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肌敛疮是中医外治法中的重要治疗原则,指通过药物促进疮疡溃后肉芽组织生长、加速创面愈合,同时收敛疮口、减少渗出,常用于疮疡久不收口、烫伤、褥疮、皮肤溃疡等疾病,中草药在生肌敛疮方面疗效确切,其作用机制多与清热解毒、活血化瘀、益气养血、收涩固表等相关,以下为常用生肌敛疮中草药的详细介绍。
常用生肌敛疮中草药解析
炉甘石
性味归经:甘,平;归肝、胃经。
功效:解毒明目,收湿止痒,生肌敛疮。
主治:溃疡不敛、脓水淋漓湿疹、目赤肿痛、烂弦风眼等,外用为主,研末撒或调敷患处。
作用特点:本品含碳酸锌,具有收敛、抑菌作用,能减少创面渗出,促进上皮生长,常用于湿疮、溃疡伴有渗液者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其“止血,消肿毒,生肌,敛疮”,为眼科及外科外用常用药。
配伍应用:与冰片、龙骨同用,增强收湿敛疮之效,如治疗下肢溃疡;与黄连、黄柏配伍,可加强清热解毒之力,适用于疮疡红肿热痛者。
象皮
性味归经:咸,温;归肾、肝经。
功效:止血敛疮,生肌。
主治:疮疡久溃不敛、外伤出血、褥疮等,外用,研末撒或用油调敷患处。
作用特点:象皮富含胶原蛋白,能促进肉芽组织增生,加速创面愈合,尤其适用于慢性难愈性溃疡,现代研究表明,其提取物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,抑制纤维组织过度增生,减少瘢痕形成。
注意事项:来源需为合法途径,避免使用保护动物制品;传统用法需炒至黄脆研末,现多以外用制剂形式应用。
血竭
性味归经:甘、咸,平;归心、肝经。
功效:活血化瘀,止血生肌,止痛敛疮。
主治:疮疡溃后久不收口、跌打损伤、外伤出血、烫伤等,外用研末撒或调敷,亦可内服。
作用特点:血竭含血竭素、血竭红素等成分,具有活血止血双重作用,既能改善创面微循环,促进肉芽生长,又能抑制细菌繁殖,减少感染风险,常用于疮疡脓腐已尽、肉芽色淡不鲜者,配伍乳香、没药可增强活血生肌之效。
龙骨
性味归经:甘、涩,平;归心、肝、肾经。
功效:镇惊安神,收敛固涩,生肌敛疮。
主治:疮疡溃后久不收口、自汗盗汗、遗精带下等,外用研末撒或调敷。
作用特点:龙主含碳酸钙、磷酸钙等,具有吸附、收敛作用,能减少创面渗出,保护创面免受刺激,为生肌敛疮的基础药物。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其“小儿热气惊痫,女子漏下,症瘕坚结,止汗,小便利,溺血,养精神”,外用历史悠久。
赤石脂
性味归经:甘、涩,温;归胃、大肠经。
功效:涩肠止泻,止血敛疮,生肌。
主治:疮疡久溃不敛、湿疹、水火烫伤、久泻久痢等,外用研末撒或调敷。
作用特点:本品含硅酸铝、氧化铁等,具有吸附、收涩作用,能吸附创面毒素,促进组织修复,适用于疮面渗液较多、久不愈合者,与炉甘石、冰片同用,可治疗湿疮、糜烂性皮肤病。
乳香
性味归经:辛、苦,温;归心、肝、脾经。
功效:活血行气,止痛,生肌敛疮。
主治:疮疡溃后久不收口、跌打损伤、痛经闭经等,外用研末调敷,内宜炒制去油。
作用特点:乳香含乳香酸、挥发油等,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缓解疼痛,加速肉芽组织生长,常与没药同用,增强活血生肌之效,适用于疮疡脓腐已尽、气血凝滞者。
没药
性味归经:辛、苦,平;归心、肝、脾经。
功效:活血止痛,消肿生肌。
主治:疮疡溃后久不收口、瘀血肿痛、痛经等,外用研末调敷,内宜炒制。
作用特点:没药含没药酸、挥发油等,与乳香相须为用,活血止痛力强,同时能促进创面愈合,减少瘢痕形成,常用于疮疡后期,气血瘀滞明显者。
白及
性味归经:苦、甘、涩,微寒;归肺、肝、胃经。
功效:收敛止血,消肿生肌。
主治:疮疡溃后不收、手足皲裂、肺胃出血等,外用研末撒或调敷,亦可内服。
