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染性休克中医治疗的有效性、安全性及临床应用前景如何评估?

tjadmin
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
位置: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

感染性休克是由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侵入血液循环,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,并导致组织灌注不足、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危重症,属中医学“厥脱”“脱证”“寒厥”“热厥”等范畴,其病位在心、肺、脾、肾,涉及气血阴阳,核心病机为邪毒内陷,导致气机逆乱、阴阳衰竭、气血瘀滞,治疗当以“扶正祛邪、固脱救逆”为基本原则,结合辨证分型施治,强调中西医结合综合干预。

感染性休克中医治疗

中医病因病机与辨证要点

感染性休克的发病,多因外感六淫、疫疠之邪,或内伤久病、正气亏虚,邪毒迅速内陷营血,灼伤阴津,扰乱心神;或因邪毒阻滞气机,血行瘀滞,致阳气外脱,最终形成“邪毒内闭、正气外脱”的复杂病机,临床辨证需结合休克分期(早期、中期、晚期)及证候特点,抓住“热毒、瘀血、气脱、阳脱”四大关键:

  • 热毒炽盛:高热、烦躁、神昏、舌红苔黄燥,多见于休克早期,以邪毒为主;
  • 气阴耗竭:低热、神疲、口干、舌红少苔,见于休克中期,正虚邪恋;
  • 阳气暴脱:四肢厥冷、面色苍白、脉微欲绝,为休克晚期,阳气衰微;
  • 瘀血内阻:唇甲青紫、肌肤斑疹、舌瘀暗,贯穿全程,因血行不畅。

中医辨证论治

(一)分型论治

  1. 热毒炽盛证(休克早期,相当于“热厥”)
    主症:高热(体温≥39℃)、烦躁不安、神昏谵语、面色红赤、呼吸急促、口唇干裂、舌红苔黄燥或芒刺,脉洪数或滑数。
    治法:清热解毒,凉血开窍。
    方药:清瘟败毒饮加减,常用药物:生石膏30g(先煎)、生地黄15g、水牛角30g(先煎)、黄连6g、黄芩10g、栀子10g、赤芍15g、丹皮10g、玄参15g、连翘15g,若神昏加服安宫牛黄丸1丸(化服),高热抽搐加羚羊角粉3g(冲服)。
    中成药:血必净注射液(每次100ml,静脉滴注,每日2~3次,清热解毒、活血化瘀);醒脑静注射液(每次20ml,静脉滴注,每日1~2次,开窍醒神)。

  2. 气阴耗竭证(休克中期,相当于“气阴两脱”)
    主症:身热骤降或低热、神疲乏力、气短懒言、口干咽燥、自汗盗汗、手足心热、舌红少津苔少,脉细数无力。
    治法:益气养阴,固脱生津。
    方药:生脉散合增液汤加减,常用药物:红参10g(另煎)、麦冬15g、五味子6g、生地黄15g、玄参15g、石斛10g、黄芪20g、玉竹10g,若汗多加煅龙骨30g、煅牡蛎30g(先煎)以敛汗固脱;纳差加焦三仙各10g消食和胃。
    中成药:参麦注射液(每次50~100ml,静脉滴注,每日1~2次,益气养阴);生脉注射液(每次40~60ml,静脉滴注,每日1~2次,益气固脱)。

  3. 阳气暴脱证(休克晚期,相当于“寒厥”)
    主症:面色苍白、四肢厥冷(肘膝以下)、冷汗淋漓、呼吸微弱、精神萎靡、表情淡漠、舌淡苔白润,脉微欲绝或沉细无力。
    治法:回阳救逆,益气固脱。
    方药:四逆汤合参附汤加减,常用药物:红参15g(另煎)、附子10g(先煎,久煎1小时)、干姜10g、炙甘草6g、黄芪30g、肉桂6g(后下),若唇甲发绀加丹参15g、红花10g活血化瘀;汗多不止加山茱萸15g、五味子6g固涩敛汗。
    中成药:参附注射液(每次50~100ml,静脉滴注,每日1~2次,回阳救逆);参附芎葡萄糖注射液(每次100ml,静脉滴注,每日1次,益气温阳、活血化瘀)。

    感染性休克中医治疗

  4. 瘀血内阻证(贯穿全程,兼夹证)
    主症:唇甲青紫、皮肤花斑、胸胁刺痛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、脉涩或结代。
    治法:活血化瘀,通络固脱。
    方药:血府逐瘀汤加减,常用药物:桃仁10g、红花10g、赤芍15g、川芎10g、丹参15g、当归10g、牛膝10g、枳壳10g,若休克伴DIC(弥散性血管内凝血),加三七粉3g(冲服)、水蛭6g破血逐瘀。
    中成药:丹参注射液(每次20ml,静脉滴注,每日1~2次,活血化瘀);灯盏细辛注射液(每次30ml,静脉滴注,每日1次,活血通络)。

