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药食同源”理念源于中国传统中医理论,核心在于“药食同源、药食同理”,即许多食物同时具有药用和食用价值,既能满足日常营养需求,又能通过合理搭配调理身体、预防疾病,这一理念强调“药食并用,以食为养”,通过饮食调理达到“治未病”的健康目标,为规范药食同源物质的管理,保障公众饮食安全,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、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《药食同源物质目录》,明确了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名单,这些物质通常具有长期食用的安全性,且在传统饮食文化中广泛应用。
药食同源药材目录及核心应用
根据国家最新发布的《药食同源物质目录》(2023年版),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营养学研究,以下将常见药食同源药材按功效分类,介绍其性味归经、主要功效、食用建议及注意事项,帮助科学合理使用。
补益类:调养体质,增强机能
补益类药食同源药材主要用于改善气、血、阴、阳不足,增强机体免疫力,适合体质虚弱、亚健康人群调理。
药材名称 | 性味归经 | 主要功效 | 食用建议 | 注意事项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山药 | 性平,归脾、肺、肾经 | 健脾益肺,固肾益精 | 蒸食、煮粥、做羹,如山药粥、蓝山山药羹 | 湿盛中满、大便燥结者不宜多食 |
枸杞子 | 性平,归肝、肾经 | 滋补肝肾,益精明目 | 泡水、煮粥、煲汤,如枸杞菊花茶、枸杞炖鸡 | 外感实热、脾虚湿盛者慎用 |
莲子 | 性平,归脾、肾、心经 | 补脾止泻,益肾固精,养心安神 | 煮粥、炖汤、做甜品,如银耳莲子羹、莲子百合粥 | 中满痞胀、大便燥结者不宜 |
龙眼肉 | 性温,归心、脾经 | 补益心脾,养血安神 | 泡水、煮粥、煲汤,如桂圆红枣茶、龙眼炖蛋 | 内有郁火、痰饮气滞者慎用 |
芡实 | 性平,归脾、肾经 | 益肾固精,补脾止泻,除湿止带 | 煮粥、炖汤、磨粉,如芡实薏米粥、芡实排骨汤 | 尿频、便秘者不宜 |
理气类:疏肝理气,调和脾胃
理气类药材主要用于改善气机不畅导致的腹胀、腹痛、胸闷、情绪抑郁等症状,适合压力大、消化不良人群。
药材名称 | 性味归经 | 主要功效 | 食用建议 | 注意事项 |
---|---|---|---|---|
陈皮 | 性温,归脾、肺经 | 理气健脾,燥湿化痰 | 泡茶、煮粥、炖肉,如陈皮普洱茶、陈皮牛肉 | 气虚燥咳、阴虚有热者不宜 |
佛手 | 性温,归肝、脾、胃经 | 疏肝理气,和胃止痛 | 泡茶、做菜,如佛手茶、佛手瓜炒肉片 | 阴虚血燥、气虚者慎用 |
香橼 | 性温,归肝、脾、肺经 | 疏肝理气,宽中化痰 | 泡茶、煮粥,如香橼茶、香橼粥 | 阴虚有热、无气滞者不宜 |
砂仁 | 性温,归脾、胃、肾经 | 化湿开胃,温脾止泻,理气安胎 | 炖肉、煮粥,如砂仁鲫鱼汤、砂仁粥 | 阴虚有热、实热证者不宜 |
消食类:促进消化,缓解积食
消食类药材主要用于改善饮食积滞导致的腹胀、嗳酸、食欲不振,适合消化不良、暴饮暴食后调理。
药材名称 | 性味归经 | 主要功效 | 食用建议 | 注意事项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山楂 | 性微温,归脾、胃、肝经 | 消食健胃,行气散瘀,化浊降脂 | 泡茶、煮粥、做糖葫芦,如山楂茶、山楂粥 | 胃酸过多、溃疡患者慎用 |
麦芽 | 性平,归脾、胃经 | 行气消食,健脾开胃,回乳 | 炒后煮水或煮粥,如炒麦芽茶、麦芽粥 | 哺乳期妇女需慎用(需回乳时用) |
