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,在国家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、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,中药材种植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,作为中医药产业链的源头,药材种植的规模、质量与布局直接影响着整个行业的稳定发展,这一年,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持续扩大,品种结构不断优化,但同时也面临市场波动、标准化程度不足等问题,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态势。
从种植规模与区域分布来看,2017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5000万亩,较2016年增长约8%,其中大宗常用药材种植面积占比超60%,受地域气候和传统种植习惯影响,中药材种植呈现明显的集群化特征,东北地区以人参、黄芪、五味子为主,吉林、辽宁两省人参种植面积占全国的70%以上;甘肃、宁夏、青海西北产区集中当归、党参、枸杞、甘草等品种,甘肃定西当归种植面积达100万亩,被誉为“中国当归之乡”;云南、广西西南地区则侧重三七、重楼、石斛等特色药材,云南文山三七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;安徽、河南、湖北等华中产区以芍药、桔梗、丹参等大宗品种为主,安徽亳州作为“药都”,周边芍药种植面积超过50万亩,这种“一县一品”或“几县一品”的布局模式,推动了产区规模化发展,但也加剧了局部区域的品种同质化竞争。
市场行情与价格波动是2017年药材种植的显著特征,受供需关系、气候影响及库存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,主要药材价格呈现“涨跌互现”的分化态势,据行业数据显示,当归因2016年主产区甘肃遭遇旱灾,产量减少约20%,2017年市场价格从2016年的80元/公斤上涨至120元/公斤,涨幅达50%;而党参因前几年价格高企刺激种植面积扩大,2017年市场库存充足,价格从60元/公斤跌至40元/公斤,跌幅达33%,枸杞受宁夏产区扩种影响,价格稳定在45元/公斤左右;三七则因前几年高价后产能过剩,价格从350元/公斤回落至180元/公斤,种植户收益明显缩水,这种价格波动导致部分中小种植户跟风种植、盲目扩种的现象依然存在,增加了市场风险。
政策支持与产业升级成为推动2017年药材种植质量提升的重要动力,国家层面,《中医药法》正式实施,明确提出“支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,严格管理农业投入品使用”,为中药材质量标准提供了法律保障,农业农村部推进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,在贫困地区建立100个中药材种植示范县,推广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引导种植户对接市场,地方政府也积极出台扶持政策,如甘肃省对当归、黄芪等道地药材给予每亩500元补贴,推动GAP(良好农业规范)认证基地建设;云南省对三七种植提供技术培训,推广林下种植模式,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药材品质,中药材溯源体系建设逐步推进,部分产区开始试点“二维码溯源”,从种植、加工到销售全程可追溯,提升了市场对药材质量的信任度。
尽管发展迅速,2017年药材种植仍面临诸多问题,一是标准化程度低,散户种植占比超60%,多数种植户缺乏科学种植知识,盲目使用化肥农药,导致药材农残超标、有效成分含量不稳定,影响药材质量;二是产业链不完善,产区多以原材料销售为主,深加工能力不足,中药材附加值低,如安徽亳州周边产地的芍药,70%以鲜货直接出售,加工成饮片的不足30%;三是市场信息不对称,种植户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有限,常因价格滞后导致“药贱伤农”或“药贵伤民”的周期性波动;四是自然灾害影响大,如2017年夏季南方洪涝灾害导致湖南、江西产区半夏、黄精等药材减产15%-20%,加剧了市场供需矛盾。
为更直观展示2017年主要大宗药材的种植情况,以下表格列举了部分品种的关键数据:
品种 | 主产区 | 种植面积(万亩) | 产量(万吨) | 2017年价格(元/公斤) | 同比涨跌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当归 | 甘肃定西 | 100 | 25 | 120 | +50% |
党参 | 甘肃陇西 | 80 | 32 | 40 | -33% |
黄芪 | 内蒙古赤峰 | 150 | 45 | 35 | +10% |
枸杞 | 宁夏中宁 | 50 | 12 | 45 | 持平 |
三七 | 云南文山 | 30 | 6 | 180 | -49% |
芍药 | 安徽亳州 | 50 | 60 | 15 | -20% |
针对2017年药材种植中的常见问题,以下提供两个相关问答:
Q1:2017年中药材种植面临的主要风险有哪些?
A1:2017年中药材种植风险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:一是市场风险,价格波动大,如当归、三七等品种价格涨跌超30%,种植收益不稳定;自然风险,干旱、洪涝等极端天气导致减产,如甘肃旱灾影响当归产量;技术风险,散户种植缺乏科学管理,易发生病虫害及农残超标问题;政策风险,部分产区补贴政策调整,短期内可能影响种植积极性。
Q2:如何应对中药材种植中的市场波动问题?
A2:应对市场波动需多措并举:一是加强市场调研,通过农业农村部、中药材专业市场等渠道获取供需信息,避免盲目跟风种植;二是推广订单农业,与药企、合作社签订收购协议,锁定销售渠道和价格;三是调整种植结构,结合地方特色发展道地药材或高附加值品种,如林下三七、有机黄芪等;四是推动产业联合,通过“企业+基地+农户”模式,统一提供种苗、技术、销售服务,降低个体种植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