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.的新鲜或干燥地上部分,夏季花开时采割,晒干或切段晒干,是一味常用的妇科要药,别称茺蔚、坤草、野天麻等,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,尤以华北、东北及长江流域产量为丰,其药用历史悠久,最早记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列为上品,历代医籍对其功效与应用多有阐述,素有“益母”之美誉,寓意“为妇人胎产要药”,现代临床应用亦不断拓展,不仅限于妇科,在心血管、肾病等领域亦有显著疗效。
从植物形态特征来看,益母草为一至二年生草本植物,茎直立,方形,有纵沟,通常带紫红色,高60-120cm;叶对生,叶片轮廓卵形或菱形,掌状3裂,裂片再分裂,小裂片线形,叶缘有锯齿;轮伞花序腋生,花冠粉红色至淡紫红色,二唇形,上唇全缘,下唇3裂,中裂片倒心形;小坚果褐色,三棱形,其地上部分入药,气微,味微苦,传统经验认为,以色绿、叶多、质嫩、无杂质者为佳。
性味归经方面,益母草性辛、苦,微寒,归肝、心包经,辛能行散,苦能降泄,微寒可清热,入肝经血分,能活血调经、祛瘀生新,入心包经可清热解毒、安神定志,同时能通利水道,兼有消肿之功,其性虽寒,但活血而不伤血,清热而不滞血,故为妇科调经之要药,亦可用于水肿、疮毒等症。
在传统功效主治上,益母草的应用核心围绕“活血调经”展开,对于妇女月经不调、痛经、经闭、产后恶露不尽、胞衣不下等症,无论虚实,皆可随证配伍应用,如血瘀所致月经不调、痛经,常配伍当归、川芎、赤芍等,增强活血化瘀之力,如《济阴纲目》中的益母丸;气血两虚兼血瘀者,则配伍人参、白术、黄芪等益气健脾,使气行血行,如《傅青主女科》中的益母补虚汤,产后恶露不尽、小腹疼痛,多配伍当归、桃仁、炮姜等,以活血祛瘀、温经止痛,如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的化生汤,益母草还能利尿消肿,用于水肿,小便不利,尤适用于水湿壅盛兼血瘀者,常配伍茯苓、白术、泽泻等,如《证治准绳》中的益母草散,其清热解毒之功,可用于疮疡肿毒,跌打损伤,内服外用皆可,单用鲜品捣烂外敷,或配伍金银花、蒲公英、连翘等清热解毒药煎服。
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益母草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,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类(如益母草碱、水苏碱、益母草定)、黄酮类(如槲皮素、山奈酚、芹菜素)、挥发油、脂肪酸、多糖及微量元素等,益母草碱是其活血调经的主要活性成分,对子宫有兴奋作用,能增强子宫平滑肌收缩力,增加收缩频率,类似垂体后叶素的作用,但更温和持久,且对妊娠期子宫作用更强;水苏碱具有利尿、降压、抗心肌缺血、保护血管内皮等作用;黄酮类成分则具有抗氧化、清除自由基、改善微循环、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功效,益母草还有一定的抗炎、镇痛、调节免疫、降血脂、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作用。
以下是益母草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简要归纳:
化学成分类别 | 主要代表成分 | 主要药理作用 |
---|---|---|
生物碱类 | 益母草碱、水苏碱 | 兴奋子宫、利尿、降压、抗心肌缺血、保护血管内皮 |
黄酮类 | 槲皮素、山奈酚 | 抗氧化、改善微循环、抑制血小板聚集、抗炎 |
挥发油 | 柠檬烯、芳樟醇 | 抗菌、抗病毒、舒缓平滑肌 |
多糖类 | 益母草多糖 | 调节免疫、抗肿瘤、抗氧化 |
在临床应用方面,益母草及其制剂形式多样,传统用法为煎汤内服,常用量为10-30g,鲜品可用30-60g;外用适量,捣敷或煎水洗,现代制剂如益母草膏、益母草颗粒、益母草注射液等,应用更为便捷,益母草膏适用于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、量少色暗、痛经闭经、产后恶露不尽等,是妇科常用中成药;益母草注射液主要用于产后子宫复旧不全、月经过多等,能促进子宫收缩,减少出血,益母草还常与其他药物配伍,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、子宫内膜异位症、原发性痛经、高血压病、肾病综合征等,如治疗高血压,常配伍夏枯草、钩藤、牛膝等;治疗肾病水肿,配伍黄芪、茯苓、车前子等。
使用益母草时需注意其禁忌与不良反应,由于其性微寒且活血,孕妇禁用,以免引起流产;阴虚血少者慎用,因其性寒易伤阴,可能导致月经量过多或腹泻;无瘀滞者不宜使用,以免耗伤气血,常规剂量内服安全性较高,但过量服用可能引起腹泻、乏力、头晕等不良反应,严重者可能出现中毒症状,如大汗、血压下降等,需立即停药并就医,益母草不宜与麦芽糖同用,古籍记载“益母草反麦芽”,现代临床亦建议避免配伍。
资源保护与栽培方面,随着益母草需求的增加,野生资源因过度采挖逐渐减少,人工栽培成为保障药源的重要途径,益母草适应性较强,喜温暖湿润气候,耐寒耐旱,对土壤要求不严,以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,通常采用种子繁殖,春季或秋季播种,出苗后进行间苗、除草、施肥等田间管理,采收宜在开花期,此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,割取地上部分,晒干或阴干即可,为保护野生资源,应规范采收行为,推广人工种植,建立药材生产基地,确保药材质量与可持续供应。
相关问答FAQs:
-
问:益母草和坤草是同一种药材吗?两者有什么区别?
答:益母草和坤草是同一种药材的不同名称。“益母草”是其正式药名,强调其“为妇人胎产要药”的功效;“坤草”则是其别称,“坤”在中医理论中象征女性(如“坤道”指女性),故“坤草”同样突出了其对妇科疾病的特殊疗效,两者来源、性味、功效及应用完全相同,只是名称不同,临床上可等同使用。 -
问:益母草膏可以长期服用吗?有没有副作用?
答:益母草膏虽为妇科常用药,但不宜长期自行服用,其性微寒,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,导致腹泻、食欲不振等,且活血作用较强,对于无瘀滞或气血虚弱者,长期服用可能耗伤气血,一般建议在医生指导下,根据病情确定疗程,通常用于调理月经时,连续服用1-3个月经周期,症状缓解后即可停药,部分患者服用后可能出现胃部不适、月经量增多等副作用,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师,孕妇、糖尿病患者(部分含糖)及对益母草过敏者禁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