莱菔子 | 性平,归脾、胃、肺经 | 消食除胀,降气化痰 | 炒熟研粉冲服或煮粥,如炒莱菔子粥 | 气虚及无食积者不宜 |
清热类:清热解毒,凉血消肿
清热类药材主要用于缓解热证,如口干舌燥、咽喉肿痛、目赤肿痛等,适合上火、炎症人群。
药材名称 | 性味归经 | 主要功效 | 食用建议 | 注意事项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菊花 | 性微寒,归肺、肝经 | 疏散风热,平肝明目,清热解毒 | 泡茶、煮粥,如菊花茶、菊花枸杞粥 | 脾胃虚寒、便溏者不宜 |
金银花 | 性寒,归肺、心、胃经 | 清热解毒,疏散风热 | 泡茶、煮粥,如金银花茶、金银花绿豆汤 | 脾胃虚寒、气虚疮疡脓清者不宜 |
槐花 | 性微寒,归肝、大肠经 | 凉血止血,清肝泻火 | 泡茶、做菜,如槐花茶、槐花炒鸡蛋 | 脾胃虚寒、阴虚发热者不宜 |
其他类:日常调理,适用广泛
除上述类别外,部分药食同源药材兼具多种功效,适合日常保健食用。
药材名称 | 性味归经 | 主要功效 | 食用建议 | 注意事项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生姜 | 性微温,归肺、脾、胃经 | 发汗解表,温中止呕,温肺止咳 | 煮水、炒菜、做姜茶,如红糖姜茶、生姜可乐 | 阴虚内热、肝炎患者不宜 |
大枣 | 性温,归脾、胃经 | 补中益气,养血安神 | 泡茶、煮粥、直接食用,如红枣银耳羹 | 湿热内盛、齿痛、虫牙者不宜 |
薏苡仁 | 性微寒,归脾、胃、肺经 | 利水渗湿,健脾止泻,除痹排脓 | 煮粥、炖汤,如薏米红豆粥、薏仁排骨汤 | 虚寒体质、孕妇慎用(需炒制后使用) |
药食同源药材使用注意事项
- 辨证施用:需根据自身体质(寒热虚实)选择药材,如寒性体质(怕冷、腹泻)慎用金银花、菊花等寒凉药材;热性体质(怕热、便秘)慎用肉桂、干姜等温热药材。
- 适量原则:即使药食同源,也不宜过量食用,如长期大量食用甘草可能导致水肿,过量食用枸杞可能引起血糖波动。
- 特殊人群禁忌: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儿童及慢性病患者(如糖尿病、高血压)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,避免自行搭配。
- 药物相互作用:正在服用药物者需注意药材与药物的相互作用,如人参、西洋参可能与抗凝血药产生相互作用,需间隔使用。
相关问答FAQs
Q1:药食同源药材可以长期食用吗?
A:并非所有药食同源药材都适合长期食用,需根据药材性质和体质决定:性平、药效温和的药材(如山药、枸杞)可在医生指导下长期适量食用;性寒、性热或有明确功效偏向的药材(如肉桂、金银花)建议短期使用,避免长期过量导致体质失衡,长期过量食用生姜可能刺激胃黏膜,引起胃部不适;而脾胃虚寒者适量食用生姜则有温中散寒的作用,建议长期食用前咨询专业医师或营养师,根据身体状况调整使用方案。
Q2:药食同源药材与普通食品有什么区别?
A:普通食品以提供营养、满足口腹需求为主要目的,安全性要求符合《食品安全法》,不强调生理功能调节;而药食同源药材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,兼具营养和调节生理功能(如山楂降脂、菊花明目),但需在《药食同源物质目录》范围内使用,且不得宣称“治疗疾病”,药食同源药材的使用需遵循中医理论(如辨证施用),而普通食品无需考虑性味归经和体质适配性,普通红枣作为食品可直接食用,而作为药食同源药材时,中医会根据其“补中益气”的功效,用于调理脾胃虚弱,但需注意湿热内盛者不宜多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