘草偏于补中益气,生甘草偏于清热解毒。
枇杷叶
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叶,其植株为常绿小乔木,叶大革质,呈长椭圆形或倒卵形,先端尖,基部楔形,边缘上部有疏锯齿,表面深绿色有光泽,背面密被灰棕色绒毛,叶柄短,被绒毛,花期10-12月,圆锥花序,花白色,芳香;果实为梨果,球形或卵形,黄色或橙红色,药用叶片呈长圆形或倒卵形,先端尖,基部楔形,边缘上部有疏锯齿,近基部全缘,表面灰绿色、黄棕色或红棕色,较光滑,背面密被绒毛,主脉于下显著突起,叶柄极短。
功效:清肺止咳、降逆止呕,用于肺热咳嗽、气逆喘急、胃热呕逆等,用法:生用清肺止咳,蜜炙润肺止咳,煎汤6-10克,布包煎。
木本类止咳中草药
木本类止咳中草药多为植物的叶、果实或根皮,其形态特征稳定,图片辨识中需关注叶形、花果及树皮差异。
罗汉果
葫芦科植物罗汉果的果实,其攀援草本,茎有棱沟,卷须2分叉,叶片卵状心形,膜质,两面被柔毛,边缘有小齿,雌雄异株,雄花总状花序,雌花单生;果实球形或长圆形,表面棕褐色,有深色斑块及稀疏柔毛,果皮薄,质脆,果瓤海绵状,浅棕色,药用果实呈圆球形、长圆形或卵圆形,直径5-8厘米,表面棕褐色至红棕色,有深色斑块及柔毛,顶端有花柱残基,基部有果柄痕,质脆,易碎,果瓤干缩,海绵状,浅棕色。
功效:清热润肺、利咽开音、滑肠通便,用于肺热燥咳、咽痛失音、肠燥便秘等,用法:煎汤,9-15克;或泡水代茶饮。
桑叶
桑科植物桑的叶,其落叶小乔木或灌木,叶互生,卵形或宽卵形,先端锐尖,基部心形,边缘有粗锯齿,叶面深绿色,叶背淡绿色,沿脉有疏毛,脉上毛密,花单性,雌雄异株,腋生;果实为聚花果(桑葚),成熟时紫黑色或白色,药用叶片多皱缩、破碎,完整者呈卵形或宽卵形,先端尖,基部心形,边缘有锯齿,上表面黄绿色或浅黄棕色,下表面色较浅,叶脉突起,小脉网状,脉上被毛,质脆。
功效:疏散风热、清肺润燥、清肝明目,用于风热感冒、肺热燥咳、头晕头痛、目赤昏花等,用法:煎汤,5-10克;或入丸散。
果实种子类止咳中草药
果实种子类止咳中草药通常颗粒饱满,特征集中,图片辨识时需关注形状、颜色、表面纹理及气味。
苦杏仁
蔷薇科植物山杏、西伯利亚杏、东北杏或杏的干燥成熟种子,其植株为落叶乔木,叶卵圆形,花白色或粉红色,果实核果,球形,药用种子呈扁心形,长1-1.9厘米,宽0.8-1.5厘米,顶端尖,基部钝圆,左右不对称,表面黄棕色至深棕色,有不规则纵向皱纹,顶端边缘一侧有短线形种脐,种皮薄,子叶两片,乳白色,富油性,味苦。
功效:降气止咳平喘、润肠通便,用于咳嗽气喘、胸满痰多、肠燥便秘等,注意:有小毒,用量需控制,煎煮后可去毒,3-10克。
白果
银杏科植物银杏的干燥成熟种子,其落叶乔木,叶扇形,二叉状平行脉,花雌雄异株;种子核果状,椭圆形,熟时黄色,药用种子呈椭圆形或卵球形,长1.5-2.5厘米,宽1-2厘米,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,平滑,有2-3条棱线,中种皮骨质,坚硬,内种皮膜质,种仁淡黄绿色,粉性,味甘、微苦。
功效:敛肺定喘、止带缩尿,用于哮喘痰嗽、带下白浊、遗尿尿频等,注意:生食有毒,需炒熟后使用,用量5-10克,不可过量。
常见止咳中草药图片识别要点归纳
为便于快速识别,以下表格汇总上述中草药的关键图片特征及使用要点:
中草药名称 | 图片识别要点 | 核心功效 | 常用用法 |
---|---|---|---|
桔梗 | 花钟形蓝紫色/白色,根圆柱形淡黄白色,断面有放射状裂隙 | 宣肺利咽、祛痰排脓 | 煎汤3-10克 |
甘草 | 蝶形花冠紫蓝色,根红棕色有纵皱,断面黄白色味甜 | 补脾益气、祛痰止咳 | 煎汤3-10克,炙用偏补 |
枇杷叶 | 叶片长椭圆形,背面密被灰棕色绒毛,叶脉突起 | 清肺止咳、降逆止呕 | 布包煎6-10克,蜜炙润肺 |
罗汉果 | 果实球形棕褐色有斑块,果瓤海绵状浅棕色 | 清热润肺、利咽开音 | 泡水代茶或煎汤9-15克 |
桑叶 | 叶卵形心形,叶背淡绿色有疏毛,叶脉网状 | 疏散风热、清肺润燥 | 煎汤5-10克 |
苦杏仁 | 扁心形黄棕色有纵纹,种乳白色富油性,味苦 | 降气止咳平喘、润肠通便 | 煎煮后3-10克 |
白果 | 椭圆形黄白色有棱线,种仁淡黄绿色粉性 | 敛肺定喘、止带缩尿 | 炒熟后5-10克 |
相关问答FAQs
Q1: 止咳中草药图片识别时有哪些常见误区?
A1: 常见误区包括:①混淆相似品种,如苦杏仁与甜杏仁(后者味甘,止咳润肺但平喘力弱),需注意形状、气味及毒性差异;②忽略药用部位,如枇杷叶需用成熟叶片,嫩叶绒毛少、毒性可能较高;③忽视炮制影响,如生甘草偏清热,蜜炙甘草偏补中,图片中若显示炮制特征(如蜜炙表面黄棕色、有光泽),需对应使用;④仅凭单一特征判断,如部分草药的花与叶形态差异大(如桑叶在不同生长阶段形状不同),需结合植株整体特征综合辨识。
Q2: 所有止咳中草药都能自行服用吗?为什么?
A2: 并非所有止咳中草药都可自行服用,原因如下:①部分草药有毒性,如苦杏仁含苦杏仁苷,过量可致中毒;白果生食或过量可引起抽搐、呼吸困难;②需辨证用药,咳嗽分风寒、风热、燥咳、痰热等证,如风寒咳嗽不宜用桑叶(性寒)、罗汉果(性凉),风热咳嗽不宜用干姜(性热)等,自行用药可能加重病情;③特殊人群禁忌,孕妇慎用活血、滑利类草药(如红花、牛膝),儿童、老人及体弱者需调整用量;④药物相互作用,如甘草与降压药、利尿药同用可能影响药效,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,建议用药前咨询中医师,避免盲目自行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