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常用药材的功效、用法及配伍禁忌有哪些?

tjadmin
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
位置: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

中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智慧结晶,历经数千年实践检验,其常用药材因疗效确切、副作用小等特点,至今在临床治疗、养生保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,这些药材或源于植物,或取自动物、矿物,通过炮制配伍,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用药规律,以下从解表、清热、补益、活血化瘀、化痰止咳等功效分类,介绍临床常用的中药材及其应用特点。

中药 常用药材

解表药是指以发散表邪、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,主要用于治疗感冒、流感等外感表证,根据药性及功效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,发散风寒药性味多辛温,适用于风寒表证(恶寒发热、无汗、头痛、鼻塞流清涕等),代表药材如麻黄,性辛温,归肺、膀胱经,能发汗解表、宣肺平喘,常用于风寒感冒、咳嗽气喘,用量3-9g;桂枝性辛甘温,归心、肺、膀胱经,可发汗解肌、温通经脉,适用于风寒感冒、寒湿痹痛,用量3-9g,发散风热药性味多辛凉,适用于风热表证(发热微恶风寒、咽痛、口渴、舌尖红等),如薄荷性辛凉,归肺、肝经,能疏散风热、清利头目,常用于风热感冒、头痛目赤,用量3-6g;菊花性甘苦微寒,归肺、肝经,可疏散风热、平肝明目,适用于风热感冒、眩晕目眩,用量5-10g。

清热药是指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,适用于里热证(高热、口渴、烦躁、舌红苔黄等),分为清热泻火、清热解毒、清热燥湿等,清热泻火药中,石膏性辛甘大寒,归肺、胃经,能清热泻火、除烦止渴,常用于高热烦渴、肺热咳嗽,用量15-60g;知母性苦甘寒,归肺、胃、肾经,可清热泻火、滋阴润燥,适用于高热消渴、肺热燥咳,用量6-12g,清热解毒药以金银花、连翘为代表,金银花性甘寒,归肺、心、胃经,能清热解毒、疏散风热,常用于痈肿疔疮、风热感冒,用量6-15g;连翘性苦微寒,归肺、心、小肠经,可清热解毒、消肿散结,适用于热毒疮疡、瘰疬痰核,用量6-15g。

补益药是中医“扶正祛邪”理论的核心,能补充人体气、血、阴、阳的亏损,增强机能活动,补气药如人参,性甘微苦微温,归心、脾、肺经,大补元气、复脉固脱,适用于气虚欲脱、体虚脉弱,用量3-9g;黄芪性甘温,归肺、脾经,补气固表、利尿托毒,常用于气虚乏力、中气下陷,用量9-30g,补血药以当归、熟地黄为代表,当归性甘辛温,归肝、心、脾经,补血活血、调经止痛,适用于血虚萎黄、月经不调,用量6-12g;熟地黄性甘微温,归肝、肾经,补血滋阴、益精填髓,常用于血虚萎黄、肝肾阴虚,用量9-15g,补阴药中,枸杞子性甘平,归肝、肾经,滋补肝肾、益精明目,适用于肝肾阴虚、腰膝酸软,用量6-12g;麦冬性甘微苦寒,归心、肺、胃经,养阴生津、润肺清心,常用于肺燥干咳、津伤口渴,用量6-12g,补阳药如鹿茸,性甘咸温,归肾、肝经,壮肾阳、益精血,适用于肾阳不足、精血亏虚,用量1-3g;杜仲性甘温,归肝、肾经,补肝肾、强筋骨,常用于肝肾亏虚、腰膝酸痛,用量6-10g。

中药 常用药材

活血化瘀药能促进血液循环、消除瘀血,适用于瘀血证(疼痛、肿块、痛经、闭经、舌紫暗等),丹参性苦微寒,归心、肝经,活血祛瘀、通经止痛、清心除烦,常用于胸痹心痛、癥瘕积聚,用量5-15g;川芎性辛温,归肝、胆、心包经,活血行气、祛风止痛,适用于血瘀气滞、头痛风湿痹痛,用量3-9g。

化痰止咳平喘药能消除痰涎、制止咳嗽、缓解喘息,分为温化寒痰、清化热痰等,半夏性辛温有毒,归脾、胃、肺经,燥湿化痰、降逆止呕,适用于痰多咳嗽、呕吐反胃,用量3-10g;川贝母性苦甘微寒,归肺、心经,清热润肺、化痰止咳,常用于肺热燥咳、干咳少痰,用量3-10g。

药材名称 性味 归经 主要功效 主治病证 常用用量(g)
麻黄 辛、温 肺、膀胱 发汗解表,宣肺平喘 风寒感冒,咳嗽气喘,风水水肿 3-9
桂枝 辛、甘、温 心、肺、膀胱 发汗解肌,温通经脉 风寒感冒,寒湿痹痛,经闭痛经 3-9
薄荷 辛、凉 肺、肝 疏散风热,清利头目 风热感冒,头痛目赤,咽喉肿痛 3-6
金银花 甘、寒 肺、心、胃 清热解毒,疏散风热 痈肿疔疮,风热感冒,热毒血痢 6-15
人参 甘、微苦、微温 心、脾、肺 大补元气,复脉固脱 气虚欲脱,体虚脉弱,脾虚食少 3-9
当归 甘、辛、温 肝、心、脾 补血活血,调经止痛 血虚萎黄,月经不调,风湿痹痛 6-12
丹参 苦、微寒 心、肝 活血祛瘀,通经止痛 胸痹心痛,癥瘕积聚,月经不调 5-15
半夏 辛、温(有毒) 脾、胃、肺 燥湿化痰,降逆止呕 痰多咳嗽,呕吐反胃,胸脘痞满 3-10

中药常用药材的应用需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,合理配伍,注意用量及禁忌,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。

中药 常用药材

相关问答FAQs

问题1:中药常用药材的炮制方法有哪些?为什么需要炮制?
答:炮制是中药材应用前的关键处理工序,常见方法包括炒制(清炒、麸炒)、蜜炙、酒炙、醋炙、煅烧、蒸制等,黄芪蜜炙可增强补中益气功效;生地黄蒸制成熟地黄,药性由凉转温,以滋阴补血为主,炮制目的包括:降低或消除毒性(如生半夏有毒,需用生姜、明矾炮制减毒);增强疗效(如酒川芎活血行力更强);改变药性(如生地黄性寒凉血,熟地黄性温补血);便于储存和调剂(如矿物药煅烧后质地疏松,易于粉碎)。

问题2:服用中药常用药材时有哪些饮食禁忌?
答:服用中药期间需注意“忌口”,具体根据药材性质和体质而定:① 寒凉性药材(如金银花、石膏、菊花)忌食生冷、油腻、辛辣食物,以免影响药效或损伤脾胃;② 温热性药材(如麻黄、桂枝、鹿茸)忌食辛辣、油炸及温补类食物(如羊肉、狗肉),以免助热生火;③ 补益药(如人参、熟地、黄芪)忌饮茶、咖啡,茶叶中的鞣酸会与成分结合降低吸收;④ 服用含甘草的方剂忌食萝卜,以免影响甘草补益功效;⑤ 特殊药材如常山忌葱,何首乌忌葱、蒜、萝卜等,脾胃虚弱者服药期间宜清淡饮食,避免过饱。

-- 展开阅读全文 --
头像
中草药处方的配伍禁忌如何科学规避?
« 上一篇 今天
生姜作为中药材,其药用功效、适用人群及禁忌有哪些?
下一篇 » 今天
取消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
«    2025年10月    »
12345
6789101112
13141516171819
20212223242526
2728293031

动态快讯

热门文章

作者信息

目录[+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