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断,又名续断、川续断,为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(Dipsacus asper Wall. ex Henry)的干燥根,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之一,药用历史悠久,首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被列为上品,因其能“续折伤、补不足、益气力、耐寒暑”而得名,主产于湖北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地,其中湖北巴东、四川乐山等地所产者品质最佳,习称“川断”,为道地药材,川断味苦、辛,性微温,归肝、肾经,具有补肝肾、强筋骨、续折伤、止崩漏、安胎等功效,临床常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、风湿痹痛,跌打损伤、筋骨折伤,以及崩漏下血、胎动不安等症,是中医骨伤科、妇科的常用药材。
来源与植物形态
川断原植物为多年生草本,高50-100cm,主根圆柱形,黄褐色,稍肉质,具数条条根,茎直立,中空,有6-8条棱,棱上疏生下弯的粗刺,基生叶簇生,叶片琴状羽裂或羽状深裂,边缘有粗锯齿,两面被白毛或刺毛;茎生叶对生,叶片与基生叶相似,但叶基楔形,头状花序球形或倒卵形,总苞片数轮,披针形或线形,被白色柔毛;花冠白色或淡黄色,基部漏斗状,上部4裂,雄蕊4枚,子房下位,瘦果长倒卵形,淡褐色,被毛,花期7-9月,果期9-11月,药用部位为秋季采挖的干燥根,除去根头及须根,用微火烘至半干,堆置“发汗”至内部变绿色,再晒干。
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
川断性微温,味苦、辛,归肝、肾经,其“温而不燥,补而不滞”,既能补肝肾、强筋骨,又能通血脉、续折伤,还可止血安胎,临床应用广泛。
- 补肝肾、强筋骨:适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、筋骨无力、步履艰难,常与杜仲、牛膝、熟地黄等配伍,如《景岳全书》中的“续断丹”(川断、杜仲、菟丝子、鹿茸等),可增强补肝肾、强腰膝之效。
- 续折伤、通血脉:用于跌打损伤、筋骨折断、瘀血肿痛,能促进骨折愈合,缓解疼痛,常与自然铜、骨碎补、土鳖虫等活血续伤药同用,如《伤科大成》中的“接骨紫金丹”(川断、自然铜、当归、土鳖虫等)。
- 止崩漏、调经安胎:治肝肾亏虚、冲任不固所致的崩漏下血、月经过多、胎动不安,常与阿胶、艾叶、桑寄生等配伍,如《金匮要略》中的“胶艾汤”(川断、阿胶、艾叶、当归等),可养血止血、安胎固经。
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
现代研究表明,川断的化学成分复杂,主要含三萜皂苷、生物碱、挥发油、黄酮类、环烯醚萜苷及微量元素等,其药理作用与活性成分密切相关。
成分类别 | 代表性成分 | 主要药理作用 |
---|---|---|
三萜皂苷 | 川续断皂苷Ⅵ、川续断皂苷乙 | 促进成骨细胞增殖,抑制破骨细胞活性,抗骨质疏松;抗炎、镇痛,缓解风湿痹痛;促进骨折局部血肿机化和骨痂形成 |
生物碱 | 川续断碱、续断宁碱 | 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,缓解宫缩,有安胎作用;抗氧化,清除自由基 |
挥发油 | α-蒎烯、β-蒎烯、柠檬烯 | 抗菌、抗病毒,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等;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消肿止痛 |
黄酮类 | 木犀草素、槲皮素 | 抗氧化、抗衰老,保护血管内皮;调节免疫功能,增强机体抵抗力 |
环烯醚萜苷 | 桃叶珊瑚苷、马钱子苷 | 抗炎、利尿,保护肾脏;促进软骨细胞修复,缓解骨关节疾病 |
川断还具有促进组织修复、改善微循环、增强免疫力等作用,为其在骨伤科、妇科及老年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。
炮制方法与临床应用差异
川断的炮制方法不同,其药效侧重点也有差异,临床需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炮制品。
- 生川断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厚片,干燥,生品偏于补肝肾、强筋骨,多用于肝肾不足的腰膝酸软、风湿痹痛,以及跌打损伤的早期瘀肿。
- 酒川断:取川断片,用黄酒拌匀,闷润至酒吸尽,文火炒至微带焦斑,取出放凉,每100kg川断片用黄酒10kg,酒制能增强活血通络、续折伤之效,常用于筋骨折伤、瘀血肿痛,或风寒湿痹的关节拘挛。
- 盐川断:取川断片,用盐水拌匀,闷润至盐水吸尽,文火炒至微干,取出放凉,每100kg川断片用食盐2kg,盐制引药入肾,增强补肝肾、强腰膝之功,多用于肾虚腰痛、筋骨痿软、胎动不安等症。
鉴别方法与真伪鉴别
川断的鉴别需结合性状、显微及理化特征,以确保药材质量,避免伪品混用。
- 性状鉴别:川断根呈圆柱形,略扁,长5-15cm,直径0.5-2cm,表面灰褐色或暗褐色,有扭曲的纵皱纹及横裂的皮孔,少数有细长的侧根,质软,易折断,断面不平坦,皮部墨绿色或棕色,木部黄褐色,呈放射状排列,形成层明显,气微香,味苦、微甜而后涩。
- 显微鉴别:横切面可见木栓细胞为数列,皮层窄,散有分泌腔;韧皮部宽广,外侧有裂隙,分泌腔类圆形,直径30-60μm;形成层成环;木质部导管单个或2-3个相聚,呈放射状排列;木纤维发达,壁木化,粉末黄棕色,可见网纹、具缘纹孔导管,木纤维长梭形,壁厚,非木化或微木化,分泌腔碎片,含黄棕色分泌物。
- 伪品鉴别:市场上常见菊科植物川木香的根冒充川断,其根呈圆柱形,有纵沟及侧根痕,断面可见“朱砂点”(油室),无川断的放射状纹理,气香特异,味苦,味辛而苦,与川断的苦、微甜味不同,需注意区分。
使用注意与禁忌
川断虽为补益之品,但使用时需注意辨证论治,避免不良反应。
- 禁忌人群:阴虚火旺者慎用,因其性温,易助火伤阴;实热证及湿热腰痛者不宜单用,以免加重热象;孕妇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,尤其有出血倾向者应慎用。
- 配伍禁忌:不宜与藜芦同用,属中药“十八反”禁忌。
- 用量用法:内服煎汤,常用量9-15g;或入丸、散,外用适量,研末调敷,酒川断多用于跌打损伤,盐川断多用于肾虚腰痛。
相关问答FAQs
Q1:川断和续断是同一种药材吗?
A1:在古代本草中,“续断”为川续断、湖北续断等多种续断属植物的统称,但现代《中国药典》以“川续断”为正品,即川续断(Dipsacus asper Wall. ex Henry)的干燥根,习称“川断”,部分地区仍有使用其他续断属植物(如湖北续断、滇续断)作为续断,但药效与川断有差异,临床应以药典收载的川续断为准,确保疗效与安全。
Q2:川断可以长期服用吗?长期服用会有副作用吗?
A2:川断作为补肝肾的药材,短期服用(2-4周)安全性较高,但长期服用需根据体质辨证,阴虚火旺者长期服用可能引起口干、咽痛、便秘等“上火”症状;部分患者可能对川断中的皂苷成分过敏,出现皮疹、瘙痒等反应,建议在医师指导下服用,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3个月,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身体反应,如有不适及时停药并就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