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苋为苋科植物血苋(Iresine herbstii)的干燥全草或根,别名红凤菜、红背菜、红叶草等,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,全年可采收,洗净晒干或鲜用,其性味甘、微寒,归肝、脾、肺经,是传统民间常用草药,以凉血止血、清热解毒、消肿止痛为主要功效,常用于治疗咳血、衄血、崩漏、外伤出血、痈肿疮毒、跌打损伤等症,现代研究表明,血苋含有丰富的黄酮类、甜菜红素、三萜类等活性成分,具有止血、抗炎、抗氧化、抗肿瘤等多方面药理作用,在临床与食品、化妆品领域均有应用潜力。
植物形态与资源分布
血苋为多年生草本,株高30-80cm,茎直立,具纵棱,红褐色或绿色,幼嫩时被短柔毛,单叶对生,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5-15cm,宽3-8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全缘,表面深绿色,背面常带紫红色,叶脉在背面隆起;叶柄长1-3cm,带紫红色,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,花小,白色或淡绿色,苞片和小苞片干膜质,红色;胞果球形,成熟时不开裂,种子肾形,黑色,花期夏秋季,果期秋季至冬季。
血苋喜温暖湿润环境,耐阴性强,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中,主要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地区,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福建等地有野生或栽培资源,在东南亚部分国家也有分布,作为民间常用草药,其资源较为丰富,但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增加,部分地区已开始人工种植以保障供应。
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
性味归经
血苋味甘、微苦,性微寒,归肝、脾、肺经,其性寒能清热,味甘能缓急,苦能泄降,入肝经血分,既可凉血止血,又能清热解毒;入脾经可健脾统血,入肺经可清肺止咳,体现了“血分药”与“清热解毒药”的双重特性。
功效主治
- 凉血止血:用于血热妄行之多种出血症,如治咳血、咯血,可配伍白茅根、侧柏叶;治衄血(鼻出血)、齿衄,可配伍生地黄、茜草;治崩漏(功能性子宫出血),可配伍仙鹤草、艾叶炭,收敛止血兼能凉血。
- 清热解毒:用于热毒疮疡、咽喉肿痛、蛇虫咬伤等,如治痈肿疔毒,鲜品捣烂外敷;治咽喉肿痛,可配伍金银花、连翘煎服;治毒蛇咬伤,可配伍半边莲、七叶一枝花内服并外敷。
- 消肿止痛:用于跌打损伤、瘀血肿痛、风湿痹痛,如治外伤肿痛,鲜品捣烂外敷;治风湿关节痛,可配伍威灵仙、独活煎服,或泡酒外擦。
- 止咳化痰:用于肺热咳嗽、痰黄黏稠,可配伍桑白皮、浙贝母、黄芩等清肺化痰药,增强止咳效果。
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
主要化学成分
血苋的活性成分丰富,现代分离鉴定出多种类型化合物,是其药理作用的基础。
成分类别 | 代表化合物 | 含量范围(以干燥品计) | 主要生物活性 |
---|---|---|---|
甜菜红素类 | 甜菜苷、前甜菜苷、异甜菜苷 | 5%-2.0% | 着色、抗氧化、抗炎 |
黄酮类 | 槲皮素、山奈酚、芦丁 | 1%-0.3% | 抗氧化、抗炎、止血 |
三萜类 | 齐墩果酸、熊果酸、白桦脂酸 | 05%-0.1% | 抗炎、抗肿瘤、保肝 |
甾体类 | β-谷甾醇、豆甾醇 | 02%-0.05% | 调节血脂、抗炎 |
有机酸与多糖 | 绿原酸、咖啡酸、多糖(IHP-1) | 多糖1%-3% | 免疫调节、抗氧化、止血 |
甜菜红素是血苋呈现紫红色特征的主要成分,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;黄酮类和三萜类化合物则是其抗炎、抗作用的关键物质基础。
药理作用
- 止血作用:血苋提取物能缩短凝血时间、促进血小板聚集,其止血机制可能与增加纤维蛋白原含量、激活凝血因子有关,动物实验显示,血苋水煎液对小鼠断尾出血时间有显著缩短作用,效果与云南白药相近。
