藤类药材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历史悠久,因其多生长于山林之间,形态蜿蜒盘旋,性善走窜,具有通经活络、祛风除湿、活血化瘀等功效,是治疗风湿痹痛、跌打损伤、月经不调等病症的常用药材,常见的藤类药材来源多样,涵盖豆科、胡椒科、防己科、夹竹桃科等多个植物科属,其性味归经与临床应用各有特点,以下从来源、性味归经、功效主治等方面详细介绍常见的藤类药材,并通过表格形式归纳核心信息,最后附相关问答。
常见藤类药材详解
鸡血藤
来源:豆科植物密花豆(Spatholobus suberectus)的干燥藤茎,主产于广西、云南等地,秋冬季采收,切片晒干。
性味归经:性温,味苦、甘,归肝、肾经。
功效:补血活血,调经止痛,舒筋活络。
主治:用于月经不调、痛经、闭经、血虚萎黄、麻木瘫痪、风湿痹痛,鸡血藤既能补血,又能活血,兼能舒筋,为妇科血证及风湿痹痛的常用药,尤其适合血虚兼瘀者,现代研究还发现其有改善造血功能、抗炎、调节免疫等作用。
用法用量:煎服,9-15g,或入丸散、浸酒。
海风藤
来源:胡椒科植物风藤(Piper kadsura)的干燥藤茎,主产于福建、广东、台湾等地,全年可采,切段晒干。
性味归经:辛、微温,归肝、脾经。
功效:祛风湿,通经络,止痹痛。
主治:用于风寒湿痹、关节疼痛、筋脉拘挛、屈伸不利,海风藤性善走窜,长于祛风除湿、温通经络,尤其适用于寒湿偏盛的痹证,常与独活、威灵仙、秦艪等配伍,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有抗炎、镇痛、改善微循环等作用。
用法用量:煎服,6-12g;或浸酒。
青风藤
来源:防己科植物青藤(Sinomenium acutum)的干燥藤茎,主产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,秋季采收,切段晒干。
性味归经:苦、辛,平,归肝、脾经。
功效:祛风湿,通经络,利小便。
主治:用于风湿痹痛、关节肿胀、瘙痒、水肿、脚气,青风藤性平偏凉,祛风除湿的同时能通利水道,对风湿热痹兼水肿者尤为适宜,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、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,其有效成分青藤碱有显著的抗炎、免疫抑制作用。
注意:过量服用可能引起恶心、呕吐,脾胃虚寒者慎用。
用法用量:煎服,6-12g。
忍冬藤
来源:忍冬科植物忍冬(Lonicera japonica)的干燥带叶藤茎,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,秋季采收,切段晒干。
性味归经:甘,寒,归肺、心、胃经。
功效:清热解毒,疏风通络。
主治:用于热毒痈肿、瘰疬、风湿热痹、关节红肿热痛、咽喉肿痛,忍冬藤与金银花同源,但藤茎更长于通络,常用于治疗风湿热痹,关节红肿热痛者,可配伍防己、秦艪、地龙等;外用可煎水洗或捣敷,治疗疮疡肿毒。
用法用量:煎服,10-30g;外用适量。
络石藤
来源:夹竹桃科植物络石(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)的干燥带叶藤茎,主产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等地,秋季采收,切段晒干。
性味归经:苦,微寒,归心、肝、肾经。
功效:祛风通络,凉血消肿。
主治:用于风湿热痹、筋脉拘挛、喉痹、痈肿、跌扑损伤,络石藤性寒,能清热通络,对风湿热痹兼血热者效果较好,可单用煎服或配伍忍冬藤、地龙;也可用鲜品捣敷,治疗痈肿疮毒,现代研究显示其有抗炎、抗菌、降血压等作用。
注意:孕妇慎用。
用法用量:煎服,6-12g;外用适量。
夜交藤
来源:蓼科植物何首乌(Fallopia multiflora)的干燥藤茎,主产于河南、湖北、广西等地,秋季叶枯时采收,切段晒干。
性味归经:甘、平,归心、肝经。
功效:养心安神,祛风通络。
主治:用于失眠多梦、心悸怔忡、血虚身痒、风湿痹痛,夜交藤以养心安神见长,是治疗虚烦不眠的要药,常配伍合欢皮、酸枣仁、柏子仁;亦可与鸡血藤、当归等同用,治疗血虚风湿痹痛,现代研究发现其有镇静、催眠、降血脂等作用。
用法用量:煎服,10-15g。
钩藤
来源:茜草科植物钩藤(Uncaria rhynchophylla)、大叶钩藤(Uncaria macrophylla)等的带钩枝条,主产于广西、广东、云南等地,秋季采收,剪取带钩嫩枝,晒干。
性味归经:甘、凉,归肝、心包经。
功效:清热平肝,息风定惊。
主治:用于肝阳上亢、头痛眩晕、惊痫抽搐、妊娠子痫,钩藤以“钩”入药,性凉能清热,入肝经可平肝息风,为肝阳上亢、肝风内动之要药,常配伍天麻、石决明、夏枯草;治疗小儿惊风,可单用煎服或配伍全蝎、僵蚕,现代药理证实其有降压、镇静、抗癫痫等作用,但久煎有效成分易破坏,需后下。
用法用量:煎服,3-12g,后下。
丁公藤
来源:旋花科植物光叶丁公藤(Erycibe obtusifolia)的干燥藤茎,主产于广东、海南等地,夏季采收,切段晒干。