作用特点:白及含白及胶,具有黏性,能形成保护膜覆盖创面,促进血小板凝集,止血生肌,适用于溃疡出血、创面渗血者,与黄连、黄柏配伍,可治疗疮疡红肿热痛、脓腐未尽者。
儿茶
性味归经:苦、涩,凉;归心、肺经。
功效:清热解毒,止血止痛,生肌敛疮。
主治:疮疡溃后久不收口、口疮、牙疳、皮肤湿疹等,外用研末撒或调敷。
作用特点:儿茶含儿茶素、鞣质等,具有收敛、抑菌、抗炎作用,能减少创面渗出,控制感染,促进愈合,常用于湿疮、溃疡伴有感染者。
五倍子
性味归经:酸、涩,寒;归肺、大肠、肾经。
功效:敛肺降火,涩肠止泻,止血敛疮,收湿敛汗。
主治:疮疡溃后久不收口、脱肛、子宫脱垂、自汗盗汗等,外用研末撒或煎水洗。
作用特点:五倍子含鞣质(五倍子鞣酸),能与创面蛋白质结合形成保护层,减少渗出,抑制细菌生长,为收涩生要药,适用于疮面渗液较多、久不愈合者。
生肌敛疮中草药临床应用配伍原则
生肌敛疮药的运用需结合疮疡不同阶段辨证配伍:
- 脓腐未尽期:需先祛腐生肌,配伍清热解毒药(如黄连、黄柏)、活血化瘀药(如乳香、没药),促使脓腐脱落,再行生敛。
- 脓腐已尽期:以生肌敛疮为主,配伍益气养血药(如黄芪、当归)促进肉芽生长,或收涩固表药(如龙骨、赤石脂)减少渗出。
- 气血亏虚期:需内服补益气血药(如八珍汤),配合外用生肌药,标本兼治。
常用生肌敛疮中草药归纳表
药名 | 性味归经 | 功效 | 主治 | 常用配伍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炉甘石 | 甘平,归肝胃经 | 解毒明目,收湿止痒,生肌 | 溃疡不敛,湿疹 | 冰片、龙骨 |
象皮 | 咸温,归肾肝经 | 止血敛疮,生肌 | 疮疡久溃,褥疮 | 乳香、没药 |
血竭 | 甘咸平,归心肝经 | 活血化瘀,止血生肌 | 创面久不收口,外伤出血 | 乳香、没药、儿茶 |
龙骨 | 甘涩平,归心肝肾经 | 收敛固涩,生肌敛疮 | 溃疡不敛,自汗盗汗 | 赤石脂、牡蛎 |
赤石脂 | 甘涩温,归胃大肠经 | 涩肠止泻,止血敛疮 | 湿疹,烫伤,久溃不敛 | 炉甘石、冰片 |
乳香 | 辛苦温,归心肝脾经 | 活血行气,止痛生肌 | 疮疡后期气血瘀滞 | 没药、黄芪、当归 |
白及 | 苦甘涩微寒,归肺肝胃经 | 收敛止血,消肿生肌 | 溃疡出血,手足皲裂 | 黄连、黄柏、象皮 |
儿茶 | 苦涩凉,归心肺经 | 清热解毒,止血生肌 | 口疮,皮肤湿疹 | 黄柏、冰片、五倍子 |
五倍子 | 酸涩寒,归肺大肠肾经 | 收湿敛疮,止血止泻 | 疮面渗液多,脱肛 | 枯矾、龙骨 |
相关问答FAQs
Q1:生肌敛疮中草药可以内服吗?哪些药适合内服?
A:部分生肌敛疮药可内服,但需严格辨证,如黄芪、当归(益气养血,促进愈合)、乳香、没药(活血行气,止痛生肌)等,常用于疮疡后期气血亏虚或瘀滞者,多配伍复方内服(如十全大补汤、托里消毒散),而象皮、炉甘石、龙骨等一般以外用为主,内服需遵医嘱,避免过量或不当使用,内服时需注意:①辨证论治,如热毒未净者不宜过早使用温补生肌药;②控制剂量,如乳香、没药炒制后可减少刺激性;③避免长期大量使用,以免引起不良反应。
Q2:使用生肌敛疮中草药时,有哪些注意事项?
A:使用生肌敛疮药需注意以下几点:①辨疮阶段:疮疡脓腐未尽时(疮面脓液色黄、恶臭、组织晦暗)需先祛腐,过早使用敛疮药易致“闭门留寇”,加重感染;脓腐已尽(疮面干净、肉芽鲜红、渗液少)方可重点生肌敛疮。②疮面清洁:用药前需清创,去除坏死组织、脓痂,保持创面干燥,避免药物与脓液混合影响疗效。③过敏体质:对某些药物(如乳香、没药)过敏者需禁用,使用后出现红肿、瘙痒等应立即停用。④特殊人群:孕妇慎用活血化瘀药(如乳香、没药),儿童、老人用量宜减,肝肾功能不全者避免使用含重金属的外用药(如含铅制剂)。⑤合理配伍:外用药物需研末均匀,避免刺激性强药物直接用于新鲜创面,可配合油膏(如麻油、凡士林)调敷,减少刺激,促进药物吸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