- 抗炎作用:甜菜红素和黄酮类成分能抑制炎症介质(如PGE2、TNF-α、IL-6)的释放,减轻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和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,具有显著的急性抗炎作用。
- 抗氧化作用:血苋多糖和甜菜红素能有效清除DPPH自由基、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,提高机体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、过氧化氢酶(CAT)活性,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,对氧化应激相关疾病(如动脉粥样硬化、衰老)有保护作用。
- 抗肿瘤作用:体外实验表明,血苋三萜类成分(如齐墩果酸)对肝癌HepG2、肺癌A549等肿瘤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,通过诱导细胞凋亡、阻滞细胞周期(G1期或G2/M期)发挥抗肿瘤活性,且对正常细胞毒性较低。
- 免疫调节作用:血苋多糖(IHP-1)可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,增加溶血素抗体生成,提高T淋巴细胞转化率,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功能,适用于免疫功能低下者。
临床应用与用法用量
临床应用
- 出血性疾病: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、胃溃疡出血、肺结核咯血等,单用血苋30g煎服,或配伍仙鹤草15g、三七10g(研末冲服),止血效果显著。
- 感染性疾病:用于上呼吸道感染、扁桃体炎、咽喉肿痛,可配伍金银花12g、连翘10g、牛蒡子10g,煎服;或用鲜品捣烂取汁,含服咽喉部。
- 外伤与皮肤病:用于跌打损伤、软组织挫伤、痈肿疮疡、湿疹、皮炎等,鲜品捣烂外敷,或干品研末用麻油调敷;治湿疹,可配伍黄柏、苦参各10g,煎液外洗。
- 慢性病辅助治疗:用于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并发症,取血苋15g、山楂10g、决明子10g,煎服,辅助调节血脂、血压,改善微循环。
用法用量
- 内服:煎汤,10-15g,鲜品可用30-60g;或研末吞服,每次3-5g。
- 外用:适量,鲜品捣烂敷患处;或干品研末撒、调敷。
使用注意
- 血苋性微寒,脾胃虚寒者(如腹痛、腹泻、食欲不振)慎用,或配伍生姜、大枣以中和药性。
- 孕妇及月经期女性慎用,因其有活血作用,可能引起流产或月经量增多。
- 对苋科植物过敏者禁用,过敏体质者应先做皮肤试验。
- 不宜与藜芦同用(中药“十八反”禁忌),以免降低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。
相关问答FAQs
问题1:血苋和红背菜是同一种植物吗?功效有何区别?
答:血苋和红背菜并非同一种植物,二者科属、功效均有差异,血苋为苋科血苋属植物(Iresine herbstii),叶片背面紫红色,以凉血止血、清热解毒为主要功效,常用于出血症、疮疡肿毒;红背菜为菊科三七草属植物(Gynura bicolor),叶片背面也呈紫红色,但功效侧重于活血化瘀、补虚止咳,常用于产后瘀血腹痛、肺虚咳嗽、贫血等,二者虽外形相似,但科属不同,活性成分与临床应用需加以区分。
问题2:血苋红色素可以作为食品着色剂使用吗?安全性如何?
答:血苋红色素(主要成分为甜菜苷)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天然着色剂,已被列入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》(GB 2760),可用于果汁饮料、糕点、糖果、冷冻饮品等食品中,赋予产品红至紫红色泽,与合成着色剂(如苋菜红、柠檬黄)相比,血苋红色素具有色泽鲜艳、性质稳定(耐热、耐光性较好)、来源天然、不易引起过敏等优点,且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,研究显示,在规定使用剂量内,血苋红色素无急性毒性、致突变性,安全性较高,是合成着色剂的理想替代品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