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背中草药有哪些独特功效与使用禁忌?

tjadmin
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
位置: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

白背中草药是指在植物学上以叶片背面具白色绒毛、白粉或灰白色斑纹为主要特征的一类传统药用植物,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,尤以岭南、西南等热带亚热带省份资源丰富,这类中草药多具清热利湿、解毒消肿、止咳平喘等功效,在民间应用历史悠久,部分品种已被《中国药典》等权威著作收载,本文将从基源特征、性味功效、临床应用、现代研究及使用注意等方面,系统介绍几种常见的白背中草药。

白背中草药

基源与形态特征

白背中草药涵盖多个科属植物,其共同特征为叶背具白色或灰白色绒毛、星状毛或白粉,这是植物适应干旱环境、减少水分蒸发的结构特征,以下是几种代表性品种的基源与形态:

  • 白背叶:为大戟科植物白背叶的叶或根,学名Mallotus apelta,灌木或小乔木,叶互生,叶片阔卵形或卵状矩圆形,长7-15cm,宽5-10cm,叶面绿色,叶密生星状绒毛,呈灰白色;叶柄密被柔毛,托叶线形,花序腋生,花单性,雌雄异株;蒴果近球形,密被软刺和星状毛。

  • 白背三七:为菊科植物白子菜的茎叶,学名Gynura divaricata,多年生草本,高30-60cm,茎直立,具纵棱,紫绿色,叶互生,叶片卵形或卵状矩圆形,长5-15cm,宽4-10cm,叶面深绿色,叶背密生白色绒毛,边缘具不规则波状齿或锯齿;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,花冠黄色。

  • 白背风:为芸香科植物九里香的叶或根,学名Murraya exotica(注:部分地区将“白背风”作为九里香的别名,其叶背灰绿色,具半透明油点),灌木或小乔木,奇数羽状复叶,小叶3-9片,小叶片倒卵形或菱形,长2-8cm,宽1-3cm,叶面深绿,叶背灰绿,具油点。

为便于区分,以下表格汇总主要白背中草药的基源与形态特征:

名称 科属 主要形态特征 药用部位
白背叶 大戟科 叶背密生灰白色星状绒毛,蒴果密被软刺和星状毛 叶、根
白背三七 菊科 叶背白色绒毛,头状花序黄色,茎具纵棱 茎叶
白背风(九里香) 芸香科 叶背灰绿色具半透明油点,奇数羽状复叶,花白色芳香 叶、根

性味归经与功效

白背中草药多性平或微寒,味苦、甘或辛,归肝、脾、肺经,核心功效为清热利湿、解毒消肿、止咳化痰,不同品种各有侧重。

  • 白背叶:性平,味微苦、涩,归肝、脾经。《岭南采药录》记载其“治痄腮,消热毒”,功可清热利湿、解毒消肿、收敛止血,主治湿热黄疸、泄泻、痢疾、瘰疬、痈肿疮毒、外伤出血等。

  • 白背三七:性凉,味甘、微苦,归肝、肺经。《云南中草药》载其“清热润肺,止咳化痰,散瘀消肿”,功可止咳平喘、散瘀消肿、清热解毒,主治支气管炎、肺炎、肺结核咯血、跌打损伤、疮疡肿毒、毒蛇咬伤等。

  • 白背风(九里香):性温,味辛、微苦,归肝、胃经。《本草纲目》言其“治肿毒,止疼痛”,功可活血散瘀、行气止痛、祛风除湿,主治风湿痹痛、胃痛、牙痛、跌打肿痛、皮肤湿疹等。

临床应用

白背中草药在临床应用中,既可单味使用,也可配伍其他药物,内服外治结合,疗效显著。

白背中草药

内服应用

  • 白背叶:治湿热黄疸,配茵陈、栀子、虎杖,以增强清热利湿退黄之效,方如“白背叶汤”;治脾虚泄泻,配党参、白术、茯苓,健脾渗湿,标本兼顾;治白带过多,配鸡冠花、白果、车前子,清热利湿止带。

  • 白背三七:治支气管炎、肺炎,配鱼腥草、金银花、桔梗,清热解毒、宣肺止咳,缓解咳嗽痰黄、气喘胸闷;治肺结核咯血,配白及、百合、阿胶,养阴止血、润肺止咳;治产后瘀血腹痛,配益母草、当归、川芎,活血化瘀、调经止痛。

