茎叶类药材是中药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药用部位为植物的茎或叶,部分为茎叶全草入药,这类药材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,具有清热解毒、解表散寒、活血化瘀等多种功效,准确识别茎叶药材的真伪与品质,离不开对其形态特征的掌握,而清晰的图片则是鉴定过程中的重要参考,本文将结合常见茎叶类药材的图片特征,从植物来源、性状特点及识别要点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,帮助读者建立直观认知。
茎叶类药材的图片识别需重点关注植株整体形态、茎的性状、叶的特征及附属物等细节,以薄荷为例,其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,图片中可见茎呈方柱形,有对生分枝,表面紫棕色或黄棕色,具纵棱线,节处有柔毛;叶对生,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边缘有细锯齿,揉搓后有特殊清凉香气,图片中若展示叶的横切面,可观察到叶肉组织有橙皮油 spot,这是薄荷的典型显微特征之一,再如紫苏,同为唇形科植物,茎也呈方柱形,但表面紫绿色或紫色,叶两面均为紫色或上面绿色下面紫色,叶缘有圆锯齿,图片中叶柄较长且紫色,与薄荷的绿色叶柄形成明显区别,可作为鉴别要点。
对于茎类药材,如桑枝,其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嫩枝,图片中应呈现圆柱形,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,有细纵纹及灰白色点状皮孔,质地坚韧,断面黄白色,纤维性明显,而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,图片中可见枝条呈圆柱形,红棕色至棕色,表面有细纵纹及横向裂纹,质硬而脆,断面皮部红棕色,木部黄白色,中心有髓部,两者图片中茎的颜色、断面特征差异显著,桑枝以灰黄色、纤维性强为特点,桂枝则以红棕色、皮部厚为特征。
叶类药材的图片识别需关注叶片形状、颜色、表面纹理、叶序及叶脉等,如艾叶,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,图片中叶片呈卵状椭圆形,羽状深裂,裂片椭圆状披针形,表面深绿色,背面密生灰白色绒毛,叶柄短,图片中若展示背面,可见灰白色绒毛形成的绵密质感,这是艾叶区别于其他菊科叶类药材的关键,枇杷叶则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干燥叶,图片中叶片呈长圆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,先端尖,基部楔形,上表面灰绿色、有光泽,下表面密被棕黄色绒毛,叶柄极短,图片中叶片的革质质地和下表面棕黄色绒毛是其显著特征。
以下为常见茎叶类药材图片识别要点汇总:
药材名称 | 植物来源(科属) | 性状特征(图片重点) | 主要功效 |
---|---|---|---|
薄荷 | 唇形科 | 茎方柱形,紫棕色/黄棕色,对生叶;叶卵形,边缘细锯齿,揉搓有清凉气 | 疏散风热,清利头目 |
紫苏 | 唇形科 | 茎方柱形,紫绿色/紫色,叶两面紫色,叶缘圆锯齿,叶柄紫色 | 发汗解表,行气和胃 |
桑枝 | 桑科 | 茎圆柱形,灰黄色,有纵纹及皮孔,断面纤维性,黄白色 | 祛风湿,利关节 |
艾叶 | 菊科 | 叶卵状椭圆形,羽状深裂,背面密生灰白色绒毛,革质 | 温经止血,散寒止痛 |
枇杷叶 | 蔷薇科 | 叶长圆形,上表面灰绿色有光泽,下表面棕黄色绒毛,革质 | 清肺止咳,降逆止呕 |
在实际应用中,茎叶药材的图片鉴定需结合实物观察,注意不同生长时期、炮制方法(如炒炭、蜜炙)对性状的影响,炒炭后的艾叶图片中叶片呈焦黑色,但边缘可见锯齿痕迹,且炭化后仍保持原形,可通过此特征区分掺伪品。
相关问答FAQs
Q1:如何通过图片区分薄荷和紫苏的茎叶?
A1:薄荷与紫苏均为唇形科植物,茎均为方柱形,但可通过以下图片特征区分:①颜色:薄荷茎多呈紫棕色或黄棕色,紫苏茎以紫绿色或紫色为主;②叶色:薄荷叶两面均为绿色或上绿下浅绿,紫苏叶两面均为紫色或上面绿色下面紫色;③叶缘:薄荷叶缘锯齿较尖,紫苏叶缘锯齿较圆钝;④香气:图片中若展示揉搓后的叶片,薄荷有清凉感,紫苏有特殊芳香气。
Q2:茎叶药材图片拍摄时需注意哪些细节才能准确鉴定?
A2:拍摄茎叶药材图片时,应突出以下关键细节:①整体与局部结合:先拍摄植株全貌,展示茎叶生长状态(如直立、匍匐),再拍摄茎的横切面(如方茎、圆柱茎)、叶的正面与背面(如绒毛、颜色差异);②光线自然:避免强光反光,确保颜色真实(如艾叶背面灰白色绒毛、枇杷叶下表面棕黄色绒毛);③保留特征结构:如叶序(对生/互生)、叶脉(网状/平行脉)、叶缘(锯齿/全缘)等,必要时标注放大倍数展示微观特征(如薄荷的油 spot)。