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黄草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.的新鲜或干燥地上部分,又称地黄苗、生地草,与药用根部“地黄”同源,但性效侧重不同,作为传统中草药,其应用历史悠久,最早可追溯至《神农本草经》,虽以根部“地黄”为药用主体,但地上部分在民间及临床中亦具清热凉血、养阴生津之效,尤其在鲜用时节,其清热解毒之力更为显著,以下从植物学特性、性味归经、功效主治、临床应用、炮制方法、使用注意及现代研究等方面展开详述。
植物学特征与生长习性
地黄草为多年生草本,株高10-40cm,全株被灰白色柔毛,根茎肉质,圆柱形,淡黄褐色或橙黄色,药用部分即“地黄”的主根,基生叶莲座状,叶片倒卵形或长椭圆形,边缘具不规则钝齿,叶面绿色,叶背灰绿色;茎生叶向上渐小,叶柄短或无,总状花序顶生,花萼钟形,5裂;花冠筒状微弯,紫红色或淡紫色,先端5浅裂,雄蕊4枚,二强;蒴果卵球形,种子多数,棕褐色,花期4-5月,果期5-6月。
地黄草喜温暖气候,耐寒、耐旱,怕涝,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,主产于河南焦作(怀地黄)、山西、陕西、山东等地,河南怀庆所产品质最佳,为道地药材。
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
性味:鲜地黄草甘、苦,寒;干地黄草甘、微苦,寒。
归经:归心、肝、肾经。
核心功效
- 清热凉血:鲜地黄草性寒,善清营分血分热毒,适用于热病热入营血、身热夜甚、舌绛烦渴,或温病发斑、血热吐衄等症,其清热之力较干地黄草更强,常用于急性热病及感染性疾病的辅助治疗。
- 养阴生津:味甘质润,能滋养阴液,生津止渴,适用于热病后期阴伤津亏、口干咽燥、肠燥便秘,或消渴病(糖尿病)口渴多饮、尿频量多等症。
- 止血消肿:鲜品捣外敷可凉血止血,用于外伤出血、痈肿疮毒、跌打损伤;内服对血热妄行之崩漏、便血亦有良效。
- 利尿通淋:现代临床发现,地黄草对湿热淋证、小便短赤涩痛有一定缓解作用,其利尿作用可能与所含的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有关。
临床应用与经典配伍
内服应用
- 热入营血证:鲜地黄草30g,配玄参、麦冬、丹皮各15g,水煎服,增强清热凉血、养阴透热之效,适用于温病热入营血症(《温病条辨》清营汤思路)。
- 消渴病:干地黄草20g,配天花粉、葛根各15g,山药30g,水煎服,共奏滋阴生津、止渴之功,适用于2型糖尿病阴虚热盛型(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玉液汤加减)。
- 血热出血:鲜地黄草60g捣汁,或配小蓟、白茅根各20g,水煎服,凉血止血,适用于血热崩漏、吐血、衄血(《千金要方》小蓟饮子思路)。
外用应用
- 疮痈肿毒:鲜地黄草适量,捣烂外敷患处,每日1-2次,清热解毒、消肿排脓,用于疖肿、乳腺炎初起。
- 外伤出血:鲜地黄草洗净,捣烂如泥,外敷伤口,纱布包扎,凉血止血,适用于小面积外伤出血。
现代制剂
现代中成药中,地黄草常以复方形式应用,如“地黄颗粒”(含地黄草、玄参等)用于阴虚发热,“复方地黄草胶囊”用于慢性肝炎肝区不适、口干苦等,地黄草提取物亦被开发为保健茶饮,针对“上火”、咽喉肿痛等亚健康状态。
炮制方法与规格
地黄草的炮制方法直接影响其功效,常见规格如下:
| 炮制类型 | 加工方法 | 性味特点 | 功效侧重 |
|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
| 鲜地黄草 | 采收后洗净,鲜用或冷藏保存 | 甘、苦,寒 | 清热凉血、解毒生津 |
| 干地黄草 | 鲜品晒干或阴干,切段 | 甘、微苦,寒 | 养阴生津、凉血止血(力缓) |
| 盐地黄草 | 干品用盐水喷炒,晾干 | 咸、微苦,寒 | 滋肾阴、降虚火 |
鲜地黄草宜随采随用,避免有效成分(如梓醇、地黄苷)流失;干地黄草需置于阴凉干燥处,防霉防蛀。
使用注意与禁忌
- 体质禁忌:地黄草性寒,脾胃虚寒、食少便溏、腹部冷痛者慎用;阳虚畏寒、肢冷者不宜长期服用。
- 配伍禁忌:传统中药理论中,地黄反藜芦(“十八反”),避免与藜芦同用。
- 用量控制:内服煎汤,鲜品15-60g,干品10-30g;外用适量,鲜品捣敷,过量服用可能引起腹泻、腹痛等不适。
- 特殊人群:孕妇、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;正在服用抗凝药物(如华法林)者慎用,地黄草可能增强抗凝作用,增加出血风险。
现代研究与药理作用
化学成分
地黄草主要含环烯醚萜苷类(如梓醇、桃叶珊瑚苷)、苯乙醇苷类(如麦角甾苷)、糖类(水苏糖、棉子糖)、微量元素(Fe、Zn、Mn)及有机酸等,梓醇为其清热、利尿、降血糖的主要活性成分;麦角甾苷具有抗氧化、抗炎作用。
药理作用
- 降血糖:梓醇可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、改善胰岛素抵抗,降低糖尿病模型动物的血糖水平,临床研究显示其联合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,可改善患者口渴、乏力等症状。
- 免疫调节:地黄草多糖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,促进淋巴细胞增殖,双向调节机体免疫,适用于免疫功能低下或紊乱者。
- 抗炎抗氧化:麦角甾苷、梓醇可抑制炎症因子(如TNF-α、IL-6)释放,清除氧自由基,减轻氧化应激损伤,对动脉粥样硬化、神经退行性疾病(如阿尔茨海默病)有潜在保护作用。
- 保肝利胆:动物实验表明,地黄草提取物可减轻化学性肝损伤,降低ALT、AST水平,促进胆汁分泌,对慢性肝炎、脂肪肝有一定辅助治疗价值。
相关问答FAQs
Q1:地黄草和地黄是同一种药材吗?功效有何区别?
A:地黄草与地黄同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药用部位,但来源部位不同:地黄草为地上部分(茎、叶、花),地黄则为根部,功效上,地黄草性寒,偏重于清热凉血、解毒生津,以鲜品为佳,适用于热病、疮毒;地黄(生地黄)性寒凉血、滋阴,熟地黄经炮制后性温,偏于滋阴补血、益精填髓,适用于血虚、肾亏,二者虽同源,但临床应用需根据病症选择。
Q2:长期服用地黄草会有副作用吗?哪些人不适合用?
A:长期或过量服用地黄草可能因性寒损伤脾胃,出现腹泻、腹痛、食欲不振等不适;部分人可能对其成分过敏,出现皮疹、瘙痒等过敏反应,以下人群不适合用:① 脾胃虚寒、大便溏薄者;② 阳虚体质(畏寒肢冷、腰膝酸软)者;③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(需医师指导);④ 正在服用抗凝药物者(可能增加出血风险),建议在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,避免长期过量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