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汗中草药有哪些?使用时要注意什么?

tjadmin
预计阅读时长 16 分钟
位置: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

发汗的中草药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类药物,主要通过发汗解表的方式驱除在表的病邪,调和营卫,从而达到治疗感冒、风湿、疹出不透等病症的目的,中医理论认为,“汗为心之液”,“营行脉中,卫行脉外”,当外邪侵袭人体肌表时,导致营卫失和,腠理闭塞,此时通过发汗可使邪随汗解,恢复脏腑功能,发汗中草药根据性味和功效差异,可分为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两大类,前者多用于风寒表证,后者多用于风热表证,其应用需严格遵循辨证论治原则,避免过汗伤津或药不对证。

发汗的中草药

辛温解表药

辛温解表药性味辛温,以发散风寒为主要作用,适用于风寒感冒、恶寒发热、无汗、头身疼痛、舌苔薄白等症,这类药物多归肺、膀胱经,通过发汗使风寒之邪从表而解,同时部分药物还兼有宣肺平喘、利水消肿、祛风胜湿等功效,代表药物包括麻黄、桂枝、紫苏、生姜、荆芥、防风等。

麻黄是辛温解表药的代表性药物,其味辛、微苦,性温,归肺、膀胱经,具有发汗解表、宣肺平喘、利水消肿的功效。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麻黄“主中风、伤寒、头痛、温疟,发表出汗,去邪热气,止咳逆上气”,其发汗力较强,适用于风寒感冒表实证,症见恶寒发热、无汗而喘,常与桂枝、杏仁配伍,如麻黄汤;若用于风水水肿,可与石膏、生姜等同用,如越婢汤,但麻黄发汗力猛,体虚多汗者慎用,且用量不宜过大,一般3-9g,煎煮时需先煎去其沫,以减少副作用。

桂枝味辛、甘,性温,归心、肺、膀胱经,具有发汗解肌、温通经脉、助阳化气的功效,与麻黄相比,桂枝发汗力较缓,且能温通阳气,适用于风寒感冒表虚证,症见发热头痛、汗出恶风,常与白芍、生姜、大枣配伍,如桂枝汤;若用于风湿痹痛、痛经、经闭等血瘀寒凝证,可配伍当归、川芎等,如温经汤,桂枝性温,热病伤津、阴虚火旺者忌用,用量一般为3-10g。

紫苏叶味辛,性温,归肺、脾经,具有发汗解表、行气和胃的功效,既能解散风寒,又能理气和中,适用于风寒感冒兼有胸闷、恶心、呕吐等症,常与藿香、陈皮同用;其嫩枝紫苏梗则长于理气安胎,用于妊娠恶阻、胎动不安,紫苏叶发汗力较缓,用量一般为5-10g,不宜久煎。

生姜味辛,性微温,归肺、脾、胃经,具有发汗解表、温中止呕、温肺止咳的功效,生姜既是常用的调味品,也是发汗解表良药,适用于风寒感冒轻症,可单用煎汤加红糖服;若用于胃寒呕吐,可配伍半夏、砂仁,如半夏生姜汤;用于风寒咳嗽,可配伍紫苏叶、杏仁,生姜发汗力温和,素有“呕家圣药”之称,阴虚内热、实热证者慎用,用量一般为3-10g,捣汁服可增强止呕效果。

荆芥味辛,性温,归肺、肝经,具有祛风解表、透疹、止血的功效,其性较平和,风寒、风热感冒均可使用,是“风药中之润剂”,荆芥生用长于祛风解表,用于感冒头痛、麻疹初起;炒炭后则善于止血,用于便血、崩漏、衄血等症,常与防风、薄荷配伍,如荆防败毒散,荆芥用量一般为5-10g,止血宜炒炭用。

防风味辛、甘,性微温,归膀胱、肝、脾经,具有祛风解表、胜湿止痛、止痉的功效,其性升散,能祛风解表,又可胜湿止痛,适用于风寒感冒、头痛身痛、风湿痹痛,以及破伤风角弓反张等症,常与羌活、白芷同用,如九味羌活汤,防风辛温发散,阴虚火旺、血虚发痉者慎用,用量一般为5-10g。

发汗的中草药

辛凉解表药

辛凉解表药性味辛凉,以疏散风热为主要作用,适用于风热感冒、发热头痛、咽喉肿痛、口渴、舌尖红、苔薄黄等症,这类药物多归肺、肝经,通过发散风热使邪从外解,同时部分药物还兼有清热解毒、利咽透疹、清肝明目等功效,代表药物包括薄荷、牛蒡子、蝉蜕、桑叶、菊花、葛根等。

