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,具有温煦脏腑、推动气血运行、促进生殖发育等功能,当肾阳亏虚时,常出现畏寒肢冷、腰膝酸软冷痛、精神萎靡、性功能减退、夜尿频多、下肢水肿等症状,中医调理肾阳虚常选用温补不燥、补而不峻的中草药,以下为常用补肾阳中草药的详细介绍,包括其性味归经、功效、适用症状及用法用量。
补肾阳中草药详解
-
鹿茸
性味归经:甘、咸,温;归肾、肝经。
功效:补肾阳、益精血、强筋骨、调冲任。
适用症状:肾阳虚衰导致的阳痿遗精、宫冷不孕、畏寒肢冷、腰膝冷痛、小儿发育迟缓、骨软行迟。
用法用量:1~3g,研末吞服;或入丸散;亦可泡酒。
注意事项:阴虚阳亢、血分有热者忌用,服用期间忌生冷萝卜。 -
淫羊藿
性味归经:辛、甘,温;归肾、肝经。
功效:补肾阳、强筋骨、祛风湿。
适用症状:肾阳虚引起的阳痿遗精、筋骨痿软、风湿痹痛、更年期综合征。
用法用量:3~10g,煎服;或浸酒、熬膏。
注意事项:阴虚火旺者慎用,过量可能出现口干、便秘等反应。 -
巴戟天
性味归经:辛、甘,微温;归肾、肝经。
功效:补肾阳、强筋骨、祛风湿。
适用症状:肾阳虚导致的阳痿早泄、宫冷不孕、腰膝酸软、风湿腰痛。
用法用量:6~10g,煎服;或酒制后增强温肾作用。
注意事项:阴虚火旺及有湿热者忌用。 -
肉苁蓉
性味归经:甘、咸,温;归肾、大肠经。
功效:补肾阳、益精血、润肠通便。
适用症状:肾阳虚衰导致的阳痿不孕、腰膝冷痛、筋骨无力、肠燥便秘(尤其适用于老年虚性便秘)。
用法用量:6~10g,煎服;单用熬膏或浸酒。
注意事项:腹泻及阴虚火旺者忌用,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腹胀。 -
杜仲
性味归经:甘,温;归肝、肾经。
功效:补肝肾、强筋骨、安胎。
适用症状:肾阳虚引起的腰膝酸痛、筋骨无力、胎动不安、高血压(属肝肾亏虚型)。
用法用量:6~10g,煎服;炒用可破坏其胶质,利于有效成分溶出。
注意事项:阴虚火旺者慎用。 -
续断
性味归经:苦、辛,微温;归肝、肾经。
功效:补肝肾、强筋骨、续折伤、止崩漏。
适用症状:肾阳虚导致的腰膝酸软、遗精、崩漏、跌打损伤、骨折筋伤。
用法用量:9~15g,煎服;或酒制后增强活血续骨作用。
注意事项:风湿热痹者忌用。 -
菟丝子
性味归经:辛、甘,平;归肾、肝、脾经。
功效:补肾固精、养肝明目、止泻、安胎。
适用症状:肾阳虚引起的阳痿遗精、尿频遗尿、腰膝酸软、脾虚泄泻、胎动不安。
用法用量:6~12g,煎服;或制丸、散。
注意事项:阴虚火旺、大便燥结者忌用。 -
补骨脂
性味归经:辛、苦,温;归肾、脾经。
功效:补肾壮阳、固精缩尿、温脾止泻。
适用症状:肾阳虚导致的阳痿遗精、尿频遗尿、腰膝冷痛、脾肾阳虚的五更泄泻。
用法用量:6~10g,煎服;盐制可引药入肾,增强补肾作用。
注意事项:阴虚火旺及大便秘结者忌用。 -
益智仁
性味归经:辛,温;归脾、肾经。
功效:暖肾固精缩尿、温脾开胃摄唾。
适用症状:肾阳虚导致的遗精滑精、尿频遗尿、脾虚多涎、腹痛泄泻。
用法用量:3~10g,煎服;或炒用。
注意事项:阴虚火旺及因热引起的遗尿、遗精者忌用。 -
锁阳
性味归经:甘,温;归肝、肾、大肠经。
功效:补肾阳、益精血、润肠通便。
适用症状:肾阳虚导致的阳痿遗精、腰膝痿软、肠燥便秘(尤其适用于阳虚津亏者)。
用法用量:10~15g,煎服;或入丸散。
注意事项:阴虚火旺及脾虚泄泻者忌用。
补肾阳中草药核心信息表
名称 | 性味归经 | 核心功效 | 适用症状 | 用法用量 | 注意事项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鹿茸 | 甘咸温,归肾肝 | 补肾阳、益精血 | 阳痿遗精、宫冷不孕、小儿发育迟缓 | 1~3g,研末吞服 | 阴虚阳亢、血热者忌用 |
淫羊藿 | 辛甘温,归肾肝 | 补肾阳、强筋骨、祛风湿 | 阳痿遗精、风湿痹痛、更年期综合征 | 3~10g,煎服 | 阴虚火旺者慎用 |
肉苁蓉 | 甘咸温,归肾大肠 | 补肾阳、益精血、润肠通便 | 腰膝冷痛、筋骨无力、肠燥便秘 | 6~10g,煎服 | 腹泻、阴虚火旺者忌用 |
菟丝子 | 辛甘平,归肾肝脾 | 补肾固精、养肝明目 | 遗精尿频、脾虚泄泻、胎动不安 | 6~12g,煎服 | 阴虚火旺、便结者忌用 |
相关问答FAQs
问:肾阳虚和肾阴虚有什么区别?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肾阳虚?
答:肾阳虚与肾阴虚均为肾的虚证,但症状表现相反,肾阳虚是阳气不足,温煦功能减弱,以“寒”为主要特征,常见畏寒肢冷、腰膝冷痛、精神萎靡、性欲减退、夜尿清长、舌淡胖苔白滑等;肾阴虚是阴液亏少,滋润功能不足,以“热”为主要特征,常见潮热盗汗、五心烦热、口干咽燥、腰膝酸软、舌红少苔等,判断是否肾阳虚需结合整体症状,若以畏寒、冷痛、乏力为主,且喜热怕冷,多属肾阳虚。
问:长期服用补肾阳中草药需要注意什么?
答:长期服用补肾阳中草药需注意以下几点:①辨证论治,避免盲目进补,如肾阴虚者误用温阳药会加重“热象”;②中病即止,不宜长期过量服用,以免导致“上火”(如口干、便秘、血压升高等);③注意配伍,如阴虚阳亢者需配伍滋阴药(如熟地、山茱萸)以“阴中求阳”;④观察身体反应,若出现不适需立即停用并咨询医师;⑤特殊人群(孕妇、儿童、高血压及慢性病患者)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,避免自行用药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