鸡肠草是传统中医药中常用的一味中草药,其应用历史悠久,在多部中医典籍中均有记载,从植物学分类来看,“鸡肠草”并非单一物种的专属名称,而是民间对多种形态细弱、茎蔓如鸡肠的草本植物的统称,常见的包括石竹科繁缕属植物(如繁缕、牛繁缕)、酢浆科植物(如黄花酢浆草)等,其中以石竹科繁缕(Stellaria media)最为常用,其全草可入药,具有明确的药用价值。
植物形态与来源
鸡肠草(以繁缕为例)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,植株高10-30cm,茎细弱,平铺或斜生,多分枝,节处略膨大,断面中空,形似鸡肠,故得此名,叶对生,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先端尖,基部近心形,全缘;花小,白色,花瓣5片,深2裂;蒴果卵形,成熟时顶端6齿裂,多生于田野、路旁、农田及庭院阴湿处,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,夏秋季采收,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。
中医理论与药用价值
中医认为,鸡肠草性平,味甘、酸,归肝、胃、大肠经,具有清热解毒、活血消肿、利尿通淋、健脾和胃等功效,其临床应用广泛,具体如下:
清热解毒,疗疮消肿
鸡肠草苦泄清解,能清解热毒,常用于治疗热毒所致的咽喉肿痛、口舌生疮、痈肿疮疡、蛇虫咬伤等,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其“主丹毒,或痛或不痛,如火灼人”,可用鲜品捣烂外敷,或煎汤内服,配合金银花、连翘等清热药增强疗效。
利尿通淋,利湿退黄
其性通利,能清热利水,用于湿热淋证,如小便短赤、尿频尿急、尿痛,常与车前子、滑石、扁蓄等配伍;若治湿热黄疸,身目发黄,可与茵陈、栀子、黄柏同用,以清利肝胆湿热。
活血消肿,止痛止血
鸡肠草能活血化瘀,消肿止痛,用于跌打损伤、瘀血肿痛、产后瘀阻腹痛等,可单味捣烂外敷,或煎黄酒内服;其性酸涩,尚能收敛止血,用于外伤出血、便血、崩漏等,研末外敷或煎服均可。
健脾和胃,消食化积
味甘能补,性平不燥,能健脾开胃,用于小儿疳积、消化不良、食欲不振,可与鸡内金、山楂、神曲等健脾消食药同用,或单味煮水服。
现代药理研究
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,鸡肠草(繁缕)含有黄酮类、皂苷类、生物碱、挥发油、多糖等成分,具有多种生物活性:
- 抗炎作用:黄酮类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,缓解红肿热痛;
- 抗菌作用: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、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,可用于感染性疾病;
- 利尿作用:其钾盐含量较高,能促进钠离子排出,发挥利尿效果;
- 抗氧化作用:多糖和黄酮类物质可清除自由基,延缓衰老;
- 调节免疫: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,提高机体免疫力。
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
- 用法:内服煎汤,10-30g(鲜品30-60g);或捣汁、研末,外用:适量,捣敷、研末调敷或煎水洗。
- 注意事项:
- 脾胃虚寒者慎用,因其性偏寒凉,过量易致腹泻;
- 孕妇忌用,其活血作用可能增加流产风险;
- 不可过量久服,以免损伤脾胃阳气;
- 使用前需准确鉴别植物种类,避免误采有毒相似品(如泽漆,大戟科植物,有毒)。
鸡肠草药用信息简表
项目 | |
---|---|
别名 | 鹅肠草、鹅儿肠、五爪龙、狗儿筋(不同地区别名差异) |
植物来源 | 石竹科繁缕属植物繁缕(Stellaria media)的全草 |
性味归经 | 性平,味甘、酸;归肝、胃、大肠经 |
功效 | 清热解毒、活血消肿、利尿通淋、健脾和胃 |
主治病症 | 咽喉肿痛、痈肿疮疡、淋证、黄疸、跌打损伤、小儿疳积、外伤出血等 |
用法用量 | 内服:煎汤10-30g(鲜品30-60g);外用:捣敷或煎水洗 |
注意事项 | 脾胃虚寒者慎用,孕妇忌用,避免过量久服,需鉴别相似有毒植物 |
相关问答FAQs
问题1:鸡肠草和鹅肠草是同一种植物吗?
解答:在民间草药应用中,“鸡肠草”和“鹅肠草”常被混用,两者实为同一种植物,即石竹科繁缕(Stellaria media),因其茎细弱、中空、形似鸡或鹅的肠道而得名,属于同物异名现象,但需注意,部分地区可能将其他形态相似的植物(如酢浆科黄花酢浆草)也称为“鹅肠草”,需通过植物特征(如茎是否中空、花色、叶形)准确鉴别。
问题2:采摘鸡肠草时如何避免误采有毒植物?
解答:避免误采的关键是掌握鸡肠草(繁缕)的典型特征:①茎细弱、平铺或斜生,多分枝,节处膨大,断面中空;②叶对生,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基部近心形,全缘;③花小,白色,花瓣5片深2裂,如“十”字;④果实为蒴果,成熟时顶端6齿裂,需避开与有毒植物的相似环境,如避免在工业区、路边污染严重处采摘,优先选择田间、无污染的荒地;若不确定,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或植物分类专家,切勿自行采摘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