薄荷味辛,性凉,归肺、肝经,具有疏散风热、清利头目、利咽透疹、疏肝行气的功效,其轻清凉散,气味芳香,是疏散风热要药,适用于风热感冒、头痛目赤、咽喉肿痛,常与金银花、连翘配伍,如银翘散;若用于麻疹初期、疹出不透,可配伍蝉蜕、牛蒡子;用于肝郁气滞、胸闷胁痛,可配伍柴胡、白芍,薄荷发汗力较强,用量一般为3-6g,宜后下,以免挥发油损失,阴虚血燥者慎用。

牛蒡子味辛、苦,性寒,归肺、胃经,具有疏散风热、解毒透疹、利咽消肿的功效,其辛寒疏散,既能疏散风热,又能清热解毒,适用于风热感冒、咽喉肿痛、麻疹初期、痄腮、痈肿疮毒等症,常与薄荷、荆芥同用,如银翘散;用于麻疹初期疹出不透,可配伍葛根、蝉蜕,牛蒡子性寒,脾虚便溏者慎用,用量一般为6-12g,炒用可减寒性。

蝉蜕味甘,性寒,归肺、肝经,具有疏散风热、透疹、明目退翳、息风止痉的功效,其轻浮升散,能疏散风热,又能透疹止痒,适用于风热感冒、声音嘶哑、麻疹初期、风疹瘙痒,常与薄荷、牛蒡子同用;用于风热目赤、翳膜遮睛,可配伍菊花、决明子;用于小儿惊风、破伤风,可配伍天麻、全蝎,蝉蜕性寒,孕妇慎用,用量一般为3-6g。

桑叶味甘、苦,性寒,归肺、肝经,具有疏散风热、清肺润燥、清肝明目的功效,其甘寒质轻,能疏散风热,又能清肺润燥,适用于风热感冒、肺热燥咳、头晕头痛、目赤昏花,常与菊花、连翘同用,如桑菊饮;用于肺燥咳嗽,可配伍杏仁、沙参;用于肝阳上亢、头痛眩晕,可配伍石决明、钩藤,桑叶性寒,脾胃虚寒者慎用,用量一般为5-10g。

菊花味辛、甘、苦,性微寒,归肺、肝经,具有疏散风热、平肝明目、清热解毒的功效,其辛甘疏散,能疏散风热,又苦寒清泄,能清肝明目,适用于风热感冒、头痛眩晕、目赤肿痛、眼目昏花,常与桑叶、薄荷同用;用于肝阳上亢,可配伍枸杞子、决明子;用于疔疮肿毒,可配伍金银花、蒲公英,菊花分黄菊和白菊,黄菊偏于疏散风热,白菊偏于平肝明目,用量一般为5-10g。

葛根味甘、辛,性平,归脾、胃经,具有解肌退热、生津、透疹、升阳止泻的功效,其轻扬升散,能解肌退热,又能生津止渴,适用于外感表证、项背强痛、热病口渴、麻疹初期疹出不透,以及热泻热痢、脾虚泄泻等症,常与柴胡、黄芩同用,如柴葛解肌汤;用于热病口渴,可配伍天花粉、麦冬;用于脾虚泄泻,可配伍人参、白术,如七味白术散,葛根性平,脾胃虚寒者慎用,用量一般为10-15g。

发汗的中草药

发汗中草药的应用原则与注意事项

发汗中草药的应用需严格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,根据病症性质(风寒、风热)、患者体质(虚实、寒热)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,需辨清表里寒热,风寒感冒宜用辛温解表药,风热感冒宜用辛凉解表药,若误用则可能加重病情;注意汗出有度,发汗应以微微汗出为佳,若发汗太过则耗伤气津,导致变证,如体虚者应配伍益气生津药物(如黄芪、麦冬),阴虚者应配伍滋阴药物(如沙参、玉竹);配伍得当,如风寒夹湿可配伍祛湿药(如羌活、独活),风热夹毒可配伍清热解毒药(如金银花、连翘);煎服方法也需注意,辛温解表药一般不宜久煎,以免有效成分挥发,辛凉解表药中的芳香药物(如薄荷)宜后下,发汗后需避风保暖,并补充水分,以防复感外邪。