  • 白背风:治风湿痹痛,配威灵仙、秦艽、独活,祛风除湿、通络止痛;治胃寒胃痛,配高良姜、香附、吴茱萸,温中散寒、理气止痛;治跌打肿痛,配乳香、没药、红花,活血散瘀、消肿止痛。

外用应用

  • 白背叶:鲜叶捣烂外敷,治痈肿疮毒、毒蛇咬伤,取其清热解毒之效;研末撒于患处,治外伤出血,收敛止血。

  • 白背三七:鲜叶捣烂外敷,治跌打损伤、疮疡肿毒,散瘀消肿止痛;煎水洗患处,治皮肤湿疹、皮炎,清热燥湿止痒。

  • 白背风:鲜叶捣烂外敷,治关节肿痛、跌打损伤,活血化瘀;煎水含漱,治牙痛、口腔溃疡,祛风止痛、消肿生肌。

现代研究

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,白背中草药含多种活性成分,具有抗炎、抗氧化、保肝、免疫调节等广泛药理作用,为其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
  • 白背叶:主要含黄酮类(如槲皮素、山奈酚)、生物碱、挥发油、鞣质等成分,研究表明,其黄酮类成分具有显著抗氧化作用,可清除自由基,减轻肝组织氧化损伤;生物碱类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;提取物能降低转氨酶,促进肝细胞再生,用于肝炎辅助治疗。

  • 白背三七:主要含黄酮类(芹菜素、木犀草素)、多糖、三萜类、甾体等成分,药理研究显示,其提取物可抑制支气管平滑肌收缩,缓解哮喘症状;多糖成分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,提高机体免疫力;黄酮类成分具有抗炎、镇痛作用,对关节炎模型有显著改善效果。

  • 白背风:主要含香豆素类(九里香内酯)、挥发油(柠檬烯、芳樟醇)、生物碱等成分,挥发油成分具有抗菌、抗炎作用,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溶血性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;香豆素类成分可扩张血管,改善局部血液循环,促进瘀血吸收;生物碱类成分具有镇痛、解痉作用,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。

    白背中草药

使用注意

白背中草药虽具良效,但使用时需注意辨证论治,避免不当使用:

  1. 禁忌人群:白背叶性平偏涩,脾胃虚寒、大便溏薄者慎用;白背三七性凉,脾胃虚寒、孕妇及经期女性慎用;白背风性温,阴虚火旺、实热证者忌用。

  2. 用法用量:内服煎汤,常用量为10-30g(鲜品加倍);外用适量,捣烂敷或煎水洗,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,以免引起不良反应。

  3. 配伍禁忌:白背叶不宜与藜芦、五灵脂等中药同用;白背三七不宜与萝卜、绿豆等寒凉食物同食,以免影响药效。

  4. 不良反应:部分人群服用白背叶后可能出现轻微恶心、腹胀,一般可自行缓解;外用白背风可能引起皮肤过敏,应立即停用并清洗。

相关问答FAQs

Q1:白背中草药与“白背风”是同一种植物吗?
A:不是。“白背中草药”是一类以叶背白色特征为统称的药用植物,涵盖多个科属,如大戟科的白背叶、菊科的白背三七等;而“白背风”部分地区特指芸香科植物九里香,因其叶背灰绿色具油点,也被归为“白背”类中草药,但二者科属、性味功效差异较大,需区分使用。

Q2:白背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?
A:不建议长期服用,白背中草药多具清热或祛风之效,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(如白背叶、白背三七)或耗伤阴液(如白背风),尤其是体质虚弱者,若需长期用药(如慢性病调理),应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,并定期调整方剂,避免药物依赖或不良反应。

-- 展开阅读全文 --
头像
大青叶药材图片中包含哪些用于鉴别药材真伪的关键形态特征?
« 上一篇 今天
藤类中药材有哪些常见种类及功效?
下一篇 » 今天
取消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
«    2025年10月    »
12345
6789101112
13141516171819
20212223242526
2728293031

动态快讯

热门文章

作者信息

目录[+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