性味归经:辛、温,归肝、脾、肾经。
功效:祛风湿,消肿止痛,强筋骨。
主治:用于风湿痹痛、半身不遂、跌打损伤,丁公藤性温善走,祛风除湿力强,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所致的关节疼痛、肢体麻木,可浸酒服用(如“冯了性药酒”);外用可研末调敷,治疗跌打肿痛。注意:本品有毒,必须严格炮制(如用甘草、黑豆煮制),孕妇禁用,用量不宜过大(一般3-6g)。
用法用量:煎服,3-6g;或浸酒,每次1-3ml。
天仙藤
来源: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(Aristolochia debilis)的干燥带叶藤茎,主产于江苏、浙江、安徽等地,秋季采收,切段晒干。
性味归经:苦,温,归肝、脾、肾经。
功效:行气活血,利水消肿。
主治:用于脘腹胀痛、妊娠水肿、疝气痛、产后瘀阻腹痛,天仙藤以行气利水见长,尤其适用于气滞水停之妊娠水肿(“子肿”),常配伍香附、陈皮、生姜;治疗疝气痛,可配川楝子、小茴香。注意:本品含马兜铃酸,有肾毒性、致癌性,现临床已少用,使用需遵医嘱,不宜久服。
用法用量:煎服,4.5-9g。
石南藤
来源:胡椒科植物石南藤(Piper puberulum)的干燥藤茎,主产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,秋季采收,切段晒干。
性味归经:辛、苦,温,归肝、脾、肾经。
功效:祛风湿,强腰膝,补肾壮阳。
主治:用于风湿痹痛、腰膝冷痛、肾虚阳痿、风寒咳嗽,石南藤性温,既能祛风湿,又能温肾阳,对寒湿痹痛兼肾阳不足者尤为适宜,可单用浸酒或配伍淫羊藿、巴戟天;也可用于风寒咳嗽,配伍紫苏叶、杏仁。
用法用量:煎服,3-9g;或浸酒。
常见藤类药材核心信息表
药材名称 | 来源 | 性味归经 | 主要功效 | 主治病症 |
---|---|---|---|---|
鸡血藤 | 豆科密花豆藤茎 | 温,苦甘;肝、肾经 | 补血活血,调经止痛,舒筋活络 | 月经不调、痛经、血虚萎黄、风湿痹痛 |
海风藤 | 胡椒科风藤藤茎 | 辛微温;肝、脾经 | 祛风湿,通经络,止痹痛 | 风寒湿痹、关节疼痛、筋脉拘挛 |
青风藤 | 防己科青藤藤茎 | 苦辛平;肝、脾经 | 祛风湿,通经络,利小便 | 风湿痹痛、关节肿胀、水肿 |
忍冬藤 | 忍冬科忍冬带叶藤茎 | 甘寒;肺、心、胃经 | 清热解毒,疏风通络 | 热毒痈肿、风湿热痹、咽喉肿痛 |
络石藤 | 夹竹桃科络石带叶藤茎 | 苦微寒;心、肝、肾经 | 祛风通络,凉血消肿 | 风湿热痹、喉痹、痈肿、跌扑损伤 |
夜交藤 | 蓼科何首乌藤茎 | 甘平;心、肝经 | 养心安神,祛风通络 | 失眠多梦、心悸怔忡、血虚身痒、风湿痹痛 |
钩藤 | 茜草科带钩枝条 | 甘凉;肝、心包经 | 清热平肝,息风定惊 | 肝阳上亢、头痛眩晕、惊痫抽搐 |
丁公藤 | 旋花科光叶丁公藤藤茎 | 辛温;肝、脾、肾经 | 祛风湿,消肿止痛,强筋骨 | 风湿痹痛、半身不遂、跌打损伤(有毒,慎用) |
天仙藤 | 马兜铃科马兜铃带叶藤茎 | 苦温;肝、脾、肾经 | 行气活血,利水消肿 | 脘腹胀痛、妊娠水肿、疝气痛(含马兜铃酸,慎用) |
石南藤 | 胡椒科石南藤藤茎 | 辛苦温;肝、脾、肾经 | 祛风湿,强腰膝,补肾壮阳 | 风湿痹痛、腰膝冷痛、肾虚阳痿 |
相关问答(FAQs)
问1:藤类药材与木类药材在功效应用上有何区别?
答:藤类药材与木类药材均来源于植物的茎,但因生长形态和药用部位不同,功效各有侧重,藤类药材多呈攀援或缠绕状,性善走窜,长于“通”,如通经络、通血脉、通关节,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、跌打损伤、经络阻滞等病症(如鸡血藤活血通络、钩藤息风通络),而木类药材多来源于直立茎的干或根皮,性偏“守”,长于“行气”或“祛湿”,如苏梗行气宽中、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,部分木类药(如沉香)则以降气为主,藤类药因含大量藤茎纤维,其通络作用往往较木类药更强,而木类药在补益、行气方面更常用。
问2:使用藤类药材时需注意哪些事项?
答:使用藤类药材需注意以下几点:①辨证论治:根据寒热虚实选药,如寒湿痹痛选海风藤、青风藤(温性),风湿热痹选忍冬藤、络石藤(寒性);②注意毒性:部分藤类药有毒(如丁公藤含马兜铃酸、天仙藤含微量马兜铃酸),需严格炮制、控制剂量,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;③煎煮方法:含挥发油或易破坏有效成分的藤类药(如钩藤)需后下,避免久煎;④配伍禁忌:如青风藤不宜与甘草同用(可能降低疗效),丁公藤忌与铁器接触;⑤特殊人群:脾胃虚寒者慎用寒性藤药(如络石藤),阴虚火旺者慎用温性藤药(如石南藤),使用前建议咨询专业医师,避免自行长期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