常用发汗中草药简表

药名 性味归经 功效 主治 常用量(g) 注意事项
麻黄 辛、微苦,温;肺、膀胱经 发汗解表,宣肺平喘,利水消肿 风寒表实,咳喘,风水水肿 3-9 体虚多汗者慎用,先煎去沫
桂枝 辛、甘,温;心、肺、膀胱经 发汗解肌,温通经脉,助阳化气 风寒表虚,风湿痹痛,痛经 3-10 热病伤津、阴虚火旺者忌用
紫苏叶 辛,温;肺、脾经 发汗解表,行气和胃 风寒感冒兼胸闷、恶心 5-10 不宜久煎
生姜 辛,微温;肺、脾、胃经 发汗解表,温中止呕,温肺止咳 风寒感冒轻症,胃寒呕吐,风寒咳嗽 3-10 阴虚内热、实热证者慎用
荆芥 辛,温;肺、肝经 祛风解表,透疹,止血 风寒风热感冒,麻疹初起,出血证 5-10 止血宜炒炭用
薄荷 辛,凉;肺、肝经 疏散风热,清利头目,利咽透疹 风热感冒,头痛目赤,麻疹初期 3-6 后下,阴虚血燥者慎用
牛蒡子 辛、苦,寒;肺、胃经 疏散风热,解毒透疹,利咽消肿 风热感冒,咽喉肿痛,麻疹初期 6-12 脾虚便溏者慎用,炒用减寒性
蝉蜕 甘,寒;肺、肝经 疏散风热,透疹,明目退翳,息风止痉 风热感冒,麻疹初期,目赤翳障,惊风 3-6 孕妇慎用
桑叶 甘、苦,寒;肺、肝经 疏散风热,清肺润燥,清肝明目 风热感冒,肺热燥咳,目赤昏花 5-10 脾胃虚寒者慎用
菊花 辛、甘、苦,微寒;肺、肝经 疏散风热,平肝明目,清热解毒 风热感冒,头痛眩晕,目赤肿毒 5-10 黄菊偏疏散,白菊偏平肝

经典方剂举例

麻黄汤(《伤寒论》)由麻黄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组成,具有发汗解表、宣肺平喘的功效,主治风寒表实证,症见恶寒发热、无汗而喘、头身疼痛,方中麻黄发汗解表、宣肺平喘为君药,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肌为臣药,杏仁降肺气助平喘为佐药,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,四药配伍,共奏发汗平喘之效。

银翘散(《温病条辨》)由金银花、连翘、薄荷、牛蒡子、荆芥、淡豆豉、桔梗、甘草、竹叶、芦根组成,具有辛凉透表、清热解毒的功效,主治风热表证,症见发热、微恶风寒、咽喉肿痛、口渴、舌尖红、苔薄白或微黄,方中金银花、连翘清热解毒为主,薄荷、牛蒡子疏散风热、利咽为辅,荆芥、淡豆豉助透散表邪,桔梗、甘草利咽,竹叶、芦根清热生津,共奏辛凉解表、清热解毒之效。

相关问答FAQs

问:发汗药是不是出汗越多越好?
答:不是,发汗药的目的是通过发汗驱邪外出,中医强调“中病即止”,以微微汗出、邪去为度,若发汗太过,大汗淋漓,易耗伤气津,导致气阴两虚,出现心慌、口干、乏力、甚至虚脱等症,尤其老人、儿童、体弱者更需谨慎,临床应用时需根据患者体质、病情调整剂量,发汗后应及时擦干身体,更换干爽衣物,并补充温水或淡盐水,避免复感外邪。

问:哪些人群不宜使用发汗中草药?
答:以下人群不宜使用发汗中草药:①表虚自汗者(平时易出汗,稍动即汗),发汗会进一步耗伤卫气,加重自汗;②阴虚盗汗者(夜间出汗,五心烦热),发汗易伤阴液,加重阴虚火旺;③疮疡日久、脓成已溃者,发汗易耗伤气血,影响疮口愈合;④失血过多者,发汗会加重气随血脱;⑤孕妇部分发汗药(如麻黄、红花等)有活血作用,可能引发流产;⑥久病体虚、脾胃虚弱者,发汗易损伤脾胃功能,导致腹泻、食欲不振等,风热感冒误用辛温解表药、风寒感冒误用辛凉解表药也会加重病情,需严格辨证用药。

-- 展开阅读全文 --
头像
中草药地黄草的功效、用法、禁忌及适用人群有哪些?
« 上一篇 今天
补肝中草药有哪些?不同体质如何对症选用调理?
下一篇 » 今天
取消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
«    2025年10月    »
12345
6789101112
13141516171819
20212223242526
2728293031

动态快讯

热门文章

作者信息

目录[+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