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银花,又名忍冬、双花、银花藤,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,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清热解毒类中草药,其应用历史悠久,药效确切,被誉为“清热解毒第一花”,不仅在国内广泛使用,还逐渐走向国际市场,成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。
历史渊源与文化意义
金银花的药用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,最早的药物典籍《神农本草经》中虽未直接记载“金银花”,但其同属植物忍冬的藤叶(忍冬藤)已被列为上品,记载其“主寒热身肿”,至唐代,《本草拾遗》明确提到忍冬“主治热毒、血痢”,其花蕾的药用价值逐渐被重视,明代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详细描述了金银花的形态与功效:“忍冬,茎叶及花,功用皆同,昔人称其长年益寿,可长饮之。”清代《本草纲目拾遗》则称其“能治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、疥癣、杨梅、诸恶疮,散热解毒”,进一步确立了其清热解毒的核心地位。
在民间,金银花还承载着文化寓意,因其花色初开为银白,后转金黄,寓意“金银满堂”,常被作为吉祥之物;夏季采摘金银花煎水饮用,亦是民间“清热解暑”的传统习俗,体现了中医药“药食同源”的理念。
植物特性与产地分布
金银花为多年生半常绿缠绕木质藤本,植物形态具有鲜明特征:老枝棕褐色,幼枝绿色,密生柔毛;叶对生,卵形至长卵形,全缘,叶缘有柔毛;花成对腋生,花梗细长;花蕾呈棒状,上部膨大,下部渐尖,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,密被短柔毛;开放后花冠唇形,初开时白色,后变黄色,故称“金银花”。
金银花适应性强,我国南北多地均有栽培,但以河南封丘、山东平邑、河北巨鹿等地最为著名,其中河南封丘被誉为“中国金银花之乡”,其产金银花以“色白、质厚、味浓”著称,为道地药材,野生金银花多生于山坡灌丛、疏林或河岸湿地,分布于辽宁、华北、华中、西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
金银花的功效源于其复杂的化学成分,现代研究已从中分离出数百种化合物,主要包括以下几类,其药理作用也由此明确:
(一)主要化学成分(见表1)
成分类别 | 代表成分 | 含量范围 | 主要作用 |
---|---|---|---|
有机酸 | 绿原酸、异绿原酸 | 3%-5% | 抗菌、抗病毒、抗氧化、解热 |
黄酮类 | 木犀草苷、木犀草素 | 1%-0.3% | 抗炎、抗过敏、免疫调节 |
挥发油 | 芳樟醇、双花醇 | 1%-0.3% | 抗炎、镇痛、驱虫 |
三萜类 | 乌索酸、齐墩果酸 | 05%-0.1% | 保肝、抗肿瘤、降血脂 |
无机元素 | 钙、铁、锌、硒 | 补充微量元素,增强免疫力 |
(二)核心药理作用
- 抗菌抗病毒:绿原酸和木犀草苷是金银花抗菌抗病毒的主要活性成分,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溶血性链球菌、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阳性及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;对流感病毒、疱疹病毒、冠状病毒(如SARS-CoV-2、H1N1等)也有抑制活性,其机制可能是破坏病毒包膜、抑制病毒复制。
- 抗炎解热:金银水提取物能抑制炎症因子(如TNF-α、IL-6)的释放,减轻炎症反应;对伤寒、副伤寒疫苗引起的发热有解热作用,适用于风热感冒、咽喉肿痛等症。
- 免疫调节:多糖类成分可激活巨噬细胞、淋巴细胞,提高机体免疫功能,增强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,尤其适合免疫力低下者或感染性疾病辅助治疗。
- 保肝利胆:乌索酸、齐墩果酸等三萜类成分能减轻肝损伤,降低转氨酶,促进肝细胞再生;同时促进胆汁分泌,具有利胆作用,对化学性肝损伤、酒精肝有保护作用。
