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山虎为民间常用的中药材名称,因其名称形象,常被误认为动物类药材,实则为植物来源的药材,不同地区对“穿山虎”的基源存在差异,部分地区将萝藦科植物杠柳(Periploca sepium Bunge)的根皮称为“穿山虎”,商品名“香加皮”;也有将五加科植物常春藤(Hedera helix L.)的茎叶称为“穿山虎”,本文以《中国药典》收载的萝藦科杠柳根皮(香加皮)为主要对象,结合其植物形态、药材性状及图片特征,详细介绍相关内容,同时提醒注意基源差异,避免混淆。
杠柳为多年生缠绕木质藤本,植物形态具有鲜明特征,其各部位形态特征可通过表格清晰呈现:
部位 | 形态特征 |
---|---|
根 | 主根圆柱形,直径1-3cm,外皮灰棕色或黄棕色,有纵向裂纹及横长皮孔,易剥落;栓皮内部淡黄白色,质韧,不易折断。 |
茎 | 缠绕茎,长可达数米,直径0.5-1.5cm,灰褐色,具纵向细纹,嫩枝被短柔毛,老枝无毛,皮孔横生,突起呈点状。 |
叶 | 对生,革质,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3-10cm,宽1-5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全缘,叶面深绿色,叶背淡绿色,侧脉4-6对,在叶缘网结;叶柄长0.3-1cm,被短柔毛。 |
花 | 聚伞花序腋生,通常有花3-7朵;花萼5深裂,裂片卵形,被柔毛;花冠紫红色,辐状,5裂,裂片长圆形,副花冠环状,着生于花冠筒中部,顶端5浅裂;雄蕊5,花丝分离,被柔毛;花盘环状,肉质。 |
果实与种子 | 蓇葖果双生,圆柱状,长7-12cm,直径1-1.5cm,成熟时沿腹缝线开裂,内含多数种子;种子长圆形,长约5mm,顶端具白色种毛,长约2cm。 |
植物形态特征是穿山虎(杠柳)原植物识别的关键,也是药材来源的依据,在野外或图片中,可通过其缠绕茎、对生披针形叶、紫红色花及双生蓇葖果等特征进行初步判断。
穿山虎的药用部位主要为根皮(香加皮),其药材性状具有鲜明的图片识别特征,药材多呈卷筒状、槽状或片状,长短不一,厚0.2-0.4cm,外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,表面粗糙,具不规则的纵向裂纹及横向皮孔,栓皮常呈片状脱落,露出淡黄白色的皮层;内表面淡黄棕色或淡黄白色,平滑,有细纵纹,可见纵向纹理,质脆,易折断,断面不整齐,颗粒状,外层(栓皮)与内层(皮层)分离明显,气特异,味苦而有刺激性,在药材图片中,可通过外表面灰棕色栓皮、纵向裂纹、内表面细纵纹及苦味等特征进行鉴别,需注意与五加科植物香加皮(五加科细柱五加的根皮)区分,后者外表面灰褐色,栓皮较薄,无特异香气,味微辛、苦。
从性味归经来看,穿山虎(杠柳根皮)性温,味辛、苦;归肝、肾、经经,具有祛风湿、强筋骨、利水消肿的功效,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、腰膝酸软、心悸气短、下肢浮肿等症,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其含杠柳毒苷、杠柳苷等多种强心苷,以及4-甲氧基水杨醛等成分,具有强心、抗炎、镇痛、利尿等作用,但同时也提示其具有一定的毒性,需严格控制用量。
用法用量方面,穿山虎(香加皮)内服煎汤,常用量为3-6g,或入丸、散、浸酒,外用适量,研末调敷或捣敷,需注意,该药材有毒,不宜过量或久服,中毒后可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心律失常、呼吸困难等症状,严重时可导致死亡,因此必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,孕妇及阴虚阳亢者禁用。
在药材图片识别中,还需注意常见伪品混淆,如部分地区将五加科植物红毛五加(Acanthopanax giraldii Harms)的茎皮当作穿山虎使用,其区别在于红毛五加茎皮外表面红棕色或紫红色,具细密刺毛和皮孔,断面纤维性强,无特异香气,味微涩,香加皮(杠柳根皮)与五加科“五加皮”功效相似,但五加皮性平,味辛、微苦,归肝、肾经,无毒性,二者不可混用。
相关问答FAQs:
问:穿山虎和香加皮是同一种药材吗?
答:穿山虎是民间习用名称,部分地区将萝藦科植物杠柳的根皮(商品名“香加皮”)称为“穿山虎”,因此二者在部分地区可视为同一种药材,但需注意,“穿山虎”在不同地区也可能指代其他植物(如五加科常春藤等),而“香加皮”为《中国药典》收载的规范名称,特指杠柳根皮,使用时应以基源和药典标准为准,避免混淆。
问:穿山虎有毒吗?使用时要注意什么?
答:穿山虎(杠柳根皮,香加皮)含有杠柳毒苷等有毒成分,具有一定毒性,过量服用可中毒,表现为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心律失常、呼吸困难等,严重时可危及生命,使用时需注意:①严格遵医嘱用量,内服煎汤不超过6g;②阴虚阳亢、孕妇及心脏病患者禁用;③不宜长期或大剂量服用;④用药期间若出现不适,应立即停药并就医;⑤避免与强心苷类药物(如地高辛)同用,以免增加毒性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