(二)非药物疗法

  1. 针灸治疗

    • 体针:主穴取关元、气海、百会、神阙(隔盐灸)、内关、足三里,热毒炽盛加曲池、合谷(泻法);阳气暴脱加百会(隔姜灸)、命门(艾灸);气阴耗竭加太溪、三阴交(补法),每日1~2次,每次留针30分钟,暴脱证以灸法为主。
    • 耳穴:取心、肾、皮质下、肾上腺、神门,王不留行籽贴压,每日按压3~5次,每次3~5分钟,用于辅助稳定血压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中药保留灌肠:大黄10g、芒硝6g(后下)、枳实10g、厚朴10g,水煎取100ml,保留灌肠,每日1~2次,适用于热毒炽盛伴腹胀便秘者,以通腑泻热、解毒救逆。
    • 中药贴敷:附子、干姜、肉桂各等份研末,用蜂蜜调糊敷于神阙、关元穴,每日1次,适用于阳气暴脱证,温阳固脱。

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

感染性休克病情危急,中医治疗需在西医综合抢救(如抗感染、液体复苏、血管活性药物应用、器官功能支持)基础上进行,分阶段协同干预:

感染性休克中医治疗

  • 早期(热毒炽盛):西医以抗感染、液体复苏为主,中医配合清热解毒中药(如血必净)及开窍醒神药物(如醒脑静),控制炎症风暴,减少内毒素损伤。
  • 中期(气阴耗竭):西医以纠正酸中毒、维持循环稳定为主,中医益气养阴(参麦注射液),改善组织灌注,减少液体复苏后并发症。
  • 晚期(阳气暴脱):西医以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、抗休克为主,中医回阳救逆(参附注射液),提升心肌收缩力,降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(MODS)发生率。

以下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要点简表:

休克阶段 中医证型 中医治法 中成药推荐 西医治疗原则
早期 热毒炽盛 清热解毒,开窍 血必净、醒脑静 抗感染、液体复苏、糖皮质激素
中期 气阴耗竭 益气养阴,固脱 参麦、生脉 纠正酸中毒、血管活性药物
晚期 阳气暴脱 回阳救逆,固脱 参附、参附芎 升压药、器官功能支持

调护与预防

  1. 情志调护:患者多因恐惧、焦虑加重气机逆乱,需保持环境安静,避免不良刺激,必要时予情志疏导。
  2. 饮食调理:休克稳定后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,如西洋参粥(益气养阴)、山药粥(健脾补肾),忌生冷、油腻、辛辣之品。
  3. 生活起居:注意保暖,避免外感;病情平稳后适当活动,增强正气。
  4. 预防调摄:积极治疗原发病(如肺炎、腹腔感染);久病体虚者可服用玉屏风颗粒(益气固表)预防感染。

相关问答(FAQs)

Q1:感染性休克中医治疗能单独使用吗?
A:感染性休克是临床急危重症,病情进展迅速,死亡率高,中医治疗不能单独替代西医综合抢救措施(如抗感染、液体复苏、血管活性药物等),中医治疗的优势在于“扶正固脱、调节免疫、改善微循环”,可作为西医治疗的辅助手段,在不同阶段辨证施治,降低并发症、提高抢救成功率,临床必须坚持“西医为主、中医为辅”的综合治疗原则,避免延误病情。

Q2:中医治疗感染性休克的“固脱”具体指什么?如何体现?
A:“固脱”是感染性休克中医治疗的核心,指固摄欲脱之正气(阳气或阴液),防止病情恶化,具体体现包括:① 回阳救脱:针对阳气暴脱,用附子、干姜、红参等温阳益气药物,配合艾灸关元、神阙,提升血压,改善四肢厥冷;② 益气固脱:针对气阴耗竭,用麦冬、五味子、黄芪等益气养阴,减少汗出、气短症状,稳定循环;③ 敛汗固涩:对冷汗淋漓者,加煅龙骨、煅牡蛎、山茱萸等,通过收敛汗液减少阴液耗散,通过“固脱”可稳定生命体征,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。

-- 展开阅读全文 --
头像
哪些中草药对眼睛有益?护眼功效、用法及注意事项有哪些?
« 上一篇 08-29
药材搞本图片是指制作药材图鉴吗?包含哪些品种及图片内容?
下一篇 » 08-29
取消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
«    2025年9月    »
1234567
891011121314
15161718192021
22232425262728
2930

动态快讯

热门文章

作者信息

目录[+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