- 抗氧化与抗衰老:绿原酸、木犀草素是强抗氧化剂,可清除自由基,抑制脂质过氧化,延缓细胞衰老,对心血管疾病、皮肤老化有预防作用。
临床应用与配伍
金银花性寒,味甘,归肺、心、胃经,功能清热解毒、疏散风热,临床应用广泛,可内服也可外用,常配伍其他药物增强疗效。
(一)常见病症应用
- 风热感冒与温病初起:症见发热、微恶风寒、咽喉肿痛、口渴、舌尖红等,常与连翘、薄荷、荆芥配伍,如经典方剂“银翘散”,用于风热表证及流行性感冒、急性扁桃体炎等。
- 咽喉肿痛与口舌生疮:单用金银花泡水含漱,或配伍牛蒡子、桔梗、甘草,增强清热解毒、利咽消肿之效,适用于急性咽炎、扁桃体炎、口腔溃疡。
- 痈肿疔疮与皮肤感染:内服配伍蒲公英、野菊花、紫花地丁,即“五味消毒饮”,用于疖肿、乳腺炎、丹毒等;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,或煎水清洗,可促进炎症消退。
- 肠道感染与腹泻:湿热泻痢、热毒血痢者,配伍黄连、黄芩、白头翁,增强清热燥湿、凉血解毒作用,适用于细菌性痢疾、肠炎。
- 肝热目赤与高血压: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肿痛、头痛眩晕,配伍菊花、桑叶、夏枯草,清肝明目、平肝潜阳,辅助治疗高血压、结膜炎。
(二)现代制剂应用
除传统汤剂外,金银花还被制成多种现代制剂,便于临床使用:
- 中成药:银翘片(清热解毒,疏风解表)、双黄连口服液(清热解毒,抗病毒)、金银花露(清热消暑,用于小儿痱毒、暑热烦渴)。
- 注射剂:双黄连粉针剂(用于病毒性肺炎、上呼吸道感染)、清开灵注射液(含金银花,清热解毒,醒脑开窍)。
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
(一)用法用量
- 内服:煎剂,常用量10-30g;泡茶饮,每次3-10g;入丸散,酌减用量。
- 外用:适量,捣敷、煎水洗或研末调敷。
- 特殊人群:儿童用量减半,孕妇、哺乳期妇女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
(二)使用禁忌
- 脾胃虚寒者慎用:金银花性寒,脾胃虚寒(如腹痛、腹泻、畏寒、食欲不振)者长期或大量服用可能加重症状。
- 不宜长期过量服用:过量可能导致脾胃功能紊乱、腹泻,或因寒凉损伤阳气。
- 过敏体质者注意:少数人服用后可能出现皮疹、瘙痒等过敏反应,需立即停用。
- 与药物相互作用:不宜与滋补性中药(如人参、熟地)同用,以免降低清热功效;正在服用抗凝药物(如华法林)者需谨慎,可能增加出血风险。
现代研究进展
近年来,对金银花的研究从传统经验转向现代药理、临床及产业化,取得多项突破:
- 抗病毒机制深入:研究发现,金银花中的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可抑制新冠病毒S蛋白与ACE2受体的结合,阻断病毒入侵;对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有抑制作用,为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方向。
- 质量标准提升:《中国药典》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(HPLC)测定绿原酸、木犀草苷含量,控制金银花质量,确保临床疗效。
- 产业化开发:除药用外,金银花被开发为保健品(如金银花茶、含片)、化妆品(如抗氧化面膜、爽肤水)、饲料添加剂(替代抗生素,促进动物生长),产业链不断延伸。
相关问答FAQs
Q1:金银花可以天天泡水喝吗?
A:不建议长期天天大量饮用金银花泡水,金银花性寒,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,导致腹痛、腹泻、食欲不振等,健康人群夏季偶尔饮用可清热解暑,但脾胃虚寒、体质虚弱者及孕妇、儿童应避免长期使用;若需长期服用(如慢性病患者),建议在医师指导下配伍其他药材(如生姜、大枣)以调和药性。
Q2:金银花和菊花一起泡有什么功效?适合哪些人群?
A:金银花与菊花均为清热类中药,搭配泡水可增强清热解毒、疏散风热之效,适合“风热感冒初起”(症见发热、咽喉肿痛、口干)、“肝火旺盛”(症见目赤肿痛、头痛、急躁易怒)及“夏季暑热烦渴”者,但两者均性寒,脾胃虚寒者不宜饮用;若体质偏寒,可加入2-3片生姜或少量红糖以中和寒性,风寒感冒(症见恶寒重、发热轻、无汗)者禁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