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蹄草,又名金钱草、马蹄金、破铜钱、野荠菜等,为伞形科天胡荽属植物天胡荽(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)的全草,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草药之一,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的田埂、路旁、湿润草地及溪沟边,具有清热解毒、利湿退黄、消肿止痛等功效,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、黄疸型肝炎、痢疾、痈肿疮毒、跌打损伤等症。
植物形态特征与生长环境
马蹄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植株矮小,高5-20cm,茎细长,匍匐地面,节上生根,分枝多,单叶互生,叶柄纤细,长1-9cm;叶片膜质至草质,圆形或肾形,直径0.5-3cm,基部心形,边缘具7-11个钝圆或浅裂的粗齿,叶面光滑,背面叶脉明显,叶色翠绿,形似马蹄,故名“马蹄草”,夏季开细小白色花,成单生的伞形花序,生于茎端或叶腋;花瓣卵形,顶端内凹;果实扁圆形,成熟时紫红色。
马蹄草喜温暖湿润环境,耐阴耐湿,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,常野生于海拔500-1500米的山坡、田埂、沟渠旁,生命力强,繁殖迅速,可通过种子或匍匐茎繁殖。
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
根据《中药大辞典》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等记载,马蹄草性寒,味辛、微苦,归肝、肺、脾经,其核心功效为清热解毒、利湿退黄、消肿止痛,具体应用如下:
- 清热解毒:用于风热感冒、咽喉肿痛、口舌生疮、痈肿疔疮等症,可单用鲜品捣汁含咽,或配伍金银花、连翘、板蓝根等增强清热解毒之效。
- 利湿退黄:适用于湿热黄疸、胆囊炎、痢疾、泄泻等症,如治疗黄疸型肝炎,常配茵陈、栀子、大黄等;治疗湿热泄泻,可配车前子、黄连、木香等。
- 消肿止痛:用于跌打损伤、骨折瘀肿、毒蛇咬伤、疮疡肿毒等,鲜品捣烂外敷可活血化瘀、解毒消肿,内服配伍当归、赤芍、乳香等活血行气药。
- 其他功效:现代临床还将其用于目赤肿痛(配菊花、决明子)、中暑腹痛(配鲜藿香、香薷)、泌尿系感染(配车前子、扁蓄)等。
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
现代研究表明,马蹄草含有多种活性成分,是其药理作用的基础,主要化学成分及作用如下:
马蹄草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
成分类别 | 代表性成分 | 主要药理作用 |
---|---|---|
挥发油 | 月桂烯、柠檬烯、芳樟醇 | 抗炎、抗菌、祛痰,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|
黄酮类 | 槲皮素、山奈酚、异槲皮素 | 抗氧化、抗病毒、增强免疫力,清除自由基,保护肝脏 |
三萜皂苷 | 天胡荽苷、积雪草苷 | 促进伤口愈合、抗纤维化,改善肝功能,抑制炎症因子释放 |
有机酸 | 绿原酸、咖啡酸、阿魏酸 | 抗炎、利胆、降血脂,促进胆汁分泌,缓解胆囊炎症状 |
氨基酸与微量元素 | 天冬氨酸、谷氨酸、锌、硒 | 调节机体代谢,增强免疫功能,参与抗氧化酶合成 |
药理研究显示,马蹄草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,其挥发油和黄酮类成分能抑制炎症介质(如PGE2、TNF-α)的释放;保肝利胆作用体现在促进胆汁分泌、降低转氨酶,对化学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;还有抗菌、抗病毒、抗氧化、促进伤口愈合及免疫调节等活性,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用法用量与使用禁忌
用法用量
- 内服:煎汤,干品15-30g,鲜品30-60g;或捣汁、研末冲服(每次3-5g),治疗热症、黄疸、痢疾等可用干品;痈肿、蛇咬伤等宜用鲜品捣汁。
- 外用: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,或煎水洗、研末调涂。
使用禁忌
- 体质禁忌:脾胃虚寒者慎用,易致腹泻腹痛;孕妇忌用,其寒性可能刺激子宫。
- 配伍禁忌:不宜与藜芦、五灵脂等中药同用(属中药“十八反”禁忌范畴);正在服用抗凝药物(如华法林)者慎用,马蹄草中的黄酮类成分可能增强抗凝作用,增加出血风险。
- 注意剂量:长期大剂量服用可能引起胃肠不适,建议中病即止,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2周。
现代临床应用与资源开发
马蹄草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、胆囊炎、上呼吸道感染、泌尿系感染等疾病,疗效确切,如《福建药物志》记载,马蹄草配茵陈、大青叶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,总有效率达90%以上;其鲜品外敷治疗痈肿疮毒,可迅速缓解红肿疼痛。
马蹄草作为一种药食同源植物,在民间有广泛应用:其嫩叶可作蔬菜食用,清炒、做汤皆宜,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;部分地区将其开发为凉茶、保健饮品,具有清热解暑、保肝利胆的功效,随着对其活性成分研究的深入,马蹄草在化妆品(如抗氧化精华)、兽药(如畜禽消炎剂)等领域的开发潜力也逐渐显现。
相关问答FAQs
Q1:马蹄草和金钱草是同一种药吗?如何区分?
A1:马蹄草与金钱草(报春花科过路黄)并非同一种药,但名称易混淆,区别如下:①科属不同:马蹄草为伞形科天胡荽属,金钱草为报春花科过路黄属;②形态不同:马蹄草叶片圆形似马蹄,叶柄细长;金钱草叶片卵形或心形,茎匍匐,叶对生,黄色小花;④功效侧重:马蹄草长于清热解毒、利湿退黄,金钱草偏重于利湿退黄、通淋排石,临床使用时需根据病症辨证选用。
Q2:马蹄草可以长期泡水喝吗?有什么注意事项?
A2:马蹄草性寒,不建议长期泡水喝,短期饮用(1-2周)可用于清热利湿,但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,导致腹泻、食欲不振等,体质虚寒、孕妇、月经期女性及低血压者不宜饮用;若需长期调理,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配伍温性药材(如生姜、红枣)以平衡药性,并定期监测肝肾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